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張健
【摘 要】中國和俄羅斯貿易往來歷史悠久,作為鄰國,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一向十分密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會為中國和俄羅斯的區域合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中俄兩國如何把握住機遇,協調共贏發展,促進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本文剖析中俄兩國的貿易合作現狀,展望了中國與俄羅斯貿易合作前景,并根據雙方的區域發展特點給出了合理化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合作;貿易政策
一、引言
中國在古代社會就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來連接中西方的經貿合作。在“絲綢之路”的紐帶關系下,中國與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交流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繁榮程度。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來源于我國古代社會“絲綢之路”的啟迪,目的是為了加速我國的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建設進程。
中國與俄羅斯兩國關系有著復雜的歷史淵源,又同是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2015年俄羅斯已經開始將自己的外交政策向亞洲方向傾斜轉移,這對于發展我國與俄羅斯的政治經濟關系顯得尤為重要。俄羅斯的這一舉動帶來了兩個良性的結果:第一,中俄的關系越發緊密,中俄相鄰為伴,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速度在國際社會上是普遍認同的。作為崛起中的亞洲大國,中國的發展為俄羅斯進一步拓展與中國的外交關系帶來了動力與信心;第二,俄羅斯的外交戰略開始越來越向中亞地域傾斜,俄方倡導與中亞地區發展,提出了“歐亞經濟聯盟”的政策,并與中國倡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形成共鳴,中亞已成為了中俄之間的主要合作區域。俄羅斯一直以來抗拒西方國家對后蘇聯空間的介入的,尤其是對中亞地區的介入,但是近些年來俄羅斯對于中國對后蘇聯空間的介入幾乎是持默許態度的,這在俄羅斯的外交史上也是空前的。中方變通的外交手段是俄羅斯的這一態度的轉變的部分原因:西方國家總是妄想用單邊行動來拉攏與后蘇聯國家之間的關聯,在外交技巧上,忽略了俄羅斯的戰略敏感點,俄羅斯的利益沒有被他們重視,而中國的態度則是將俄羅斯的利益納入了與后蘇聯國家交流的政策中來,有助于取得俄羅斯的外交好感與信任。中俄之間“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合作,符合雙方的最大利益,對于西方國家來說也同樣有利,中俄兩國的戰略合作不僅有助于促進雙方和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也有利于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
二、中俄貿易合作現狀
俄羅斯位居歐亞大陸北部,幅員遼闊以平原為主,但位于高緯度,氣候特性繁雜多變。其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木材、天然氣、石油煤炭、水力資源和各種金屬資源都位居世界自然寶庫的前列。
中國與俄羅斯各自都是鄰邦大國。俄羅斯在世界上的資源配置方面位居前列,然而人力資源卻十分欠缺,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量卻極低,中國的人力資源和俄羅斯的自然資源互相依存、相互補充。從工業品結構看,俄羅斯重工業較強、輕工業較弱,而中國恰好相反,無論是資源還是產品的互補性,都可以將中俄貿易關系推向戰略高度。兩國邊界雖長,但貨物運輸的問題也相當復雜,由于鐵路、港口設施的標準不同,凍土的氣候和地理位置等各種因素阻礙了兩國經貿關系的發展。如果有更加合理高效的運輸和貿易方式,中俄兩國的經貿關系就能更穩定,合作發展前景也讓人期待。目前,中國在俄羅斯建立的經貿合作區有四個,分別是烏蘇里克經貿合作區、托木斯克木材工貿合作區、濱海邊疆農業產業合作區和龍躍林業經貿合作區。
(一)中俄穩定增長的貿易額
中俄兩國由于經濟互補性十分強,從而推動了兩國的貿易往來。1998-2016年,中俄兩國貿易額總體上不斷提高,貿易規模從55億美元上升到近千億美元,期間有兩個時間段出現下降,分別是受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和2015-2016年石油價格下降的影響。從2007年開始中國在兩國貿易方面處于長期順差,2016年中國是俄羅斯第一大貿易伙伴國,俄羅斯在中國貿易主要貿易伙伴中位列第14位。盡管中俄經貿合作不斷提高,但仍與雙方的大國地位不匹配,貿易規模偏小,使得兩國的貿易關系不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從而進一步導致雙邊貿易額增長緩慢。而且,中國在雙方貿易中長期處于順差狀態,從長期來看也不利于兩國的貿易往來。
在這十幾年的經貿發展過程中,中俄之間之所以能夠發展較為穩定的雙邊貿易關系,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國家的單邊行動限制了俄羅斯對某些產品的進口,而中國能夠給俄羅斯供應一些能夠取代西方禁售物的產品;另一方面是由于俄羅斯的貨幣貶值,對中國來說有利于進口俄羅斯的貨物,特別是能源產品和木材。而且俄羅斯在此前一直對中國進行技術禁售和軍技產品禁售的政策,現在也開始在向中國輸送這類技術。
(二)中俄貿易結構穩定且較為集中
中俄兩國的貿易主要涵蓋14大類產品,但是貿易產品的結構較為集中。2017年,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產品結構逐步得到改善,其中機電產品占比達到53%,紡織產品及原料下降為7.4%,中國出口俄羅斯的主要產品還都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較低,缺乏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產品主要是原材料,其中礦產品70.5%,木材及制品8.7%。俄羅斯在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家具玩具、化工產品和光學鐘表醫療設備方面對中國依賴性較大,均超過了俄羅斯進口同類產品總額的20%。
從2013年開始,中國對俄羅斯的貿易基本呈現出了較為穩定的順差態勢。2014-2016年,中國基本都維持在50億美元以內的貿易順差范疇內。中俄貿易結構顯現這些變化的深層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國從俄羅斯的進口產品,從高需求的工業制成品轉換為了初級產品。在經過了20多年成長后,中國和俄羅斯的貿易結構才發生了改善的走向,貿易規模也在持續地不停擴大,更重要的是中國和俄羅斯的貿易合作質量在近3年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三)中俄雙邊投資快速增長
俄羅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中中國投資存量最多的國家。2016年中國對外投資1961.5億美元,其中對俄羅斯聯邦投資12.93億美元,同比下降56.3%,占投資總額的0.7%。從行業分布情況看,投資主要集中在采礦業(41.9%)、農/林/牧/漁業(33.5%)、制造業(17.2%)、批發和零售業(4%)、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9%)、金融業(2.8%)、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6%)等。中方對俄的直接投資從近幾年看來出現上漲態勢,增長速率相對快速,然而總體投資份額不大。
2008年到2016年,中國對俄羅斯的投資額度同比快速增長,截至2016年末,中國在俄羅斯的投資存量為129.8億美元,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1%,對歐洲地區投資存量的14.9%;共在俄羅斯設立境外企業1100多家,雇用外方員工2.2萬人。從存量的主要行業分布情況看,采礦業61.8億美元,占47.6%;農/林/牧/漁業30.1億美元,占23.2%;制造業11.6億美元,占8.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1.2億美元,占8.6%;批發和零售業4.1億美元,占3.1%;房地產業3.7億美元,占2.9%;金融業3.1億美元,占2.4%;建筑業2.4億美元,占1.8%。相比于中國對俄羅斯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1998-2016年,俄羅斯外商對中國投資表現為規模小、數額低、波動大,僅2004年投資超過1億美元。
三、“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的中俄貿易合作前景
中國和俄羅斯的經貿合作的數量和質量都顯著提高。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中東局勢動蕩、美國進入加息周期、貿易戰此起彼伏的同時,中國面臨經濟結構優化、發展方式轉變、經濟增速趨緩的關鍵時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前景廣闊。
(一)地緣優勢將促成更大發展
中國與俄羅斯的國境線接壤長度有4000多公里,彼此為面積最大的相鄰國家,中國對俄羅斯開放的貿易港口也有20多個。俄羅斯與中國東北地區接壤,接壤處常年進行著貿易往來,毗鄰地區的貿易比例占據了中俄總貿易比例的30%多,地緣優勢十分明顯。中俄自建交以來就由于地緣優勢的原因進行頻繁的邊境貿易往來,尤其是東北地區與俄羅斯接壤面積廣闊,中國東北部與俄羅斯的貿易一向是中俄雙邊貿易的重大特色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中國與俄羅斯之間貿易往來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交通的便利直接將地緣優勢發揮到極致,目前,中俄兩國已由單方面的邊境貿易發展為多種合作模式的技術貿易往來和投資,這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中讓中國“走出去”政策的重要內涵。
(二)兩國經濟互補是提供雙方貿易發展的動力
俄羅斯領土廣袤,能源資源異常豐碩。中國經濟成長速度愈加迅猛,對能源有著更高更多的需求。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木材等重要能源資源能夠填補中國能源資源的欠缺,并且俄羅斯的航空航天技術和生物科技加工技術以及核技術都趨于世界領先水平,且技術壁壘較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我國較強的市場需求。
中國的農業資源頗豐,價錢低廉,必定能在俄羅斯的農產品市場占據相當大的競爭優勢;中國的紡織產業和輕工業在俄羅斯的市場上也占據著較強的市場份額,俄羅斯國內對中國這些產品的市場需求都比較強烈。因此中國可以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綱領的指導下進一步加大與俄羅斯的貿易合作,積極開發多層次的合作形式,利用雙方的比較優勢,形成雙方的資源產品互補。
(三)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使中俄貿易合作獲得更多機遇
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加快民族自治區的經濟發展戰略等各項綱要都在進一步推動中俄兩國的經貿合作進程,直接推動我國西北和東北地區與俄羅斯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密切,這不僅是地緣優勢形成的大好局面,更是我國前瞻性的戰略政策帶來的美好前景。
中國與俄羅斯訂立的《中俄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備忘錄》于2014年5月正式見效,長達30年。自此中國的石油天然氣集團與俄羅斯的天然氣集團形成合力,俄羅斯將向中國出口天然氣能源,有效解決了中國對天然氣能源的大量需求。不僅如此,中俄的企業也相繼簽署了47個合作協議,中國與俄羅斯還將進行電力、核電等多個能源領域內的務實合作,雙邊貿易的合作力度得到進一步擴大,這也為雙邊的發展帶來了更多機遇。
(四)中俄經貿合作將因西方對俄加劇制裁而產生新機遇
烏克蘭危機導致西方國家對俄的經濟制裁,通過政治手段制約著俄羅斯的經濟命脈,使俄羅斯和歐美各國的關系一度陷入緊張的情況,這嚴重的阻礙了俄羅斯的經濟復蘇和發展。中國與俄羅斯由于和美國不同的戰略利益,所以共同成為美國遏制的對象,而由于兩國戰略利益十分接近并且在重要國際問題中的共識,讓俄方意識到中俄雙方有長期相同的戰略依托。截至2016年末,俄羅斯的國民生產總值同比降低0.22%,通貨膨脹率下降為5.6%,因此很多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為了降低風險,也紛紛大量從俄羅斯撤資,在這種經濟形勢的高壓下,俄羅斯十分希望借助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力量來拉動國內經濟的增長,為此俄羅斯對中國也積極地調整了貿易合作政策,先后取消了鎳和銅的關稅,將石油出口關稅也做了大幅的下調,在資源能源上更加深了與亞太地區之間的合作,這也是中俄發展的新機遇。
四、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促進中俄貿易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對雙邊貿易服務體系增強建設
推動中俄兩國產品互認體系建立,促進貿易便利化,開展俄羅斯產品市場準入要求、稅收政策及投資風險的講座和培訓。中俄雙邊貿易要利用地緣優勢,加速完善中俄雙邊經貿的交通運輸系統,積極健全生產運輸線路,打造全面的高效的服務體系,雙邊貿易信息要能夠做到及時共享,保障貿易的順利進行。雙邊貿易服務體系的建設是保障雙邊貿易能夠通常進行的基礎,中俄在這方面要共同出資努力搭建貿易平臺服務,讓雙邊貿易體制方面也要進行積極的改革。跨國貿易尤其要注重法律條例的保障和實施,需要設立一套符合中俄貿易的法律體系并設立專業的法律服務機構,促使中俄的貿易體系向多元化進展的同時又能夠向制度化、法治化的方向躍進。
(二)改進完善貿易結構,強化高技術領域合作
中俄雙方都要積極改進自身的經濟結構,擴展更多領域的貿易合作,將產品的附加值進一步提升,尤其對于技術領域的人才交流要進一步加強合作往來。中俄兩國的企業之間也可以加強合作與互助,積極展現自身的優勢,在企業之間尋求共同利益點。深化中俄企業的內部改革,加強交流學習。除了鞏固能源領域的大力合作之外,中俄要積極改善貿易結構,開拓創新,促進雙邊貿易結構的多元化合作,為創建一個和諧穩定的貿易合作體系做出各自的貢獻。傳統的貿易結構以能源貿易往來為主,今后中國可以拓展第三產業與俄羅斯之間的貿易往來,改善原先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為主導的貿易結構,促進中俄兩國三大產業的共同發展。
(三)加強扶持措施和對俄貿易政策的針對性
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道路不能夠忽略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政府要指導企業的經營,對于與俄羅斯合作的企業政府要給予政策支持和分類補貼。對俄羅斯出口的中國企業,實施相當的政策傾斜;聯合國家的商務機構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爭取新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撐持;全力做好調和工作,打破部份管制類商品進口經營權的戰略瓶頸;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對俄羅斯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給予引導和政策支持,適度降低出口關稅或實行部分產品免稅政策,優化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貿易環境。
(四)憑靠港口資源,擴大招商引資
中俄的邊境港口多達20個,對于這些具有地緣優勢的港口,雙邊要加強對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使用不同的運輸方法對應不同的港口運輸條件,強化港口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將通關環境進行優化,增強后備服務力量的建立;在港口附近要積極進行政策宣傳,擴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吸引一些優秀企業落戶,全面發展貿易通道處的經濟鏈條。
(五)強化監測預警,為企業提供信息支撐
俄羅斯由于國情的關系使得國內市場一直沒有穩定性,具有相對較高的風險,短期內徹底改變是不現實的。所以,中俄雙邊貿易要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渠道,積極進行對俄羅斯經濟和政策的監測預警工作,將信息支持做到前列。同時,由于中俄兩國經貿信息流通不暢、信息的匱乏需要盡快建立中俄經貿信息交流平臺,增強雙方經貿中介服務體系;當然中俄應進一步加強領導人之間和相關部門之間的對話,鞏固兩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增強企業之間的誠實、互信,為中俄雙邊經貿的順利進行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 高雅琪.“一帶一路”戰略將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產生深遠影響[J].中國經貿, 2015(17):31-33.
[2] M.B.亞歷山德羅娃,朱顯平,孫緒. 中國對俄投資:現狀、趨勢及發展方向[J]. 東北亞論壇,2014(02):25-27.
[3] 朱森林,于文靜,吳婷婷. 淺析中俄兩國貿易現狀及發展趨勢[J].對外經貿, 2016(08):11-16.
[4] 高欣.中國對俄直接投資的現狀與特點分析[J].經濟與管理,2014(05):19-24.
[5] 李曉嘉.中國對外投資主要目的地稅收激勵政策研究[J].國際經濟合作, 2013(02):47-56.
[6] 陳曉燕.試論進一步加強中俄貿易合作關系[J].經濟研究,2007(0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