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珺
【摘 要】作為一種著眼于評價律師辯護過程的概念,“有效辯護”既是一項法律準則,也是一項法律理念。如同“正義”、“自由”、“平等”價值一樣。“有效辯護”也是一項帶有理想色彩的價值目標,是立法者通過不斷修改完善法律所要追求的理想結果,也是在完善刑事辯護制度時所要貫徹的一項法律準則。在一定程度上,作為一項法律理念,“有效辯護”作為評價標準的價值更大于其作為法律規范的價值。
【關鍵詞】有效辯護;價值追求;制度保障
一、“有效辯護”的概念
從語義學上看,“有效辯護”是一個從美國法學中引入的概念,英文原意是“effective representation”或“effective assistance of counsel”。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一系列判例中確立了一項原則,即被告人享有“獲得有效辯護的憲法權利”。但是,對于何謂“有效辯護”,該法院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實際上,“有效辯護”的概念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存有歧義。有觀點認為“有效辯護”就是達到“積極效果的辯護”,可以是指說服法官接受了律師的辯護意見,使得法官作出了無罪判決,亦或是在量刑上作出了寬大的處理。另有觀點認為,“有效辯護”是指刑事辯護達到了“令當事人滿意”的效果。只要當事人對律師的表現給予積極正面的評價,這種辯護就是“有效的”,是“具有積極效果”的。
然而,“有效辯護”是一種法律準則、法律理念,是作為一種著眼于評價律師辯護過程的概念,是對于價值目標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辯護”作為評價標準的價值更大于其作為法律規范的價值。
二、“有效辯護”的價值追求
本文擬通過在司法實務中對于個案的處理來直觀表達律師對于“有效辯護”的價值追求與理解。
案情簡介:張某某于2014年入職某珠寶公司,負責貴金屬交易過程中的檢測、送貨。劉某為公司老員工,多次盜取保險柜內的貴金屬并指使張某某進行銷贓,被盜貴金屬價值共計550余萬元人民幣。偵查機關以犯罪嫌疑人劉某、張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秘密的方法,竊取他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涉嫌盜竊罪移送審查起訴。
在本案辦理過程中,筆者作為張某某的辯護律師,在偵查機關、公訴機關均不認可張某某有自首情節的不利情況下,并沒有放棄對于當事人有利的自首情節辯護,花費大量時間采取實地走訪“扭送”現場路徑、梳理證人筆錄、搜集固定聊天記錄等多種方式固定張某某案發后的一系列行為動作,并且細致研究與案情相關聯的法條,多次提交適用罪輕法條的法律意見,最終使得張某某自首情節被成功認定,并使罪名兩度變更,由重罪改輕罪(盜竊罪改職務侵占罪)、輕罪改輕輕罪(職務侵占罪改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以上實質辯護成果極大降低了張某某的量刑起點、量刑幅度,成功說服審判機關對張某某以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定罪并適用緩刑。通過這一案例可知,在司法實踐中,“有效辯護”從表面上看可以被視為說服法官,滿足當事人預期的證明,但進一步來講,辯護人的努力、執著辦案則能體現出其內心對于正義、平等的追求,“有效辯護”實則是辯護人內心對于法律價值追求的體現。
三、“有效辯護”的制度保障
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律師法律價值的追求,即實現“有效辯護”?關鍵在于法律制度層面的保障。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這一基本權益確立已久,但在具體的司法實踐活動中,真正“有效辯護”的落實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和障礙。因此,彌補修正辯護制度的缺陷,促進“有效辯護”制度適應刑事案件發展變化需要,才能提高司法威信和效用,最終實現“有效辯護”的價值目標。
(一)保障律師與當事人的單獨會見權和訊問到場權
我國法律明確律師具有會見當事人的權利,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相關部門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有時會刻意干擾和阻礙律師與當事人的會見,影響和干擾其談話,甚至對會見過程錄像錄音,嚴重破壞律師與當事人的會見溝通。并且在偵訊階段,律師無權問訊到場,甚至在檢方審查起訴階段的訊問,律師仍然無權在場。
(二)保障律師調查取證權
訴訟法規定,律師在偵查階段可以提前介入,但卻沒有調查取證的權利。在審查和審判階段,律師想要調查取證,需要征得多個調查取證對象的同意許可。如經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許可同意,并且經被害人或其家屬、委托人同意,辯護律師才可向其收集與本案有關的證據材料。可見辯護律師的調查取證是建立在被調查對象和檢察院同意的基礎之上的,這一系列的“同意”將整個案件的調查取證工作難度系數提高,取證效率可想而知。因此應當制定科學的律師取證規則,解放律師的取證束縛,提高取證效果。
(三)賦予律師一定的刑事豁免權
刑事案件關乎人身自由甚至是生命。與此同時,辯護律師也承擔著風險和責任。鑒于我國有罪推定的傳統思維,賦予辯護律師的辯護豁免權是十分必要的。辯護律師在道德倫理上為“罪犯”承擔巨大的法律風險。由于沒有對律師進行充足、有力的制度保障,導致律師參與刑事案件普遍積極性不高,存在恐慌心理。如果作為刑事訴訟主體之一的律師參與刑事辯護不積極,那么何來“有效辯護”?
四、結束語
“有效辯護”理念的提出,從私法意義上說,是辯護律師履行忠誠義務的法律保證;而從公法意義上說,也是維護程序正義的必要制度安排。制度的生命在于實施,實施的真諦在于操作。要將“有效辯護”在刑事司法實務中落實,不僅要提高律師的法律職業理念,深化律師法律價值的理解,更要在制度層面上給予律師追求法律價值目標的空間。唯有此,“有效辯護”才能在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成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效維權武器。
【參考文獻】
[1]羅璀.“有效辯護”在中國刑事司法中的引入與適用[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14.10:570.
[2]吳德朝.刑事案件有效辯護制度的審視與完善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8.04:25-26.
[3]陳瑞華.刑事訴訟中的有效辯護問題[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4.0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