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 要】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主體眾多,司法作為糾紛解決的最后一道防線,在整個糾紛解決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中人民法院無疑成為司法解紛體系乃至整個多元化糾紛解決體系中的引領者。司法理論和實踐進程表明,調解依然是法院解決民事糾紛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法院民事審前調解
作為有效解決民事糾紛的一種方式,訴訟不可避免的在功能上存在有限性,調解相對于訴訟具有它的比較優勢,尤其是在家事案件、商事糾紛、行業性、專業性糾紛中,應提倡調解前置,因為調解與訴訟的區別在該類案件中顯得尤為重要,前者講究的是共贏、包容、未來,后者往往飽含對抗、指責、向后。但是我國“調審合一”的“調解型”審判方式存在弊端,容易造成調解功能與審判功能相混淆。
一、法院民事調解的現有模式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矛盾日趨復雜多樣,公民法律意識的日益提高,涌入法院的案件數量不斷增加,“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單一的司法救濟渠道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解紛多元化的需求,不同的矛盾需求需要整合各類社會資源進行綜合調控,其中人民法院應發揮好在糾紛解決機制建設中的引領作用,讓更多的糾紛通過非訴訟渠道解決。
(一)法院調解模式
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一套比較符合我國實際的司法ADR正在逐步形成,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第一種是在立案庭設立速裁組,對爭議不大的一審案件在立案后直接交速裁組進行審前調解,調解不成的仍由速裁組予以審判,筆者所在法院于2008年9月成立速裁庭,2013年6月撤銷,當時成立速裁庭除了實現案件繁簡分流,提高辦案效率,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應對相關數據考核。第二種在當事人雙方自愿選擇調解的基礎上,建立了立案庭負責審前調解協調管理,委托社會力量主持調解的審前調解模式。例如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具體做法是建立立案庭負責調解協調管理,法院聘任調解員主持調解,各審判庭負責制作文書的調解模式,同時又和司法行政部門聯合,利用司法行政機關和社會力量,建立審前調解組,賦予當事人靈活選擇調解模式的權利。第三種是審前委托調解模式,例如山東省青島市人民法院,在實際工作中,對影響較大的群體性勞動案件以及涉及婚姻家庭糾紛的案件,有針對性的委托同級的工會組織和婦聯組織參與調解工作。在委托相關組織調解的過程中,法院事先給予相關組織在法律適用上的指導,事后對調解結果進行審查,確保調解結果的公平公正性i。
(二)律師調解模式
目前,律師參與調解共有兩種途徑,一種是作為一方當事人的代理人參與,一種則是作為調解員以第三方身份參與調解。后者律師不擔任代理人,不再發揮代理人的作用,居中引導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達成協議。同為法律職業共同體,律師應擔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充分發揮自身在預防化解社會矛盾中的專業優勢和實踐優勢,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2017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聯合頒布的《關于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意見》,對開展律師調解做出較為深入的部署,其中講到律師在法院設立的律師調解工作室提供調解服務。《意見》要求試點地區各級法院要將律師調解與訴訟服務中心建設結合起來,在法院訴訟服務中心、訴調對接中心或具備條件的人民法庭設立律師調解工作室,配備必要的工作設施和工作場所。在法院委托律師調解案件的法律關系中,作為委托法院必須對案件具有管轄權,在案件登記立案后,法院認為該案件適宜律師調解的,并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后,交由律師進行調解,作為受托人的律師,應屬于在法院登記的律師調解員名冊之內。
(三)互聯網調解模式
2017年3月,福田法院在深圳市首推遠程司法確認,探索建立在線調解、在線司法確認為一體的信息平臺。2018年5月,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推出的“浙江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ODR平臺)旨在最大限度打造一個一站式化解矛盾糾紛平臺,其中包含在線調解、司法確認、在線評估、在線仲裁等內容。隨著互聯網時代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調解方式也從線下走到線上。許多法院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網絡便民平臺,讓當事人足不出戶解決矛盾糾紛,實現“一次不用跑”。在此類調解模式中,司法確認顯得尤為重要,由于目前我國公共治理的路徑缺陷造成很多群眾無法通過法院之外的途徑獲得具有強制力的權利救濟保障,很多糾紛涌向法院。利用好互聯網平臺,引入行業協會、律師、公益性組織等社會力量,達成調解協議,最終由法院工作人員通過電子簽章的方式,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調解協議當場出具民事裁定書,并即時向當事人送達,為調解協議賦予法律效力,在真正意義上完成一次有效的調解。
二、審前調解制度的構建
(一)適用范圍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意見》第27條中規定:“探索建立調解前置程序。探索適用調解前置程序的糾紛范圍和案件類型。有條件的基層人民法院對家事糾紛、相鄰關系、小額債務、消費者權益保護、交通事故、醫療糾紛、物業管理等適宜調解的糾紛,在征求當事人意愿的基礎上,引導當事人在登記立案前由特邀調解組織或者特邀調解員先行調解。”關于確定適用審前調解程序的糾紛范圍可以結合訴訟人數、案件性質、標的金額以及爭議內容等因素進行劃分,可分為強制調解、自愿調解以及不適用調解三種類型。
(二)調解機構和人員
《意見》第4條、第5條、第18條中指出:各級人民法院要將訴調對接平臺建設與訴訟服務中心建設結合起來,人民法院應當配備專門人員從事訴調對接工作,建立訴調對接長效工作機制,組織在訴訟服務中心等部門設立調解工作室、服務窗口,也可以在糾紛多發領域以及基層鄉鎮(街道)、村(社區)等派駐人員指導訴調對接工作。人民法院可以在訴訟服務中心等部門配備專職調解員,由擅長調解的法官或者司法輔助人員擔任,從事調解指導工作和登記立案后的委托調解工作。法官主持達成調解協議的,依法出具調解書;司法輔助人員主持達成調解協議的,應當經法官審查后依法出具調解書。《意見》表明我國法院正是以法院機構改革為契機,以法官職業化改革為依托,建立獨立的調解機構和專職化調解法官隊伍,改變以往“調審合一”的工作模式。
(三)結果及效力
審前調解面臨調解成功及不成功兩種結果,調解成功,即由調解法官依法出具調解書,產生與生效裁判同樣的法律效力。調解不成的,則轉入審判程序,及時裁判。調解協議是雙方當事人根據自愿原則,通過讓步達成的合意,其實質是當事人處分自己合法權益的合同。這里調解協議的效力也僅指合同所具有的對當事人雙方的約束力,當事人均應按照協議的約定,履行義務。為了提高審前調解程序效率,建議應提高通過審前委托調解達成協議的效力,委托調解協議一經達成經人民法院審查確認后應產生與訴訟調解同樣法律效力,一方不履行調解協議的,另一方可向法院申請執行。
注釋:
i黃斌 劉正:《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現狀、困境與出路》,載《法律適用》2007年第11期,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