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陽
2017年世界國防支出總額為1.74萬億美元,其中美國支出6100億美元,占財政支出的14.9%;沙特阿拉伯支出694億美元,占財政支出的29.3%。我國2017年軍費預算約為一萬億人民幣,占財政支出的5%,是教育支出的33%,是醫療支出的68%,是科學技術支出的137%。財政政策是經濟宏觀調控最常用手段之一,但占財政支出比例較高的國防支出卻未被視為對經濟增長影響重大的因素。如此重要的支出不應該被忽略,而應當成為經濟增長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當前,對國防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仍有較大改進的空間,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關注經濟增長模式的差異
當前國防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的主流方法就是,結合國防支出變化與經濟增長趨勢進行回歸分析,意圖通過擴大樣本容量的方式得到更為貼近事實的結論。具體來說,就是以索洛模型為基礎,將占用勞動力和資本的部門分為幾類,通過采集更長時間、更多國家的國防支出和經濟增長數據,采用回歸分析的方法,得出國防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結論。
本文認為,這種研究方法對樣本的選取存在問題,它并沒有將經濟增長模式的差異考慮進去。以我國來說,在經過了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供給緊缺,生產資本匱乏,消費水平較低,民用科技落后,對外貿易規模較小,但勞動力成本優勢顯著。而現在,我國對供給的追求已經從“數量”轉為“質量”,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大幅提升,消費刺激經濟的效果顯著增強,一些科技領域已經領跑世界,同時也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和國際貿易競爭升級的局面。同樣一個億的國防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改革開放初期和現在必然存在較大的不同。國防部門擴大國防產品產出在以前可能會提升經濟供給水平,而現在則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國防部門擴大采購規模在以前可能會提高居民收入,而現在則可能產生擠出效應;國防部門增加招募的人員數量在以前可能不會對經濟產生明顯影響,而現在則可能導致勞動力短缺,拉動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同一國家不同時期國防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同,不同國家同一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也存在類似的差異。這是因為,經濟增長的引擎不同,經濟增長的模式存在差異。有的國家經濟增長依靠資源出口,有的國家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有的國家依靠技術創新。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必然會對國防支出有著不同的反應。由此可見,對國防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需要關注經濟增長模式的差異。
二、比較國防支出結構異同
國防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防支出方向和國防支出區域兩個方面,不同的國防費分配方案會對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有些國家會拿出百分之十以上的國防費用于科研,而有些國家則將這部分國防費僅僅用于軍火采購。國防科研產出的軍事科技可以通過技術轉化提高經濟部門的生產率,而純粹的軍火采購可能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樣,人員薪酬占國防支出比例也會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如果國防部門薪酬水平較高,則會吸引更高層次的人員加入到國防部門,其影響要結合國防部門的生產率來看;如果國防部門薪酬水平較低,則會吸引知識水平相對低些的勞動力加入到國防部門;如果國防壓力大,則面對高科技戰爭,國防部門的一些人員可能不具備合格的素質,這可能會因為社會安全的降低而破壞經濟發展;如果存在失業的問題,國防部門擴大招募人數可能還會起到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此外,國防支出于不同的地區也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同的影響。駐扎于大都市的部隊和駐扎在小山溝的部隊,這兩者的采購、訓練和行動中的經濟支出,都可能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國防建設于不同地區的支出對整體經濟增長的影響,還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模式和這一地區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角色來看待。
三、分析國防支出績效的高低
公共部門支出的績效一直以來都是受人關注的問題,而國防部門作為公共部門的支出績效卻仍缺乏應有的關注。各國國防費每年巨額的投入究竟效果是否令人滿意?國防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是高是低?在國防經濟活動中是否存在貪污腐敗的問題?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國防支出績效可能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美國自上世紀以來就一直致力于提高國防支出的績效,以提高有限國防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如果國防部門生產“國防安全”的效率低于市場生產效率,則可能會導致市場經濟資源的不合意再分配,使市場依據價格進行經濟調節的秩序受到干擾,從而影響經濟增長。不同國家對國防支出績效的態度也影響著經濟增長。以色列就通過軍用電子科技轉為民用,成功地提高了國內電子產品生產能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提高國防部門支出績效,在某些情況下也會提高社會生產率,而這也要結合各國不同的情況來看。例如,國防支出績效的提升提高了軍事科技水平,市場需求龐大的軍事科技對經濟發展更有益,軍民融合程度高的國家更易將軍事科技轉為民用,最終從國防支出績效的提高中獲益。同時,各國提升國防支出績效的決心和能力,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總之,對國防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研究應當注重對經濟原理的分析,而不能過度運用數理分析手段而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