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
【摘 要】政府信譽是政府通過自身行為獲得公眾信任和認可的能力。如何提高政府信譽,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提高政府信譽既是一項系統工程,又是一項長期任務。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公眾對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的關鍵。
【關鍵詞】政府;公信力;對策
一、政府公信力內涵
政府公信力亦叫政府公信度,是指政府是否作為,能否全面履行公共責任的質量和獲得公眾認同的情況,它表明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和信心水平。從邏輯上說,政府公信力決定了政府的威信,從而決定其在社會上的號召力、動員力和控制社會所需要支付的政治成本。現代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努力獲得大多數公民對政府的支持。民眾的支持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公信力,取決于公共權力掌握者的表現及公眾對其表現的評價。
二、政府公信力的表現
政府公信力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可以具體化為以下一些指標進行衡量。
(一)政府的誠信程度
誠信是一個人立足的基礎,也是政府和國家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政府誠信的程度反映了政府存在的合法性,政府權力合法使用的保障,以及政府權力的合法性。公共政策順利實施的先決條件。為了得到人民的支持,政府必須做到“言必行,行必果”。[1]
(二)政府的服務程度
政府的意義和目的在于為人們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因此,如果政府能夠積極履行其公共責任,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政府及其部門,有責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自己的責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然后,人民的滿意度將會很高,政府的公信力將會上升。特別是在突發危機事件的情況下,政府的態度和解決方案是對政府公信力的考驗。一個始終考慮各地人民的政府自然會得到人民的支持。
(三)依法行政的程度
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法治政府。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依法行政,積極接受人民的監督和調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府沒有特權。如果政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法律法規,濫用權力使用權力謀取私利。這是對政府公信力的最大破壞,它將對整個社會產生不良影響。政府自然不會得到人民的認可。
(四)政府民主化程度
這里的民主是指政府決策過程中的民主程度。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有權參與決策的制定。在做出決策時,政府及其部門必須充分考慮人民的意見。任何有害于人民利益的決定都無法通過。過去出現的一些“政治成就”和“形象工程”都違背了人民的意愿,最終會導致因此,政府必須改善相關制度的建設,以確保科學,民主和法律的決定。
(五)政務的公開程度
要強化政務公開程度,政府應該積極公開地披露其他政府信息,讓人民能夠理解政府正在做什么,準備什么,并主動接受人民的監督。事實證明,開放政府事務可以加深人民對政府的信任,開放政府事務可以有效防止腐敗。因為如果一切在一個不透明的環境中完成,權力不受監督,腐敗的可能性會增加,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任將減少,公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將大大降低,政府的信譽將會降低。
三、當前政府公信力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政務信息公開程度不高
政府工作的公開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不對稱性直接導致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溝通不暢,削弱了政府的信譽。首先,政府對信息公開制度的實施并不到位。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但公開信息的內容和標準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影響。一些地方政府信息公開往往流于形式,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而做出的“無奈之舉”。從公共內容的角度來看,政府網站上的大部分公告都是地方領導人和政府規章和文件的發言,而關于公眾利益的信息和公眾普遍關注的許多“關鍵”公共信息幾乎難見。其次,政府發布的信息對公眾來說是不準確和不值得信任的。危機事件爆發后,地方政府沒有充分利用其權利和義務解決危機,而是先掩蓋問題,隱瞞基本信息,甚至提供虛假信息。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公眾掌握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不斷提高和增加。但一些政府官員仍然恪守舊觀念,單方面認為公開積極信息有利于社會穩定;公共負面信息不利于社會穩定,因此采取新聞控制和封鎖信息等措施,無視公眾知情權的要求,導致公民參與渠道受阻,無法得到準確和可信的信息。這不僅侵犯了公眾的知情權,還加劇了公眾的心理困惑,甚至導致過度行為[2]。
(二)公共政策缺少科學性
隨著各部門的變化,相關政策和決策也會相應變化。而這些變化不但給相關政府部門的工作穩定性和連續性帶來了損害,還也導致了政府信譽的下降,同時一些地方政策只是為了考慮政治成就而制定的。他們沒有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實施之后發現是錯誤的,立即做出了改變,但這卻極大地損害了政府的信用。這表明公共政策應該是持續的,穩定的和長期的。相反,公眾就會質疑相關的公共政策,從而對政府的信譽產生不良影響。
(三)政府官員存在腐敗問題
腐敗問題是當前政府面臨的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腐敗將破壞運作的合法性和政治制度,降低行政效率,降低公眾對政府的信任。雖然政府的反腐敗工作繼續增加,但腐敗案件的數量并未顯著減少。如果腐敗得不到有效治理,政府就會失去人民的信任,不斷的反腐敗只會加劇政府信譽的缺失。
(四)危機管理能力不強
近年來爆發的公共危機為政府有效履行政府職責帶來了更多挑戰。因此,危機管理能力已成為影響政府信用的重要因素。華南虎事件、“隱藏貓”事件、郭美美事件等,這些公共危機不斷吸引人們的關注,也使人們對政府履行公共職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政府公共處理公共危機的能力有了更高的期望。然而一些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薄弱,無視群眾的要求,或嚴重拖延,這些都表明了缺乏健全的危機管理體系和缺乏危機管理合法化,導致了政府工作的被動性和政府信譽的喪失。
四、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現實意義
政府公信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一)有利于維護政府的形象和權威
政府形象是指公眾在政府運作過程中對行為和心理狀況的總體印象和評價。它既是對公眾的主觀評價,也是對政府客觀表現的反映。政府形象隨著政府的誕生而興起,對政府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隨著政府的發展。中國的政治民主化和行政現代化,公眾對政府的要求越來越高,政府形象逐漸成為衡量政府績效的重要標準之一。良好的政府信譽將增強政府在公眾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幫助有效實施政府政策,提高行政效率,從而樹立了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二)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政府信譽主要涉及兩個實體之間的關系:一個是從事公共管理的政府,另一個是評判政府活動的公眾。從政府的角度來看,信譽是政府贏得公眾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政府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從公眾的角度來看,政府信譽是社會成員對政府的信任程度。這種信任取決于政府。信用資源擁有。政府如何在這兩方面發揮作用直接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近年來,各地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和社會公共事件多次消耗了當地的信譽。社會和諧最終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政府與公眾的和諧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政府真正贏得了人民的信任,就必然會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帶來關于良好的社會秩序。如果政府失去信任,公眾將失去對政府的信任和歸屬感,增加不穩定性,影響社會和諧。
(三)有利于國家的重大政策的實施貫徹
政府的信譽是黨和國家的信譽,是黨和國家的生命力。政府的性質決定了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黨和國家的主要政策只能通過各級政府有效實施。政府是否具有信譽,不僅與其影響力和權威有關,而且還直接決定了其執行力。政府信譽和執行力始終如一。互補性和相互制約性。信譽薄弱的政府無法獲得公眾的充分信任,如果政府的信譽不強,那么黨和國家的主要政策將難以實施。[3]
五、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對策
(一)切實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化建設
政府應根據群眾的需要和群眾的緊迫性來公開相關信息,即群眾迫切需要了解的合法政府信息,政府應依法予以公開。根據中國國情政府信息公開應當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政府的重大決策應及時公布,爭取得到群眾的支持和理解;二是有關部門涉及的法律法規應當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在重大公共事件發生時,政府應避免與媒體失去信息控制權,要讓群眾及時了解相關信息,避免謠言傳播,積極掌握公眾意見的主導地位;四是簡化處理過程,解決門難以進入的尷尬局面;五是及時反饋具體的政府行政行為和接受社會監督的結果。
(二)要全力打造法制政府
政府的行為不能違法,政府也不能濫用權力,這是政府信譽的基本要求。在任何行為中,政府都應該按照憲法和法律法規,使人們形成對法律和制度的信仰,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政府的誠信體現在法律和制度上,要按照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堅持有機統一,加強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做人民主人,要把重點放在依法治國和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上,全面落實法治的行政綱要[4]。
(三)增強政府危機管理能力
政府信譽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管理危機的能力。如果政府領導全社會共同努力,克服困難,它將獲得公眾的認可,并贏得良好的政府聲譽。相反,面對危機,政府無能為力,無法解決問題,必然會失去公信力。在SARS公共衛生危機的爆時候,暴露出政府在危機管理反面的許多缺陷和弊端,我們應該借鑒國際社會和發達國家在危機管理方面的經驗,建立一個能夠從容應對突發危機事件的全面綜合危機管理體系,維護危機管理和人民的生命財產,有效地消除和化解危機。
六、結語
綜上所述,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觀體現,體現著政府的影響力與號召力,也是檢驗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是否滿意、對政府是否信任的一個指標,這需要我們切實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化建設,全力打造法制政府,增強政府危機管理能力,來不斷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孫光輝.論我國政府公信力的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2(04):351-352.
[2]薛瑞漢.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現實意義及路徑選擇[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2(01):9-11.
[3]劉新梅.建設誠信政府 提高政府公信力[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43-45.
[4]周萬中,魯麗莎.論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徑[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0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