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帥帥
【摘 要】人口老齡化是貫穿我國21世紀的重要國情。它既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我國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本文分析了導致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并指出老齡化對我國社會發展與管理帶來的挑戰,進而提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延遲退休年齡、弘揚傳統孝文化以及落實“二孩”政策的時效等對策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服務體系;老年保障
一、引起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
(一)經濟的迅速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進步,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經濟增速穩中向好,2017年經濟總量超過82萬億元,人均CDP達到8685美元。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個人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人們已經從過去僅僅滿足于吃飽穿暖的初級生活狀態向追求生活質量和健康投資等更高層次轉變,人口預期壽命不斷延長,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間接導致人口老齡化。
(二)社會福利和醫療水平的進步
在經濟基礎的支撐下,我國社會福利制度逐漸完善,社會福利水平不斷提高,公共衛生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條件顯著改善,醫保制度覆蓋全民,人們患病能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和較高的報銷比率,保障了人們的健康水平,使自然死亡率不斷下降,人均壽命得到延長。
(三)長期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
為了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減輕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壓力。我國政府從70年代初大力推行劃生育政策,倡導“只生一個好”,此后全社會的生育率直線下降,出現了大批獨生子女,直接導致了人口結構中少兒比例的快速下滑和老人比例的不斷提高,這是造成人口老齡化的直接原因。
二、老齡化給我國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
(一)“人口紅利”的衰退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依靠豐富廉價的勞動力創造了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跡,隨著老齡化的加速,青壯年比例不斷降低,直接造成我國“人口紅利”的衰退,影響了勞動力的有效供給,加大了企業人力資源成本。新聞報道中用工荒招工難的消息說明我國正在從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轉變,低成本勞動力的優勢正在逐漸消失,給社會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對經濟轉型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二)“四二一”家庭結構加重了年輕人的贍養負擔,傳統倫理受到沖擊
中國孝文化源遠流長,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四二一”家庭結構,年輕人需要贍養的老人數量增多,在負責老人和孩子衣食住行的雙重負擔下,部分年輕人出現了力不從心的尷尬局面。與此同時,社會崇尚追求物質至上的價值觀,傳統家庭觀念中贍養父母的思想逐漸轉變為物質、金錢供養的思想,甚至還有出現不贍養老人、因為贍養問題而影響家庭和睦的現象,這都和我國傳統孝文化背道而馳,造成家庭倫理的沖突。
(三)養老費用增加,加重了國家的社會負擔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過程是在社會保障制度發展完善過程中發生的。截止2017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2.41億,占總人口的17.3%。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福利待遇的逐漸提高,政府將持續加大養老金、退休金和社會保險支出費用,同時養老金領取者與繳納養老金的勞動者的比例不斷提高,造成養老金缺口大和基金的失衡,最后保險支出費用的增多和基金失衡的風險都由政府來承擔,加大了財政風險,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
(四)人口老齡化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
老年人本身就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身體各組織器官功能逐漸衰弱,各種疾病的發病率升高,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健康水平。而如今家庭規模越來越小型化,子女與父母長期分居并忙于工作,無暇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更不用談及精神的交流,造成很多家庭中存在“空巢老人”,這使老年人有著較差的精神狀態,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發展。
三、應對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立法,完善養老保障體系
國家要加快完善保障老年群體的長效法律機制,通過立法保證子女照顧老人的陪侍假,增加對老人的陪伴;積極實施“互聯網+人社”計劃,健全社會保障經辦管理體制和服務體系,努力實現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加強基金監管,積極穩妥推進基金投資運營,努力實現保值增值。
(二)延遲退休年齡,發揮老年人價值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老年群體中包含著很多優質人才,國家可以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延長退休年齡,保證老年人才老有所用,發揮老年人的資源優勢,創造更多的價值;用人單位要繼續發揮老年勞動者能力,充分開發和挖掘老年人力資源的潛力,確立老年人在社會中的價值。這有利于具備就業意愿和才能的老年人獲得自我價值更高層次的實現,再次找回成就感和歸屬感。
(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弘揚傳統孝文化
在文化發展方面,國家應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新時代老齡文化價值觀,通過互聯網、公益廣告和新聞媒介等途徑大力宣傳傳統孝道文化,構建老齡社會的新型文化體系。家庭要弘揚中華傳統孝文化,倡導以孝為先,積極主動贍養老人,在滿足老年人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應該關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對那些不不贍養老人和虐待老人的行為必須在道德和法律上給予譴責和制裁。
(四)落實“二孩”政策的時效
2013年我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后來于2016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由于生育的周期性,預計2017年會出現新生兒的生育高峰期,但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新生兒數量比2016年減少了63萬人,反觀政策落實,為什么沒有帶來應有預期的效果?為此,國家應采取多種措施鼓勵生育,將義務教育向下擴展到學前班以及向上延伸到高中階段,實施15年義務教育,消除年輕人考慮孩子未來上學問題;同時延長女性產假和配偶陪產假,增加生育福利和補貼;推行彈性工作制,支持生育后重返工作崗位,讓年輕人想生育、敢生育,保證人口紅利。
黨的十九大報告重申"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和敬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為此,我們必須正視人口老齡化問題,發揮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必須在更加廣泛的領域內綜合考慮,由消極被動轉變為積極主動,將人口老齡化作為一個戰略性問題進行部署,從根本上和具體措施上下功夫,平穩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
【參考文獻】
[1].穆光宗.老齡化中國:問題與對策[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2.154.
[2].鄔滄萍.中國特色的人口老齡化過程、前景和對策[J].人口研究,2004(1):30-39.
[3].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及其戰略應對[J]. 穆光宗,張團.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5)
[4].趙姍.健康老齡化從戰略到行動[N].中國經濟時報.2017.
[5].黨俊武.積極探索健康老齡化中國之路[N].健康報.2018.
[6].徐雪潔.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D].西北工業大學.2018.33-40.
[7].李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
[8].全國老齡辦:應對農村人口的老齡化戰略對策研究[R].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