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雁
【摘 要】當下,如何提高新聞工作者,特別是年輕新聞工作者發現新聞線索的能力,從而更快更好地寫出精品力作,這是對新聞工作者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考驗和檢驗,也是各新聞單位應該著力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學習力? ?敏感性? ?深入? ?發現? ?探究
著力提高廣大新聞工作者發現新聞線索的能力,是新時代對新聞工作者的必然要求,也是爭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的前提條件。那么,如何提高新聞工作者發現新聞線索的能力呢?從新聞實踐中看,我認為應在以下幾方面狠下功夫。
一、大力增強學習能力,提高對新聞線索的發現力
學習,對于我們搞新聞這行的人格外重要;學習,對獲得新聞線索至關重要。一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借助黨的理論和政策這個望遠鏡和顯微鏡觀察事物、觀察社會、觀察眾生。時刻樹立政治家辦報的理念,時刻為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服務,時刻為人民服務。二要進一步學習科學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努力做到一專多能、廣學博覽、觸類旁通。堅持不斷“充電”,發揚“工匠”精神,把握好宣傳的“時度效”,盡快提升業務技能。三要進一步學習新聞理論和新聞專業知識,努力掌握“十八般武藝”。只有掌握了真知,才能登高望遠,發現新聞早,觀察問題深,撰寫稿件好。
二、努力強化職業敏感,提高對新聞線索的判斷力
新聞敏感,西方又稱新聞鼻。是指新聞工作者發現和判斷有價值新聞的能力,是一種職業敏感。增強新聞敏感性,是獲得新聞線索的必備條件。新聞敏感包括四種判斷能力:判斷某個事件是否能引起讀者興趣的能力;判斷同一新聞事件許多事實中,哪個最重要,哪個次重要的能力;判斷那些無關緊要的線索,是否導致可能發現新聞的能力;判斷在已發表的新聞中,有哪些同記者已收集到手的情況有關,從而發現更重要新聞的能力。因此,我們應具有這種能力。要吃透“兩頭”,善于在比較中發現新聞。要“鉆天入地”,始終處于采訪狀態,時刻準備捕捉新聞。還要樹立職業精神,不怕吃苦,甘于奉獻,立足本職,為新聞而戰。
三、自覺“沉”到基層去覓線索抓“活魚”
“沉”下去,是獲得新聞線索的“靈丹妙藥”。人真正“沉”下去了,新聞就抓上來了。新聞實踐反復證明,采訪是基礎,深入是關鍵?!安蝗牖⒀ǎ傻没⒆印?,不涉深水,難得蛟龍。我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要真正發現新聞線索,寫好新聞,必須堅持以走基層為著力點,做到嘴勤、眼勤、耳勤、腦勤。要注意防止新的“等靠要”,即等人請,等材料;靠報上摘,靠網上找;要線索,要報告。我們要做“沉”在水中游的“活魚”,決不做點水的蜻蜓。
四、實踐出真知,發現新聞的八種途徑
1.從學習和研究“上頭”精神中發現新聞。前幾年,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對食品問題施重拳嚴加查處。“兩高”就此及時作出了司法解釋,確保食品安全。而西安、沈陽等地陸續發現鴨肉棒切卷冒充羊肉、玉米香精烀苞米等不法行為。
當時,《阜新日報》記者很敏感,及時了解“上頭”精神,對阜新市場進行調查,回應百姓和讀者關切。《提問阜新市場——羊肉卷、生姜和甜玉米是否安全》一文第一時間刊發,是一篇“吃透兩頭”、讀者關注度高、很有價值的新聞。
2.從“沉”下去中發現新聞?!读觾砂妒f農戶換地忙》就是“沉”下去的典型例子。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后,《遼寧日報》記者深入阜新市彰武縣多個村屯,細致調查研究這一新事物,親身感受互換并地給廣大農村帶來的全新變化,在全省最早報道了這一具有典型意義和發展趨勢的事件,抓到一條大“活魚”。
3.從報紙刊發的信息中發現新聞。去年《阜新日報》上刊登了一則廣告,廣告中說清河門地區發生過一起交通事故,交警隊有賞尋找事故證人。當時《阜新日報》記者正苦于沒有像樣的頭題,看到這則廣告不禁眼前一亮,聯想到各地有多個交通肇事案未破,個中原因就是沒有事故現場證人,于是,頭題馬上敲定了。《尋找事故證明人》從這個由頭開頭,深入分析挖掘。此選題新穎,角度很刁,內容引人深思。
4.從研究社會和自然現象中發現新聞?!陡沸氯請蟆酚浾卟蓪懙摹读沂窟z孤艱難生存路》,曾獲遼寧新聞獎一等獎;《遲到的春天》第一時間傳遞了春的信息,前文是在研究社會現象中發現的新聞,而后文則是研究自然現象,在充分比較中抓到了新聞。兩位記者可謂各有絕活,難分伯仲。
5.從百姓和采訪對象言談中發現新聞。這幾年像XX村集體過大年之類的報道年年有,新聞價值不大。《阜新日報》記者多方打聽,不斷尋找新鮮的新聞線索。一個偶然的機會,記者聽到了一個山村200年堅持過睦鄰節的消息,如獲至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村以睦鄰節為紐帶,和諧相處,未發生一起刑事案件,被稱為幸福和諧阜新第一村。而這樣打著燈籠也難找的好新聞線索,竟是記者在與百姓閑談中發現的,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缎腋I酱?00年》獲遼寧新聞獎一等獎。
6.從領導講話和會議中發現新聞。記者參加會議,要堅持始終,注意傾聽,認真記錄。特別要注意領導講話“脫口秀”,要注意發現會上的“干東西”。要當記者,不要當“料者”,會議是“富礦”,看你如何“挖掘”。既要從會議中發現新聞,又要跳出會議寫新聞。
7.從讀者來電、來信中發現新聞。有這樣一篇讀者來信,寫一個家庭姐弟多,和睦相處,孝敬老人,妯娌相安無事,是一個幸福和睦的大家庭。但是此稿無新意,面面俱到,屬一般性報道。于是編輯獨具“慧眼”,從稿中尋找新線索,選擇新角度,把這個2000多字的通訊改成幾百字的小故事。《爭還債讓遺產》標題鮮明,內容新穎,小中見大,平中見奇。
8.從細心觀察中發現新聞。在城里,這種情況并不陌生:一到春夏之交,破路挖溝,四處開花,市民苦不堪言。有的記者在挖來填去的重復中司空見慣,可有的記者卻細心觀察,從中發現了新聞線索,寫出了《“馬路拉鏈”何時休》的報道,為治理城市頑癥提出了“良方”。
綜上所述,我認為一名合格的記者,必須具備發現新聞線索的能力,要善于采“鮮花”、抓“獨家”。一名合格的編輯,要技高一籌,眼亮一圈,要善于把埋在飯碗里的“肉”挑出來,把真正的新聞編發好。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無愧于偉大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