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
我們譴責奴隸貿易這種血腥交易的同時,有個問題值得深思:依靠奴隸貿易,白人淘得工業革命的第一桶金。在黑人奴隸“產地”非洲大陸,販賣黑人奴隸的非洲酋長們,為什么沒有借助奴隸貿易走向富強之路呢?
奴隸貿易對于歐洲白人來說是個暴利行業,對于非洲酋長們來說何嘗不是?非洲酋長們只需要帶人去抓一些別的部落的黑人回來,就可以換回槍支、煙草、酒以及特殊的貨幣——貝殼。
從經濟角度講,槍支、煙草等商品,如果讓非洲酋長自己在非洲生產,成本太高昂了,以他們的科技水平,甚至根本生產不出來。如果非洲酋長的奴隸抓捕和販賣生意可以用貨幣來量化的話,毫無疑問,他們所從事的交易絕對是暴利,其利潤率不遜于歐洲那些奴隸販子所獲得的。
后來,當歐洲白人奴隸貿易的利潤率下降的時候,非洲酋長們的利潤率估計也在下降。這主要是因為,抓捕黑人奴隸的難度增加了,各個部落都提高了警惕,不會輕易被抓。換個冷血的經濟學說法,奴隸貿易的生產成本增加了,導致了整個行業的利潤率下降。
所以,非洲酋長沒能發大財,沒能富國強兵,似乎怪不到狡詐的白人頭上。
而真正的原因要從經濟模式上尋找。非洲酋長的經營模式是掠奪式的,搶奪別人的財富(含勞動力)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種經營模式是“零和游戲”甚至是“負和游戲”,一個部落財富的增加,是建立在另一個部落勞動力減少的基礎之上的,而且抓捕黑人的行動也會伴隨著武裝沖突,會有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所以非洲整體的財富并不會累積和增加,甚至會降低。
反觀歐洲人,他們在獲得了黑人奴隸之后,用于種植園和礦山,生產糖、棉花、咖啡等經濟作物和開采礦石,這是個利用勞動力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是個可以長期經營下去的產業,能夠長久地帶來財富。
從奴隸貿易中我們可以看到,掠奪式的經營模式雖然貫穿了人類歷史,從遠古的游牧民族襲擊農耕民族,到后來的海盜旗飄揚四海,再到近現代的許多掠奪戰爭,這種經營模式的確讓某些掠奪者獲益了,卻并不會讓掠奪者長久地獲益。
面對近代以來歐美列強的經濟崛起和政治崛起,我們當然要譴責他們用血腥的手段獲得利益,但也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更應該看到,他們建立了可以長久創造財富的經營模式。
非洲酋長連白人的經營模式也沒有照貓畫虎地移植到非洲。白人無法適應非洲的熱帶環境,又有疾病的威脅,才沒選擇在非洲本地直接開辟種植園,而是把黑人奴隸運送到美洲大陸。如果當時某個非洲部落能夠進入種植園的經營模式,在非洲種植棉花、咖啡、甘蔗等經濟作物,從勞動力成本的角度來說,會比美洲種植園更有優勢。
如今,非洲大陸遍布著種植園,可是時過境遷,那些曾經風靡全球的種植園作物,只能算是初級產品,賣不上什么價錢。“可惡”的歐美白人又玩出了深加工和品牌戰略之類的花招,咖啡豆是非洲產的,但雀巢公司卻是瑞典的。
(摘自“搜狐讀書”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