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斌
【摘 要】惠普金融是小額信貸扶貧實踐與理論的深化和發展。其實質是支持傳統金融不愿或難以服務的弱勢群體,實現組織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發展惠普金融”已成為黨中央治國治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戰略,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內容。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為農村實現普惠金融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依靠自身的包容性和非區域性優勢,打破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促進農村包容性金融的發展。在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為了有效應對“三農”信用缺失和不公平問題,提出了全納金融的概念。基于全納金融理念的農村金融體系能夠極大地提高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水平。普惠金融是一種全面擴大金融服務覆蓋范圍的新型金融理念,這一理念要求金融服務輻射到我國社會不同階層和群體。
【關鍵詞】普惠金融;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
“惠普金融”是指一國的金融制度能夠以可持續的方式為弱勢群體、產業和地區提供方便、快捷、合理的基本金融服務。包容性金融的目標是,在健全的政策、法律和監管框架內,每個發展中國家應有一整套金融機構,共同為各級人民提供適當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網絡金融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通過構建農村包容性金融體系,可以全面覆蓋現金金融服務,貫徹公平原則,促進農村金融資源的公平分配,實現農村金融的健康發展。因此,考察網絡金融在農村地區的覆蓋程度,探討網絡金融對農村全納金融機制的影響,也是我們創新研究的目的。
一、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
1.農村信用合作金融發展異化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開始了農村信用社改革。但是,由于產權制度不合理、行政干預等主要問題,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國家在農村信用社改革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希望把它變成合作金融軌道,但實踐證明很難實現。農民對于互聯網金融還缺乏正確的認知。農村地區互聯網等相關技術和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農民對于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現代金融服務的認知度不高,這就給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發展帶來了障礙。導致農產品在新時期缺乏適合的銷售渠道,農民不能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來拓寬營銷渠道,農村的整體經濟效益難以得到提升。第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拓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方面存在困難。近年來,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非法集資甚至“逃逸”的問題,極大地降低了整個行業的社會聲譽。本文提出了互聯網金融為促進我國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同時也是釋放農村市場無限潛力的突破口。
2.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弱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相對較高。首先,農村金融機構面臨著信用風險:服務的客戶往往缺乏清晰的信用記錄和財務報表,大多數農村金融機構對信用持聾視態度。其次,農村金融機構分布在農村地區。低收入和工作環境使高素質人才難以吸引。全員工作經驗不足,會加劇操作風險。最后,傳統資本市場里信息缺失,信息不對稱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一旦資金出現集中抽取,資金短缺將直接導致農村金融機構的支付危機。
3.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合作金融功能缺失
在缺乏合作金融的情況下,銀監會在2006年12月放寬了農村銀行金融機構的進入門檻,決定發展農村共同基金組織,希望通過“開新爐子”來填補合作金融的空白。由于中國普惠金融概念的引入仍然相對較短,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法律來指導和規范農村普惠金融的總體性和綱領性。固定,且水平較低,法律效力較弱。
二、普惠金融視角下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策
1.對“新型農村互聯網金融”應該有創新性認識
在普惠金融的一般框架下,應實施新農村金融發展。我們必須為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創造空間,不允許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承擔市場調節的成本。農民和各種經濟組織要以正確的態度和出發點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農民對網絡金融仍然缺乏正確的認識。在農村,相關技術和基礎設施如互聯網不夠完善。農民對網絡金融、電子商務等現代金融服務的認識不高,給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發展帶來了障礙。農民無法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拓寬營銷渠道,農村整體經濟效益難以提高。
2.在實踐中堅持體現農村合作金融的核心機制
合作金融組織不能發展成為存貸款利差,克服了強大的盈利動機,否則合作金融組織就會有強大的擴張動力,注重盈利,忽視合作金融的本質。實行多元化的農村合作金融模式。此外,要選擇最能體現合作金融內在機制、最有利于實現全納金融目標的合作金融模式。農村金融在調節農村資金盈虧、提供農村結算服務方面確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網絡金融的背景下,銀行和信用合作社等傳統金融手段已遠遠不能令人滿意。為完善我國農業保險制度,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政府應加強農業保險和政府擔保的引入,通過金融手段間接支持新型農村合作社的發展。
3.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監管創新
選擇合適的金融監管模式。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的準入門檻和具體實施程序應堅持簡單實用的原則,在堅持合作金融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允許創新,充分發揮農民的主動性。政府部門要結合農村經濟發展,建立健全財稅支持政策體系。一般來說,信用合作社的金融模式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金融需求。網絡金融以其便捷性滲透到廣大農村地區是農村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應加強自我約束和行業監管,樹立合作金融意識,珍惜行業聲譽,堅持創新但不違背基本原則。
三、結束
綜上所述,我國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與近年來普惠金融理念傳播和發展密切相關,二者在歷史邏輯上存在緊密關聯。實施普惠金融理念在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和改革,對于提高中國農村的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機構應注重金融服務的多元化發展,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和服務需求,提供相應的產品,根據農村市場的發展,準確定位,優化服務模式,發展核心競爭力。加強政策性金融改革,打造中國真正開放的金融體系,是中國發展普惠金融的關鍵內容。當前,從頂層設計到社會各界對此輪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都寄予了厚望,希望借此改變我國一直存在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機制缺失局面。
【參考文獻】
[1]王婷婷,楊亮. 中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基于互聯網金融的運用視角[J]. 華北金融,2017,(01):44-49.
[2]杜曉山.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的思路和對策[J]. 金融教學與研究,2015,(03):3-12.
[3]彭向升.中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