安娜+張歡歡+譚笑+李昉+劉芳+李晨
【摘要】目的:探究丙種球蛋白治療不典型川崎病患兒的臨床效果,并分析患者的臨床病情特點。方法: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被選入本組研究,入組患者選擇起止時間為2012年9月~2017年9月。入選組患者被分為2組實施對比研究,每組15例,均實施丙種球蛋白治療治療,其中對照組在發病后10~14d 內應用丙種球蛋白,研究組在發病后5~9d 內應用丙種球蛋白。觀察兩組患者的全身癥狀消失時間與臨床用藥時間、住院觀察時間、治療效果等,并分析疾病的臨床特點。結果:研究組的全身癥狀消失時間與臨床用藥時間、住院觀察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的冠狀動脈擴張發生臨床顯著高于研究組,P<0.05。
經臨床治療效果判定,在顯效、有效的患者方面,研究組分別有例和例,對照組分別有例和例。統計總有效率并進行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偏高,(%VS%,P<0.05)。2組均未出現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結論:丙種球蛋白治療不典型川崎病患兒效果顯著,在發病后5~9d 內應用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不典型川崎??;丙種球蛋白;臨床效果;病情特點
【中圖分類號】R7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2--01
前言:
川崎病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又被稱為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1]?;颊吲R床可表現出發燒,身上伴發有紅點等。不典型川崎病屬于常見類型,以往臨床大多實施常規綜合性對癥治療[2]。本次研究探究丙種球蛋白治療不典型川崎病患兒的臨床效果,并分析患者的臨床病情特點。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3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兒被選入本組研究,入組患者選擇起止時間為2012年9月~2017年9月。患者年齡分布范圍為3歲~11歲,中位年齡為4歲,男性、女性患者分別有17例、13例。入組的病例均來源于本院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符合不典型川崎病的診斷標準:(1)不明原因發熱持續一周以上;(2)皮膚出現皮疹,球結膜充血,口唇干裂;(3)肢端呈梭形腫脹,關節酸痛;(4)血紅蛋白降低,白細胞升高,C反應蛋白升高。入選組患者被分為2組實施對比研究,每組15例,對入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等一般資料進行統計與組間比較,均P>0.05。見表1:
1.2 方法
兩組均實施常規治療,在患者入院之后,對患者均實施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同時聯合給予阿司匹林治療。對照組在發病后10~14d 內應用丙種球蛋白,研究組在發病后5~9d 內應用丙種球蛋白,單劑量丙種球蛋白2 g/kg,利用微量泵進行調速。起初速度保持在20~30ml/min,觀察10 min,如果無反應,則加快速度,于8~12 h內輸注完畢。
觀察兩組患者的全身癥狀消失時間與臨床用藥時間、住院觀察時間、治療效果等[3],并分析疾病的臨床特點,并建超聲心動圖檢查,了解冠狀動脈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對研究過程中2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數據進行匯總,并統一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處理,描述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形式,描述計數資料時采用百分率形式。計算P值,并以P值小于0.05作為經比較數據之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的認定標準。
2 結果
2.2 2組患者全身癥狀消失時間與臨床用藥時間、住院觀察時間統計與組間比較
研究組的全身癥狀消失時間與臨床用藥時間、住院觀察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2組患者冠狀動脈擴張發生情況統計比較
對照組的冠狀動脈擴張發生臨床顯著高于研究組,P<0.05。見表3:
2.4 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判定與總有效率統計與組間比較
經臨床治療效果判定,在顯效、有效的患者方面,研究組分別有例和例,對照組分別有例和例。統計總有效率并進行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偏高,(%VS%,P<0.05),見表4:
2.5 2組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統計與組間比較
2組均未出現治療相關不良反應。
3 討論
川崎病即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一旦疑為川崎病時,應盡早進行治療。
臨床治療大多實施常規對癥治療,免疫球蛋白具有獨特型抗體,可以構成復雜的免疫網絡,發揮出雙重的免疫調節和免疫替代治療作用,近年來開始被廣泛應用于不典型川崎病的治療之中[4]。不典型川崎病患者臨床可表現出各種全身癥狀,包括發熱和皮疹、結膜炎、淋巴結腫等。其首發癥狀是發燒,身上伴發有紅點,所以常常會被誤診為感冒、麻疹或猩紅熱。川崎病一般多發于5歲以下幼兒,患者臨床主要表現出不同程度多發性動脈炎和淋巴結腫大以及皮膚粘膜出疹等。
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冠狀動脈全層還會廣泛受到炎癥細胞的浸潤和損傷,導致冠狀動脈擴張等一系列嚴重后果的出現[5]。目前臨床關于應用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的時機存在爭議,
本組對照組在發病后10~14d 內應用丙種球蛋白,研究組在發病后5~9d 內應用丙種球蛋白。研究結果顯示,經不同的治療,研究組的全身癥狀消失時間與臨床用藥時間、住院觀察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的冠狀動脈擴張發生臨床顯著高于研究組,P<0.05。經臨床治療效果判定,在顯效、有效的患者方面,研究組分別有例和例,對照組分別有例和例。統計總有效率并進行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偏高,(%VS%,P<0.05)。即提示,對患者實施丙種球蛋白治療可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且在發病后5~9d 內應用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分析相關原因,是因為丙種球蛋白是一種免疫球蛋白,屬于IgG抗體,含有廣譜抗病毒、細菌或其他病原體,具有免疫功能,能使體溫迅速降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6]。同時,丙種球蛋白在進入人體之后還可以有效減少IgG 的合成,對免疫炎癥反應產生抑制作用[7]。進而避免患者冠脈受到損傷,并阻礙血小板出現聚集與黏附,減少冠狀動脈擴張等情況的發生。川崎病病變早期血管壁中層水腫最為顯著持續時間為5天左右。如此時病情還未得到緩解,則冠狀動脈全層廣泛受到炎癥細胞浸潤,冠狀動脈擴張,此階段平均時間為9天左右。臨床治療中,如果對患兒輸注丙球速度過快時容易發生發熱、寒戰、皮疹、惡心、頭痛、胸悶等過敏反應,有時注射后幾天還會發生上述不適癥狀[8]。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2組均未出現治療相關不良反應,提示本組治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臨床應用中,要注意嚴格掌握輸入速度,定時巡視,觀察有無變態反應發生。
綜上所述,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發現,丙種球蛋白治療不典型川崎病患兒效果顯著,在發病后5~9d 內應用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該方案在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其康復等方面具有肯定的效果。效果確切,故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閆輝,萬宏,杜軍保等.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無反應型川崎病的危險因素及預測分析[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21):1637-1640.
閆輝,陳永紅,張清友等.英夫利昔單抗治療靜脈用丙種球蛋白無反應型川崎病2例并文獻分析[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5,30(5):365-369.
閔鋒,朱少元,李嬌春等.丙種球蛋白應用時間對川崎病患兒退熱時間以及冠狀動脈損傷的影響[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5(1):50-53.
郭志芬.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防止川崎病患兒冠伏動脈損害的效果評價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9):45-47.
張芝艷,朱潔,鈕建宏等.川崎病患者對靜注丙種球蛋白無反應的影響因素及冠狀動脈損傷程度[J].山東醫藥,2014,(41):65-66.
Liu Fan,Ding Yan,Yin Wei.Reactive Kawasaki disease clinical analysis J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J].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Pediatrics,2012,27(21):1670-1671.
李艷飛,金蓮花,楊思睿等.血清HMGB1、MIF、IL-6水平在川崎病患兒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6):1087-1090.
李鵬,胡景偉,周忠蜀等.不完全川崎病和典型川崎病臨床特征比較[J].疑難病雜志,2015,(7):732-733,7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