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浩
【摘 要】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環境污染事故頻頻發生,根據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17年突發環境事件數據,我國2017年共發生各類突發環境事件302起,雖然較上一年有所減少,但是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日益增加,一旦處置不及時極易造成惡劣影響。突發環境事件不同于一般事故,會在短時間內排放出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可能對外環境和周邊居民造成影響。環境應急管理是防范和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有效措施,本文通過介紹當前環境應急管理的現狀、發展和存在問題,從多個方面探討如何加強環境應急管理工作。
【關鍵詞】環境應急管理;現狀和問題;對策
一、什么是環境應急管理
狹義上說,環境應急管理就是政府及相關部門為防范和應對突發環境事件而進行的一系列有組織、有計劃的管理活動,包含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預警、處置、恢復等過程[1]。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任務是最大限度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和降低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危害,根本目的是保障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廣義上講,環境應急管理的主體還包括公眾、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機構。
二、環境應急管理的起步
2002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組建了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但當時并未脫離監察體系。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一車間發生爆炸,約100噸苯類物質(苯、硝基苯等)流入松花江,嚴重污染了江水,造成沿岸數百萬居民生活受到影響。松花江污染事件是我國最早受到關注的一起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因為松花江是一條跨境河流,也一度引發了臨國恐慌。在松花江事件的影響下,2005年1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國發﹝2005﹞39號),將環境保護放在了重要戰略位置,提出“健全環境監察、監測和應急體系,建立環境事故應急監控和重大突發環境事件預警體系”。這是國務院首次正式提出要健全環境應急體系[2]。
三、環境應急管理的工作內容和特點
1、工作內容
環境應急管理作為政府職能的一部分,通常由環保部門組織開展,主要承擔常態下的環境應急管理和事故狀態下的環境應急管理工作職責。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常態下的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治理、應急預案備案管理、應急聯動、應急專家隊伍、應急演練、應急物資保障等,以及事故狀態下的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應急處置、事后恢復等。
2、特點
(1)環境應急管理的非常態性。環境應急管理的對象具有突發性、不穩定性和損失的不確定性等特點,因此,應急管理會根據事件發展變化有針對性地開展,以便應對各類水、土壤、大氣污染事件。
(2)環境應急管理的內在常態性。突發環境事件雖然有不確定性,但是只要立足本地風險源特點和位置分布,結合以往經驗,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發展、消亡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因此,日常的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是一項重要內容,平時做好必要的應急監測、預警和預測,可以從源頭上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
四、當前環境應急管理存在的問題
1、機構人員建設不足
當前我國環境應急力量發展極不平衡,地市級以上環境部門應急能力較強,縣區級等基層環保部門應急能力偏弱。《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形成“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環境應急建設方案,然而各級環保部門在機構設置、人員配備不統一,即使是在沿海發達地區,多數基層環境應急力量還依托監察系統,還未形成高效和環境應急管理體系,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難以迅速有處置。
2、風險防控監管力度不強
環境應急管理工作重在常態下的預防和準備,這就要求環保部門對風險企業加強監督管理,建立隱患排查制度和預案備案制度,但是環保部門的應急機構一般為事業單位,無行政執法權,在日常檢查和現場處置過程中遇到的違法問題一般只能通過監察機構處理,時效性較差,容易造成證據丟失。化工園區風險源較多,企業生產工藝千差萬別,環境應急管理人員日常巡查中不能面面俱到。
3、缺少聯動機制建設
突發環境事件通常伴隨消防、安全事故,需要消防、安監等部門協同配合處置,大多數地區的部門聯動依靠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來明確,但缺少專門的環境應急聯動機制,導致現場處置時,難以形成有效合力,影響救援效率[3]。
4、應急保障能力較弱
應急管理平臺、應急專家隊伍、應急物資儲備和各類應急培訓等應急保障能力建設需要地方財政支持,由于未受到重視,很多地區環境應急資金缺乏,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可能發生物資運送不及時等問題,沒有應急管理平臺的大數據支持,信息需要逐級獲取,環保部門不能在第一時間作出有效決策。
五、如何加強應急管理工作
1、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環境應急人員素質
根據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等文件要求,各級政府應在環保系統內設立獨立運作的環境應急機構,通過培訓深造、交流學習等方式建立起一支業務能力強、素質過硬的應急管理隊伍[4],有條件的地區可參考《全國環保部門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標準》提升本地區環境應急水平。
2、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和隱患排查制度,加強環境應急執法力度
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體系是從思想、體系及技術層面上切實保障環境應急能力的重要手段[5],各地政府應根據環保法和環保相關政策文件,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督促企業參照編制企業環境應急預案并到環保部門備案。不定期對風險企業開展環境應急檢查,對未進行預案備案的企業或未按照預案要求落實應急防護措施的企業,環境應急管理人員應依法進行處罰。建立本地風險源庫,將風險企業全部入庫管理,督促其進行風險隱患自我排查,環保部門應該根據排查情況不定期組織專家進行抽查,幫助企業提高抵御環境風險能力。
3、聯合多部門建立環境應急聯動機制,提升應急處置效率
環保部門應當與公安、交通、建設、水利、衛生、安監、海事、消防等部門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如聯席會議制度),相互組織交流學習,開展聯合演練,充分發揮各方應急隊伍在技術、裝備和經驗上的優勢,良性互動,增強合力。在突發環境事件處置過程中,聯合制訂處置方案,以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共同開展應急處置工作,全力保障環境安全。
4、加強應急保障能力建設,提升風險防范能力
建立自上而下的環境應急管理平臺,將日常環境應急管理數據納入平臺,為提高工作效率,可單獨設置政府端和企業端賬號,企業負責填報各類信息,由環保管理人員統一匯總調度;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環境應急儲備庫,根據本地化工行業分布特點制定物資儲備、調撥和配送體系;建立環境應急救援隊伍和專家隊伍管理機制,加強隊伍培訓,形成應急隊伍及裝備統一調度、快速運送、合理調配、密切協作的工作機制。
【參考文獻】
[1]王貝貝,白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探討[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9):161.
[2]陳靜,華娟,常衛民.環境應急管理理論與實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3]張力軍.環境應急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4]環境保護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Z].北京:環境保護部,2015.
[5]馬文亮,靳雪城,李霞.加強基層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對策探討[J]甘肅科技,2018(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