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
【摘 要】無論是慈善捐贈者,還是其他捐贈者,都具有無償性的特征。因為捐贈的無償性的特性,往往在理論和司法實踐中忽視了捐贈者的權利內容及其法律保障。筆者認為,正因為捐贈的無償性,更應該明確捐贈者的權利內容,為捐贈者的權利行使和保護提供充足的法律保護。
【關鍵詞】捐贈者;權利;法律保障
一、捐贈者權利內容
(一)捐贈者的含義
捐贈者在法律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捐贈者包括民法等相關法律中無償捐贈的個人或者法人,而狹義的捐贈者僅指的是慈善法中規定的慈善捐贈者。本文所指的捐贈者是狹義的,專門指的是慈善法視域下的捐贈者。
(二)捐贈者的權利
慈善法第四章專門規定的慈善捐贈,共10個法律條文,法律條文對捐贈受益人的權利有充分的表述,但對于捐贈者的權利沒有明確的表述,這是立法的一大缺憾。從法律條文和結合國外慈善法立法經驗看,捐贈者至少享有三方面的權利。其一,知情權。捐贈具有無償性,是出于捐贈者的自愿所達成的,但是捐贈者捐贈的目的在于促成慈善事業的發展和特殊慈善目的的表達。因此,捐贈者對關系捐贈目的的關鍵節點和事項都要享有知情權。例如,捐贈者享有知曉捐贈的善款、善物的去向和用途,還有權了解所捐贈項目的進展情況如何,社會效果如何,這些慈善組織和受捐贈者都要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讓慈善捐贈者知曉,要通過不同途徑進行反饋和溝通。其二,隱私權。捐贈者往往出于尊重或者隱私的目的,不希望公布個人捐贈的信息、數額、目的等具體事項,大部分捐贈者都不大愿意曝光自身的捐贈行為,一方面是對受捐贈者的保護,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傳統的“做好事不留名”的道德傳統的典型體現。因此,捐贈者的隱私權也要給予充分的保障。其三,公平公正的待遇。法律要求要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受捐贈者,同樣的,對于捐贈者,法律也要給予公平公正的保護和對待待遇。一方面,慈善組織等不等嫌貧愛富,無論捐贈數額多少,享受的權益都是一樣的,都應該享受到捐贈者應該享有的權利。另一方面,不設專屬待遇,不搞等級區別,保障捐贈者實質平等。
二、捐贈者權利保護制度性不足
當前,從我國慈善法的相關立法規則看,對于保障捐贈者知情權、隱私權和公平公正對待權的法律規定還存在一些不足,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從而更好的保護我國慈善捐贈者的權利,進一步促進我國慈善捐贈活動持久、健康發展。
(一)慈善募捐透明度不夠
慈善募捐涉及到慈善的核心問題,即慈善財物的來源問題,慈善募捐規則透明度不夠,會導致現實中慈善募捐的公信力遭受質疑,不利于慈善募捐的進行,更會損害捐贈者的權利,打擊慈善捐贈者的積極性,長期來看,會損害捐贈事業長久運行。因此,慈善募捐中的透明度規則也很重要。但是,慈善募捐中的透明度規則還存在一些缺陷,主要體現慈善募捐準入制度不足。主要表現為慈善募捐主體制度不完善,雖然中國慈善法規定了慈善組織登記滿兩年可以申請公募,并禁止個人進行募捐,但是該規定仍然有瑕疵。從法律規定看,法律沒有采取備案準入制度,讓監管機關難以落實對募捐主體的監管,缺乏監管的制度和行為容易產生不透明性。同時,該法律規定雖然禁止了個人進行募捐,但是并沒有對個人募捐進行擴大解釋,將個人求助行為排除在外,而近些年來,一些個人打著求助的幌子,實則募捐,最終將募捐的款項用于個人娛樂或者消費。由于法律對個人募捐的規定不細致,導致現實中屢屢發生詐捐等事件,很難對個人募捐的真實性和行為進行監督,這需要法律在司法解釋中予以完善。
(二)慈善信息公開制度不足
從中國慈善信息公開規則看,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其一,缺乏信息公開立法缺陷。目前,中國的慈善法中雖然有專門的一章對信息公開予以規制,但是力度遠遠不夠。一方面,沒有關于慈善信息公開的專門立法,從而導致慈善信息公開規則的籠統性和開闊性,操作性不強;另一方面,現行的中國慈善法中信息公開存在公開渠道單一、更新周期長等不足。其二,慈善信息公開方式存在缺陷。從信息公開方式上看,中國慈善法采取強制性公開和依申請公開相結合的公開方式,對于強制性公開的慈善信息在公開渠道上單一化、缺乏統一性,慈善法規定由各縣級以上政府民政部門統一或指定信息平臺,公開平臺不統一導致社會公眾查詢信息難,容易造成缺漏。
(三)慈善監督管規則存在不足
從中國慈善法來看,監督管理方面的透明度規則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其一,外部監督主體多元,責任不明。法律規定得過于粗線條,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從而導致難以形成系統的監督體系,也容易導致因權責不清而出現相互推諉扯皮,最終造成監督混亂或者監督缺位的現象。讓一些外部監督流于形式,無實質意義。其二,缺乏內部監督管理規定。縱觀慈善法,沒有專門的關于內部監督的法律條款,僅能找到的一個條文是慈善法第九十三條關于慈善行業組織的內部自律制度,內部監督管理制度的缺乏導致內部監督沒有制度可依,也使得很多慈善組織沒有設立內部監督管理機制,增加了慈善腐敗的可能性。
三、完善捐贈者權利保護制度性舉措
上文提到,我國慈善法在保護捐贈者權利方面存在制度性不足,導致現實中常常出現“郭美美式事件”,不僅損害了捐贈者利益,更打擊了捐贈者信心,不利于中國慈善事業發展。亟需完善規則制度,保護捐贈者權利,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
(一)完善慈善募捐規則
應從兩方面努力完善慈善募捐規則。其一,完善慈善募捐準入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備案準入制度,慈善組織要進行募捐,需要向主管機關備案登記,主管機關將備案登記信息向社會公眾公開。另一方面,將個人網絡求助行為納入到慈善募捐。
(二)完善慈善信息公開制度
其一,完善慈善信息公開立法。可以通過完善中國《慈善法》信息公開章節的法律條款實現。需要通過司法解釋等形式,解決信息公開主體不明、渠道單一、更新周期長和公開規則操作性不強等問題。通過嚴格的法律規范為慈善信息公開保駕護航。其二,完善慈善信息公開方式。建議建立統一的慈善信息公開平臺,統一發布全國的慈善公開信息,促進慈善信息公開和慈善事業的透明度。
(三)完善慈善監督規則
其一,要建立集外部監督、內部監督、社會監督為一體的綜合性、立體化監督管理體系。其二,建立多元化的慈善問責機制。通過增加慈善監督渠道、增加處罰方式、增強稅務審計等方式,加強慈善事業的監督管理,豐富慈善捐贈者權利保護方式。
【參考文獻】
[1]吳怡雯.慈善捐贈者權利的法律保障[J].法制博覽,2018(02):120-121.
[2]劉靜,尚振田.慈善法背景下慈善捐贈人權利保護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11).
[3]吳怡雯.論慈善捐贈者的權利[J].法制博覽,2016(34):57-58.
[4]李喜燕.慈善捐贈人權利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3.
[5]胡曉明.個人慈善捐贈動力機制研究[D].鄭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