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恒凱
【摘 要】伴隨著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快速推進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同時,其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醫療糾紛數量急劇上升,醫療糾紛賠償額急劇增長,醫療糾紛管理已經不單單是醫院管理的問題,更是成為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本文以浙江省某三甲醫院近五年的醫療糾紛為研究對象,對醫療糾紛產生原因、糾紛處置路徑及其利弊進行分析,從患者、醫院、社會三個維度尋求預防和化解醫療糾紛的措施,確保醫療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
【關鍵詞】醫療糾紛;三位一體;醫療安全
浙江省某三級甲等醫院是大型綜合性醫院,醫院占地面積202畝,在職職工3000余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386人,核定床位1000張,實際開放床位1650張,全年門急診病人143.9萬人次,出院病人5.58萬人次,平均住院日9.15天,手術4.17萬臺次(含門診和介入手術)。本文以浙江某三級甲等醫院2013-2017年發生的396例醫療糾紛作為研究對象,用文獻卷宗研究、定性和定量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本文從醫院管理角度出發,采用廣義的醫療糾紛定義,即患者及其家屬在因病就醫過程中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之間產生矛盾而發生的分歧和糾紛。
一、醫療糾紛產生的原因
醫療糾紛的增多,其產生的原因越來越具復雜化和多元化。通過對396例糾紛進行統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醫患溝通不到位34%,診療爭議13%,治療效果不滿意9%,服務態度7%,有創操作并發癥6%,宣教告知不到位6%,院內跌倒4%,診療不規范4%,手術效果不滿意4%,醫德醫風3%,藥物不良反應2%,誤診2%,大劑量處方2%,錯誤給藥2%,醫院管理2%。
二、醫療糾紛處理途徑和利弊分析
醫療糾紛處置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漸進性的過程。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不斷理順“三調解一保險一訴訟”機制,逐步形成經濟補償1萬元以內的醫療糾紛院內調解,超過1萬元經濟補償的醫療糾紛由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和醫療糾紛調解賠處中心調解并建立相應的醫療責任保險賠付制度,另外針對疑難復雜案件,積極開展醫學鑒定和司法鑒定,通過民事訴訟化解醫療糾紛,實現糾紛化解多元化模式。
通過對396例糾紛化解途徑進行統計分析,院內化解占53%,醫學調委、調賠中心、法院庭前調解、衛計委、公安調解占22%,醫學鑒定、尸體解剖、司法鑒定并通過民事訴訟占13%,醫療責任險近占12%,并在近兩年逐年遞增。有經濟賠償糾紛共計128例,占糾紛總算的32.32%。萬元以上糾紛賠償案件81例,占有糾紛總數的20.45%。醫院近5年醫療業務量顯著增長,但醫療糾紛次數和賠款數均卻沒有增加,賠款額度明顯低于三甲醫院的標準(三甲標準:每年不超過業務收入2.0‰,醫院是0.7‰)。近五年無重大刑事及治安案件、無重大安全事故、無集體越級上訪事件、無二級以上醫療事故發生,該模式為維護醫院正常醫療秩序和社會穩定作出巨大貢獻。但在具體實踐中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主要包括:1.當前醫療糾紛處置仍以醫院為主戰場,未能從根本上化解醫療糾紛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給醫院帶來安全隱患,擾亂正常醫療秩序。2.第三方調解在糾紛化解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第三方調解未能及時轉出矛盾點,存在主動性不足、周期長、程序復雜等問題。3.近年推廣的醫責險有效將醫療糾紛處置從院內轉移到院外,但是險種單一,如院內跌倒等意外事件均不在保險范圍。保費過高,超出醫院歷年自行處理糾紛的全年賠付額,醫院參保積極性受到影響。另外,保險公司仍無法滿足患者過高訴求,患者及家屬重新要求醫院解決的現象頻繁。
三、意見和建議
醫療糾紛不論何種原因引起的,也不論是何種類型,更不論最終采取什么方式予以解決,都將給醫患雙方帶來許多不良影響,同時也間接地影響社會其他方面。因此,必須從患者、醫院、社會三個維度多措并舉,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醫療糾紛造成的不良影響。
(一)增進醫患溝通是妥善化解醫療糾紛的關鍵。加強醫患溝通是醫學科學發展的需要。1.加強醫患溝通技巧的培訓,提高廣大醫護人員的溝通能力和風險意識,規避法律風險,維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2.推廣疑難、重大手術談話制度,落實對重點病人的談話制度,鼓勵患者及家屬參與診療過程,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屬知情權和選擇權;3.塑造以病人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務的醫院文化,真正做到尊重病人、關愛病人、服務病人。4.加強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職業道德和修養,堅決杜絕要紅包,拿回扣等行為,增進醫患互信。5.高度重視糾紛苗頭的早期介入,及時匯報,加強醫患溝通,力爭消除醫療糾紛隱患,將糾紛化解于苗頭階段。6.廣大醫患工作者要盡可能多的和患者及家屬交流,拉近和患者的距離,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讓其對自身疾病有充分認識。
(二)提升醫療質量和技術水平,嚴格執行患者安全目標管理。醫院要注重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嚴格執行患者安全目標管理。1.制定并實施《不良事件無責報告制度》、《護理不良事件的預防制度》等多項制度及規定,設定主動報告醫療安全不良事件與隱患的制度和工作流程。每季度督促、檢查各科室落實改進措施情況,對醫療糾紛案例及醫療安全(不良)事件進行匯總分析,對重點或存在不良影響的案例指定科室進行PDCA管理。2.建立安全隱患排查月報制、近似差錯日報制、不良事件24小時日報制,一級不良事件30分鐘內電話匯報,12小時內呈報,暢通申報渠道,提高上報效率,分門別類討論分析,提出改進措施。3.對醫療糾紛案件實行責任評鑒與追究制度,季度召開醫療安全委員會,專題剖析醫療糾紛的發生原因,進行無記名投票,評定個人和科室的責任檔次和經濟處罰額度,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有效的避免在醫療糾紛獎懲過程中出現的定責難,執行難等困境。
(三)弘揚尊醫重衛,嚴厲打擊醫鬧和傷醫生行為。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輿論工具,強化法制和尊醫教育,宣傳《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和條例精神,打擊不法醫鬧和傷醫行為。經常報導衛生系統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積極引導全社會對醫務工作者的理解和支持,對目無法紀、打砸醫院的典型事例要及時披露和曝光,弘揚社會正氣,保障醫院秩序,鼓勵通過合理合法途徑解決醫療糾紛。同時,各級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加強醫警聯動。加強醫院自身安保力量建設,建立健全安保特勤隊伍,提高突發性事件和群體性事件應對能力,維護醫務人員人身財產安全。
(四)不斷推廣和完善醫療責任險,完善“三調解一保險一訴訟”機制。《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中提出:“發揮保險機制在醫療糾紛處理中第三方賠付和醫療風險社會化分擔的作用,鼓勵醫療機構參加醫療責任保險,鼓勵患者參加醫療意外保險。”可嘗試引入全面醫療風險保險模式,為患者提供醫療意外的保險,還包括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的權益保障。進一步解決醫療責任險存在專家評鑒庫不完善,調解理賠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不足、社會認可接受度不高等問題。
四、結束語
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是系統性,患者、醫院、社會必須攜手共進才能有效預防和化解醫療糾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促進我國和諧、穩定、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柯厶,中美日醫療糾紛防范和處理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2,12,32(A).
[2]譚宗梅,劉國秋.基于社會文化功能的和諧醫患關系構建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1,31(5):67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