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摘 要】當前在鐵路系統側改革的前提下,實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擺在工務系統面前的重要工作,因此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提升工作效率。
【關鍵詞】勞動效率;工務系統
“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而工務系統又是負責鐵路先行最基礎的軌道(包括軌道)以下部分維修、養護工作。一方面要保證列車安全不間斷運行,另一方面又要保證線路、橋隧、路基等基礎部分的質量達標。要完成這兩方面工作,保證安全行車,責任大、壓力也大。當前在鐵路系統側改革的前提下,實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擺在工務系統面前的重要工作。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工作效率提升。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介紹一下,以求共同提高。
一、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工務系統勞動生產率是指每換算線橋隧公里包含的勞動者數量,即每換算線橋隧公里包含的勞動者數量越少,證明勞動生產率越高,勞動效率越高,反之勞動效率就越低。
1.減少非生產用工。班組用工分生產人員和非生產人員兩類。在核定人員時,班組核定的全是生產人員,但是班組在用工時出現了非生產用工。如果非生產用工越多,設備就存在欠養修或養修不到位的現象。由于設備質量不達標,嚴重影響安全工作。比如呼和浩特工務段三道營線路工區核定生產定員22人,設工長1人、班長3人(由于是山區鐵路,曲線變化較快,增加一個班長)、防護員4人、作業人員14人。實際在用工工作中,設工長1人、班長3人、防護員4人、汽車司機1人、伙管員兼炊事員1人、衛生清掃員1人、做內業1人、作業人員10人。對比來說,就存在14人工作10個人來完成,這10個人完成14人的工作量,不但存在超勞現象,而且有時在養修工作時有工作不到位現象發生,影響安全生產工作,減少非生產用工勢在必行。
2.減少管理人員,實現站段重組。實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降低“人/公里”的指標,提升勞動效率。集通公司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給我們提供了最成功的經驗。集通公司通過企業內部重組,把工務、電務、供電三個系統的站段合并,成立了綜合維管段,減少了管理層用工數量。比如未成立綜合維管段時,三個段的技術科編制為一正兩副,三個段的技術科編制加在一塊就是三正六副,即三個科長六個副科長;成立了綜合維管段后,技術科編制為一正三副,即一個科長,三個副科長。這樣管理層減少用人五人。現在的技術科通過大家的協作配合,各司其職,理順了工作關系,出現了過去3人的工作現在可能就1人能夠完成,工作效率得到了明顯提升。
3.嚴格按作業流程作業,提升作業標準化。按照Q/CR-HHT080-2015呼和浩特鐵路局企業標準,規定了各單項作業項目、勞動組織、作業內容、作業時間、工時定額等項內容及工作程序,嚴格了標準化作業程序。如果我們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單項作業程序,實行人員的科學分工,按照單項作業流程作業,使每個生產者勞動效率發揮至極致,實現勞動組織的有序銜接,在規定的定額時間內,就一定能夠多完成工作量,提高工時利用率,實現勞動效率的提升。
二、實現設備狀態化管理
狀態化管理就是根據設備的通過總重及行車速度情況,來嚴格區分設備的檢養修周期,按照檢養修周期,合理組織實施狀態修,以取得設備利用率提升,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減少不必要的檢養修作業,實現成本支出的降低。在運營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成本支出減少,經濟效益相對提升,勞動效率就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1.優化維修機構設置。以便于班組、車間組織生產、提高勞動效率、處理突發情況為目的,按照檢養修分開和專業修的要求,合理設置車間、班組,合理測定定員,保證人員配備合理、機構設置合理。充分利用好天窗修、生產者和機具等生產資源,大力提高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呼和浩特工務段根據線路設備數量,綜合考慮站場大小、列車編組、交通便利、應急搶險等情況,實現了以車間為中心的圓式管理模式,并在車間所在地成立了專業修理工區及線路檢測工區,規范了維修組織,實現了作業效率提升。
2.維修體制改革。通過近幾年來工務天窗修的實施,有效提高了運輸秩序和效率,釋放了軌道利用空間,實現了多拉快運的目的,使企業經濟效益得到了提升。當前工務設備等級管理和主動適應天窗修要求成為工務系統的重點工作。呼和浩特工務段積極探索,主動適應,堅持“動態為主、動靜態檢查相結合、結構檢查與幾何尺寸檢查并重”的原則,建立了“4+2”生產組織管理模式,建立了檢查、分析、方案、計劃、整修、回檢“六步走”的維修體制,理順了生產組織各過程中環節的銜接關系,實現了設備質量的均衡提高,保證了作業效率的提升。
3.做好工作量調查。當前作業均在天窗點內,作業時間短、等待時間長,職工的勞動強度加大。如果把良性的等待時間轉換成作業時間,這就能充分把職工等待利用起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產效率明顯提升。如果在工作量調查的前提下,準確掌握設備超限位置、準備工具材料,加強現場作業環節有序可控,減少非生產用時,這樣就能實現天窗點的飽和工作。由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在等量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增加,這樣算來二天的工作有可能在一天時間內完成,這樣減少了上道作業時間,加大了軌道的利用率,提升了經濟效益。創造條件為長期夜間作業人員,實施輪崗集中休息提供理論基礎。呼和浩特工務段通過“4+2”生產組織管理模式中“4”組織過程,嚴格工作量調查中檢查計劃的編制、實施,匯總設備病害,通過病害整修方案,納入天窗作業需求計劃,實現設備超限處所的整修、回檢,完成線橋設備全部病害整修,杜絕了單打一作業模式,算下來工作效率得到了明顯提升。
三、發揮勞動定額工作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中的作用
勞動定額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是編制計劃、組織生產、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是考核勞動績效、實施按勞分配的重要尺度,是落實經營管理、提高勞動效率的重要手段。鐵路勞動定額工作直接為鐵路運輸生產服務。
1.合理選拔勞動定額員。車間、班組設置、人員編制、經濟核算都與勞動定額工作密不可分。可以說,一個合格的勞動定額工作者,必須熟悉專業業務知識、熟知企業管理、應知應會經濟核算。如果一個基層單位里有一個合格的勞動定額員,那么這個單位就能在勞動組織、現場作業控制、合理運用天窗時間等方面做到有序銜接,在天窗時間內,減少了非生產工時,最大能力釋放了生產工時,不但勞動效率得到提升,而且設備質量也得到了提升。
2.發揮勞動定額員的有效作用。一個稱職的勞動定額員,必須不斷深入作業現場,通過取得數據、統計、分析,整理出一套合理的能提升工時利用和設備修理周期的數據,來指導現場作業,提高勞動效率。如果基層站段能充分發揮勞動定額員的作用,不斷強化基礎工作,用數據來指導安全生產,就一定能夠打造出安全優質、穩定可靠的線橋設備。
四、提升勞效工作的最終目的
通過專業的檢養修模式,合理核定管理及專業技術人員、操作技能崗位人員,突出工務人精誠團結、凝心聚力、求真務實、肯干實干的優良傳統,在鐵路系統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道路上,始終保持敢為人先的銳氣和開拓創新的勇氣,不斷優化完善安全、生產、經營管理方式方法,開辟符合基層站段的永續發展之路,向著管理一流、設備一流、隊伍一流、作風過硬的“一流站段”目標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