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正嘉
南京政府實行省、縣二級地方行政制度,同時設行政院轄市和省轄市;在省與縣之間,由省派出行政督察專員;縣以下設區、鄉(鎮)、保、甲等基層組織,形成遠比北洋政府嚴密的地方行政制度。
一、省行政制度
省政府是南京政府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管理全省政務,南京政府任命省政府委員組成省政府委員會,廢除了廣州國民政府從委員中互選主席的辦法,由南京政府在省政府委員中任命1人為省政府主席。
省政府委員會行使行政權系通過委員合議制。省政府委員會可議決省單行條例和規程;決議發布省政府命令;中止或撤銷所屬各機關的命令和處分;確定和變更地方行政區劃;決議全省預、決算;處理省公產和管理省公營事業;任免省屬官吏等。
省政府委員會下設秘書處,一般設有民政、財政、教育、建設四通廳,還設有警務、保安、會計、田糧、社會、農林、衛生、糧食等數目不等的直屬處、局。
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制度
1932年6月,南京政府出于“剿共”的反革命軍事需要,決定首先在軍事“圍剿”省份,設立專員公署,由“圍剿”軍司令部直接委派行政督察專員,設專員公署,下轄民政、財政、教育、建設四科,專員兼保安司令,同時撤銷專署所在的縣政府。不屬于“圍剿”軍事行動省份的行政督察專員,由省政府指定,經南京政府任免。抗日戰爭中,南京政府決定行政督察專員不兼駐在地縣長,并將專署與保安司令部合并,使專員有行政督察和軍事指揮的軍政兩項權力。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是省政府派出機構,除了反共反人民的軍事和政務之外,還擔負著審核轄區各縣預算決算、行政計劃、單行法規等,監督各縣行政,考核所轄行政人員等。
三、市行政制度
分特別市和普通市兩種。特別市最初歸國民政府直轄,1930年歸行政院直轄,特別市要具備如下條件之一:首都;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城市;有政治、經濟特色情形的城市。普通市為省轄市。
特別市和普通市由南京政府和省政府分別任命市長1人,實行獨任制管理該市行政,設市政府,下設管理民政、財政、教育、建設、警察等若干居、科。行政院轄市市政府設秘書主任1人。市政府設由市長主持的市政會議,由秘書長、局長、科長等參加。
四、縣行政制度
縣的行政機構是縣政府,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縣組織法》,規定縣政府設縣長1人,縣政府可設2科至4科,還可設公安局、財務局、教育局、建設局。1929年,南京政府又修改《縣組織法》,規定縣政府設科數減少到1科到2科,增設縣政府秘書1人。縣政府各科、局受縣長監督指揮,同時各局又受省主管廳指揮,結果導致縣政府與各局、各局之間矛盾重重。為此,1933年,南京政府又規定縣政府各科、局采取合署制度,1934年又采取撤局改科的辦法,加強縣長的權力。
1939年9月,南京政府公布《縣各級組織綱要》,實行所謂“新縣制”,按土地、人口、經濟、文化和交通等狀況,對各縣劃分等級;縣以下為鄉鎮,保甲,縣與鄉鎮之間可設區。
五、縣以下基層制度和保甲制度
南京政府的基層行政機構為區政府和鄉鎮政府。
在城市中,市以下設區,設立區政府,由市政府任免區長1名,區政府可設科。區以下是社會基層組織,每坊設坊長。
縣政府可派出區公所,設區長1名,支持全區行政,又設指導員2至5人,分管民政、財政、教育、建設等工作。區設警察所。區還可以設建設委員會,聘請地方士紳為委員,研究鄉村機構的設置等事項,由區長擔任主席。縣以下的區工所和城市的區不一樣,它僅僅是縣政府派出的輔助機構,不是一級政權組織。
縣區以下設鄉鎮(鎮),置鄉(鎮)公所,是縣以下的基層政權,設鄉(鎮)長1人,還可以設副鄉(鎮)長。鄉(鎮)長主持全鄉行政,下設民政、警衛、經濟、文化等股、各股設主任1人,還可設干事,正副鄉長主持全鄉行政。
1932年,南京政府頒布《剿匪區內各縣編查保甲戶口條例》,1934年將保甲制度向全國推行。10戶為1甲,設甲長;并設保辦事處。凡1鄉中編有3個保以上者,設保長聯合辦事處,由縣政府或區公所指定1保長為主任,稱為聯保主任,并設1至2名書記。保甲組織的職能是:清查戶口,監視居民,核查出入保甲區域的人;進行反共反人民的宣傳;收取各種苛捐雜稅;組織反動民團武裝。保甲長必須忠于南京政府,《編查保甲戶口條例》規定:有所謂“危害民國行為”,曾為“赤匪”脅從等都不得擔任保甲長,還規定不是當地人也不得擔任保甲長。所以,擔任保甲長者,多為土壕劣紳、地痞流氓、并逐漸國民“黨化”。保甲制度是國民黨一黨專政在基層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