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雪瑩
【摘 要】在油田開發過程中對油藏沉積微相及其特征的正確認識,對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潛力、提高采油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對義北大43地區沙四下地層發育特征進行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巖性組合地層對比模式”,實現了沙四下亞段統層對比;結合地震資料、測井資料、錄井資料,對研究區進行了沉積相類型劃分,將研究區沉積相劃分為以下四種沉積相類型:沖積扇、淺水三角洲、濱淺湖灘壩以及濱淺湖泥。
【關鍵詞】大43沙四下;濱淺湖相;沉積微相
一、區域地質概況
工區位于河口區義和鎮東北部,構造位置處于義和莊凸起東北坡,義東大斷層的上升盤。研究工區所在洼陷帶為郭局子洼陷帶,郭局子洼陷屬于濟陽坳陷車鎮凹陷的一個洼陷。
大43區塊由于斷層多、地層缺失嚴重,地層對比及構造解釋難度大,所以明確研究區地質認識,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本次研究主要針對研究區沙四段斷陷湖盆環境的沉積及儲層發育規律展開研究,目的是建立研究區地層格架,搞清沉積體系及有利砂體的展布規律。
二、油藏地質特征
1.地層特征
(1)地層層序。義北油田大43塊自上而下依次鉆遇平原組、明化鎮組、館陶組、東營組、沙河街組、孔店組、中生界、古生界地層。本次研究的目的層系為沙四下段。
(2)地層對比及劃分。通過統層對比,完成了區塊所有井的地層劃分和對比,建立地層格架,為沉積儲層研究奠定了基礎。對全區統層對比,沙四下分為4個砂層組,其中1砂層組分為3個小層,2砂層組分為3個小層,3砂層組分為5個小層,4砂層組分為4個小層;共劃分小層15個,含油小層9個。
2.構造特征
(1)構造精細研究。在地層劃分對比研究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和技術手段開展目的層段的精細構造解釋,刻畫出斷裂的分布特征,搞清楚地層格架的空間分布。
(2)構造形態。大43塊構造形態整體為向西南抬升的單斜構造,由于區塊內多條斷層的存在使得局部構造破碎,但西南高、北東低的構造形態不變,局部構造在斷層位置存在輕微的牽引扭動。
(3)斷裂系統.大43塊斷層多為張性斷層,斷層走向以近北東向為主,多為西傾東掉,發育多條低級序斷層,斷層落差小,延伸距離短。地層的接觸關系在地震同相軸上表現為:上超、下超、削截和頂超。研究區全區三維地震覆蓋,沙四下對應T7軸。T7軸反射強烈,便于全區追蹤。在地震剖面中,可見T7軸下出現雜亂反射現象。
3.儲層特征
(1)沉積相類型。在沉積環境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各類沉積相特征,將研究區沙四下亞段沉積相劃分為四種類型。沖積扇沉積物主要以砂礫巖為主,由于受到湖水面升降的影響,當水退時,沖積扇主要以進積型為主,所以沉積物粒度逐漸變細。巖石的顏色主要以紫紅色和灰色為主。沖積扇可以劃分出扇根、扇中、扇端三個亞相,研究區主要發育扇中、扇端兩個亞相。沉積微相主要包括:河道、漫流、泥石流沉積為主。
扇中。扇中位于沖積扇中部,為沖積扇的主要組成部分,它與扇根沒有明顯的界線,沉積坡度角較低,砂與礫比率增加,沉積物偏細,成分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增加。
扇端。扇緣是整個沖積扇沉積物最細、流體能量最低的部分,呈環帶狀圍繞在沖積扇周圍。沉積物主要為少量細粒、含礫砂巖、泥巖,沉積微相為漫流沉積。(見圖1)
(2)沉積砂體展布規律。通過對測井資料以及錄井資料的研究繪制了渤南洼陷4個砂組的砂層厚度圖和砂體有效厚度圖,研究區9口井測井定性標準化:(1)純砂巖段SP負異常幅度大;泥質砂巖SP異常幅度較小,并且隨泥質含量增多異常幅度下降;(2)砂巖、碳酸鹽巖、石膏等GR顯低值;泥巖GR高值;(3)井徑CAL砂巖段略減小,泥巖段增大;視電阻率砂巖段為低值,碳酸鹽巖段呈高尖峰狀。
大43塊沙四下砂體展布受沉積相影響,研究區物源主要來自北部埕子口凸起,厚度中心位于斜345和斜394側井區附近,儲層砂巖厚度一般在90-200米,平均120米。沙四下西部油層較發育,由高部位向低部位逐漸減薄,油層厚度在10-25米,油層平均有效厚度15m左右。
(3)沉積相展布規律。研究區總體上早期斷陷明顯,地區性差別大。斷裂活動由早到晚逐漸減弱,區域上整體活動逐漸加強。邊界斷層控制著凸起與洼陷的高差及剝蝕充填,各凸起都是不同程度的物源區,義和莊凸起、埕子口為繼承性凸起,出露面積大,時間長,為研究區的主要沉積物源。各沉積體系受這些凸起及各邊界斷層及斜坡的差異控制,其發育具有明顯的分區性、繼承性、旋回性。
(4)儲層展布特征.大43區塊沙四段北擴區1-3砂組儲層厚度中心在大43-343和大43-斜345井區,厚度在20-90米,平均40米;沙四段4砂組儲層由高部位向低部位逐漸增厚,儲層砂巖厚度一般在40-60米,平均50米??v向上沙四段儲層發育,儲地比在0.25-0.53,其中沙四4砂組儲層最為發育;義東大斷層下降盤沙四1-3砂組發育,沙四4砂組在義東大斷層上升盤最為發育。
(5)巖礦特征。沙四下巖石類型豐富多樣,主要為泥巖、含礫粉-細砂巖及灰質粉砂巖,細砂巖和含礫砂巖和礫巖,還可以見到玄武巖等;巖石顏色以淺灰色、灰色和紫紅色為主,總體反映淺水沉積環境,干熱的氣候環境加劇了母源的風化作用,產生了豐富的紫紅色泥巖。
4.儲層特征
4砂組孔隙度平面分布非均質性較強,孔隙度高值區主要集中在D43-X345井附近,高值區常呈孤立分布。3砂組孔隙度平面分布非均質性較強,3砂組整體孔隙度較高,孔隙度高值區主要分布在D43-X345井附近,孔隙度分布受沉積相控制明顯。2砂組孔隙度平面分布非均質性較強,孔隙度高值區主要分布在D43-X345井及D43-X394C附近。孔隙度受沉積相控制,分流河道附近孔隙度較高,分流河道間孔隙度較低。
4砂組滲透率普遍較低,高值區主要分布在D43-X345井附近。分流河道間地區滲透性較差,泥質含量較高。3砂組整體滲透性較好,高值區主要分布在D43-X345井及D43-X394C井附近。2砂組整體滲透性受沉積相影響較大,水下分流河道及扇中地區滲透性較高,分流河道間地區滲透性較差。1砂組滲透性高值區主要分布在D43-X345井和D43-11井附近,滲透性受沉積相影響較大。
三、結論
(1)綜合鉆井、巖心、測井及地震等多方面,識別標志,根據巖石差異組合特征將沙四下地層劃分為4砂層組。
(2)通過井剖面的巖心觀察,并綜合地震、測井、錄井等特征,確定研究區相標志,主要有巖相、測井相及地震相標志,將研究區劃分成4中沉積相類型:沖積扇、淺水三角洲、濱淺湖灘壩、濱淺湖泥。
(3)沙四下亞段儲層物性平面非均質性較強,四個砂層組的孔隙度和滲透率分布特征各不相同,孔隙度在平面分布上非均質性較強,高值區常呈窄條帶或者孤立分布。滲透率在全區分布總體較低,洼陷內濱淺湖相高值區分布較少。
【參考文獻】
[1]朱偉林等.沉積學報[J] .渤海新近系淺水三角洲沉積體系與大型油氣田勘探,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