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冬
【摘 要】我國電力產業規模已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如何突破各種政策、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得到進一步發展,實現電力企業的轉型升級,成為電力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基于近年電力相關政策和十九大報告,對電力企業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電力企業;國家政策;轉型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經濟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指出“深化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行業改革”,表明電力產業的改革將進一步推進。如何抓住新形勢機遇,實現更加綠色、低碳、智能、靈活的能源系統,是當前電力企業轉型升級面臨的重大問題
一、電力企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1.能源資源的約束
我國長期以來的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煤炭產量在全國能源消費總量中居于主導地位,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格局對我國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煤炭的巨量開采與使用,造成土地資源和地下水資源的破壞與污染,并伴隨著大量廢水、廢氣、廢渣地排放;我國每年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煤炭通過發電廠、工業爐、民用取暖爐灶直接燃燒,向大氣排放大量的灰塵、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
2.傳統路徑依賴
從電力市場形成之初開始,由于行業特性、政策規范、思維慣性等因素的影響,電力企業按照既定的路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模式,且電力行業的產業規模已發展得十分龐大。但無論是我國的環境容量還是資源容量,都很難使電力行業按照其固有模式繼續發展下去,不進行進一步的改革轉型,電力企業就無法擺脫傳統路徑的依賴。
3.節能減排標準更加嚴格
由于氣候變化狀況日益嚴峻,大氣污染防治力度逐漸加強,對電力企業來說,節能減排和碳排放要求都越來越嚴格。2015年12月發布的《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程工作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國所有的具備改造條件的燃煤電廠力爭實現超低排放。”即在基準氧含量6%條件下,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分別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在碳排放交易方面,電力是全國碳市場中被優先納入的重點行業。
4.電力設備利用率低下
我國的電力設備利用效率較低,影響著電力工業的節能減排。其中火電利用率最低,利用小時從2012年的4982小時下降到2017年的4209小時。我國目前的火電機組基本都是高效燃煤機組,由于利用率偏低,導致一些大容量、高參數、超臨界機組頻繁參與調峰,偏離其最優運行狀態,不利于電力工業污染物減排和能效提升。
二、電力企業面臨的新機遇
1.互聯網相關技術的發展
2016年2月,《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涉及了發展能源互聯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等。除此之外,國家電網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聯網,新奧集團提出了泛能網等。無論哪種互聯網技術,電力系統都是能源互聯網的核心基礎。推進電力工業轉型升級,客觀上要求電力系統的供給方式更靈活、更高效。旨在增強電力系統靈活性和智能化的能源優化配置規劃技術、多能流互補控制技術、多能源計量監測和信息交互技術,以及智能云端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的發展,將成為電力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
2.電力供需形勢發生新變化
近年來,電力工業投資規模不斷增加,發電機快速增長。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電力需求進入穩步增長階段,電力供應由總體平衡、局部偏緊的狀態轉入相對寬松、局部過剩。部分地區棄風、棄水、棄光問題尤為突出,棄風、棄光、棄水問題的存在,導致大量清潔能源浪費,也使實現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標挑戰巨大,必須加快推進電力改革創新,通過體制變革以及加快電網系統智能化升級,提高清潔電力的比重。
3.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
2015年3月,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正式啟動。2015年11月底,《關于推進輸配電價改革的實施意見》等6個電力體制改革配套文件正式發布,分別從電價、電力交易體制、電力交易機構、發用電計劃、售電側、電網公平接入等電力市場化建設相關領域以及相應的電力監管角度明確和細化電力改革的政策措施。2016年10月11日,為了鼓勵社會資本有序投資、運營增量配電網,促進配電網建設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出臺《有序放開配電網業務管理辦法》。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將改變電網企業的功能定位和盈利模式,促進電網投資、建設和運營向著更加理性化的方向發展。同時,如何理解新一輪電改,如何讓企業更好參與電力市場,如何在改革中少走彎路等問題,也影響著電力工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三、電力企業如何進行轉型升級
1.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關鍵在于落到實處、干到實處,將理論學習轉化為“知行合一”的行動,推動黨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要在“學懂”“弄通”的基礎上“坐實”,在“新”字上做文章,融入新時代,貫徹新思想,順應新形勢,抓住新機遇,實現新突破。
2.五個“有利于”原則
一是有利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以改組成立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為契機,加快產業調整、產業培育、以融促產的改革進程,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二是有利于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以開展管理優化為抓手,加強企業精細化管理,向管理細節要效益,拓展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延伸產業鏈條,增加利潤增長點,實現市場競爭力穩步提升;三是有利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以擴展提質為重點,全力爭取發電量、供熱量和煤炭產銷量,努力提高主營業務收入,較低運營成本,提升發展質量,實現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四是有利于提高企業防控風險能力,以強化內控體系建設為手段,不斷完善風險識別和評估體系,規范內控組織結構,健全內控管理制度,加大執行監督力度,實現風險防控能力全面提升;五是有利于員工身心健康,暢通員工成長通道,注重化解各方矛盾,實現員工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3.加強電力監管,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將放開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環節,實現網運分開,自然壟斷設施的開放與公平使用。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需要政府加強電力監管,有效開展電力交易、調度、供電服務和安全監管,加強電網公平接入、電網投資行為、成本及投資運行效率監管,切實保障新能源并網接入,促進節能減排。一是加強對電網環節的監管。包括上網電價、零售電價的監管,實現向多元化市場主體公平開放,為售電市場競爭創造條件。二是對市場準入的監管。主要包括售電、增量配網環節市場主體的資格認定,特別是公平準入等。三是對市場行為的監管,維護公平的市場秩序。
4.優化能源補貼方式,促進新能源市場成熟
為了提高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電力商業競爭力,加快平價上網,財政補貼應該在優先關注分布式項目基礎上,加強監管,做到精準補貼。同時,針對普遍的非技術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并網成本等)接近20%且居高不下的焦點問題,相關部門應該認真調研、積極協調,降低或取消不合理的費用,提高企業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現階段光伏電站的發展仍需要政府投入,應該在進一步清理光伏市場亂象的基礎上,將補貼的方向和重點逐步轉移到符合可再生能源特性的分布式發電系統。鼓勵具有開發分布式能源技術的中小型民營投資光伏市場,擴大市場規模。
四、結束語
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實現我國電力企業向技術先進、管理有效、創新能力強、經營效益好的現代綜合能源企業的轉變,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的合力驅動。電力企業要深入研究國家相關政策,領會政策精神,在政策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曾鳴.電力市場理論及應用[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0.
[2]王傳波.加強和改進國有電力企業黨建工作研討[J].黑龍江科學,2017(23).
[3]王蕾.堅持綠色發展,推進電力工業轉型升級[J].中國發展觀察,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