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韜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比較法,分析了我國民事訴訟法全面修改的主要內容,分析了我國民事訴訟法全面修改后檢察監督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旨在為民事訴訟法的全面修改和檢察監督研究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訴訟法;修改;檢察監督
民事訴訟法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它以憲法為根據,并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實際情況制定,自1991年公布實行起到2018年的今天,歷經三次修改。每次修改均需處理好訴權、檢察監督權、社會參與權、調解權、執行權與審判權的關系,若處理不好任何一種關系,將嚴重影響我國民事審判工作。基于此本文以民事訴訟法為研究對象,對其全面修改和檢查監督展開詳細探討。
一、民事訴訟法關于檢察監督全面修改的主要內容
(一)前兩次全面修改的主要內容
我國民事訴訟法一共經歷三次修改,2017年以前的全面修改中,對于檢察監督訴訟參與,主要從兩個層面作出規范和進行完善,第一層是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修改為人民檢察院對于民事訴訟活動有權實施法律監督,第二層面是檢察監督在民事訴訟法分則中的修改,修改內容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檢察機關對于民事訴訟的訴前監督表現為三種形態,分別是督促起訴、支持起訴、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二是檢察機關對于民事訴訟審判過程中的訴中監督,修改內容是檢查機關有權對訴訟重點環節進行監督,當事人未提起上訴但檢察機關認為需要上訴的可以抗訴,對訴中監督程序機制進行全面修改,比如:當事人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申請訴中檢察監督,檢察機關可依法、依職權在任何情況下介入民事訴訟活動。豐富檢察機關在訴中監督采取的形式、方法,比如:檢察機關可以在訴中提出檢察建議、檢察意見。三是訴后監督,訴后監督主要針對的是民事訴訟的審判結果,修改內容主要是完善抗訴機制,明確同級抗訴問題。換句話解釋是除特殊情況外,對于人民法院的終局判決,同級檢察機關可以提出抗訴,對其進行法律監督。四是檢察監督的執行,其全面修改的主要內容是檢察機關有權監督人民法院對生效裁判和其它法律文書的強制執行權的實施過程,以避免出現背離立法規定或者嚴重違法現象出現。
(二)第三次全面修改的主要內容
我國最近一次民事訴訟法全面修改是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本次做出的修改內容是第五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該款內容是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在沒有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或者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規定的機關或者組織提起訴訟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支持訴訟。
二、民事訴訟法全面修改后檢察監督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一)問題
第三次修改后民事訴訟法賦予人民檢察機關很多權利,解決了很多檢察監督問題,比如:2017年6月27日的修改賦予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權,解決了檢察監督存在的公益訴訟問題。但是仍舊有很多問題尚未解決,經過分析、歸納大致有三大類。一是法律依據不足。全面修改后民事訴訟法賦予檢察機關很多權利,但相關規定數量少且質量低,根本無法滿足檢察機關落實檢察監督權利的實踐需要。比如:全面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僅修改了檢察監督的基本原則和抗訴監督制度,沒有明確規定訴前、訴中如何落實檢察監督權利,這增加了檢察機關開展工作的難度,無法緩解檢察機關執行亂的問題。二是監督范圍不足,全面修改后雖然檢察機關擁有公益訴訟權,但是監督范圍并沒有涉及公益訴訟訴前、訴中、訴后和抗訴再審的全過程,對于訴后的規定比較完善,但是訴前和訴中由于推行時間比較晚,很對細節尚未完善,致使其監督范圍受到限制。三是抗訴主體范圍小,我國關于抗訴的主體主要是上級對下級抗訴,檢察機關抗訴同樣是只能上級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進行抗訴,同級檢察機關無權抗訴。但我國多數民事訴訟案件都是基層人民法院審判的,作為監督訴訟案件全過程的同級檢察機關最有發言權,但其卻沒有抗訴權利。同級檢察機關與人民法院工作出現矛盾,只能由當事人向上級檢察機關或者人民法院提起抗訴申請,依法批準后才能進行抗訴,這縮小了抗訴主體范圍,增加了檢察機關依法行使檢察監督權的難度。
(二)原因分析
民事訴訟法中檢察監督是人民檢察院依法對人民法院的民事訴訟過程實施的監督活動,它的檢察機關是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行駛檢察監督權具有法定性,它的監督范圍是民事訴訟活動,它的目的是公正司法、促進法制統一、制約權利、保障公益、保障人權。我國民事訴訟法全面修改后檢察監督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國民事訴訟法中對于檢察監督制度的建立多以蘇聯為借鑒,雖然歷經三次全面修改后明顯不同,但仍舊存在很多蘇聯特性,這些特性隨著我國民事訴訟需求的變化而逐漸顯得不足。二是由于我國法制制度尚不完善,導致民事訴訟法中監督檢察制度存在不足。
三、解決民事訴訟法全面修改后檢察監督存在問題的相關建議
(一)完善民事訴訟法
針對檢察監督權落實存在的法律依據不足的問題,提出的相應建議是完善民事訴訟法,完善的具體措施是增加民事檢察監督規定數量,提高規定質量,明確規定檢查機關在民事訴訟活動中行使檢察監督權的具體細節,為檢察機關開展檢察監督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審判活動的監督從1991年到2018年的今天,在長期的磨合中其檢察監督規定趨于完善,法律依據比較充足,依據不足的主要是訴前和訴中的法律依據,因此應重點關注民事訴訟法關于檢察監督訴前和訴中法律依據的完善。
(二)擴展監督范圍
針對監督范圍小的問題應擴展監督范圍,具體措施是拓展公益訴訟權和抗訴主體的監督范圍。全面修改后檢察機關具有監督整個民事訴訟活動的權利,包括民事執行活動,并賦予檢察機關抗訴、建議等權利,這無疑擴展了檢查機關的監督范圍。但是實踐過程中還是會出現欺詐、惡意串通等現象,危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合法權益。這是因為雖然新法修改賦予檢察機關向同級人民法院檢察建議的權利,但僅是對審判人員違法行為,并未擴展到其它層面,也未賦予同級檢察機關抗訴同級人民法院的權利。針對這種情況應擴展檢察機關監督范圍,賦予檢察機關抗訴同級人民法院的權利,充分發揮最有發言權的基層檢察機關的作用、價值,使民事訴訟法更加完善,人民法院執法、司法更加公正、公平,保障國家、社會集體、第三人合法權益。賦予其公益訴訟抗訴再審的檢察監督權利,將檢察監督落實進公益訴訟的整個流程,避免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的侵害。將檢察監督落實進人民法院的每一環節的工作中,使人民法院完全籠罩在檢察機關的檢察監督范圍內,確保公正司法,保障人權和權益。
四、結束語
我國民事訴訟法歷經三次全面修改,頭兩次修改將檢察機關的檢察監督權范圍從審判活動擴展到民事訴訟活動和執行活動,最近一次修改賦予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權和訴訟檢察監督權。雖然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解決了很多檢察監督實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但是尚未解決法律依據不足、監督范圍小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國應完善民事訴訟法,根據實際情況再次合理、科學擴展檢察監督的范圍。
【參考文獻】
[1]石東坡,陳俊.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制度的立法評價與設計――以《民事訴訟法》與《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協同修改為視點[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
[2]周珍珍.論我國民事訴訟檢察監督制度的發展――以《民事訴訟法》修改為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