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健
【摘 要】二胡的歷史在我國頗為悠久,作為中國拉弦樂器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歷史的進程中受到不同的文化沖擊和時代烙印,逐步發展成為現在獨特的民族藝術文化形式。從我國拉弦樂器起源發展至今,二胡在經歷了歷史、地域變遷之后,其創作和演奏手法的多元化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尤其是現階段二胡音樂的創作中,融入了更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延續了多元性發展方向。本文將基于二胡音樂創作的發展歷程,重點對于當代多元性藝術融合發展特點進行進一步探究。
【關鍵詞】二胡音樂;創作風格;多元融合
二胡作為我國歷史最悠久、流傳最廣的民族拉弦樂器之一,經過二胡創作及表演藝術家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奮斗,從演奏技法、作品創作以及表現力等方面都經歷了變革,才有了二胡今天在民族樂器中不可撼動的地位。而音樂的創作風格是指人類以音樂的形式來表現自身情感時,在創作手法上表現出來的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一個人的音樂作品中所具有的特色。
一、二胡音樂創作發展的階段和風格的形成
(一)1919年前的民間創作階段
1919年之前的中國處于閉關鎖國、封閉自營的時期,二胡的音樂創作以民間藝人自發性創作為主。并且,二胡音樂的發源是以民間戲曲音樂和民間歌舞表演為基礎的,常以伴奏或合奏的形式出現在其他的民間藝術形式中。在此階段,二胡還沒有獨立于其他藝術形式而用于獨奏的表演,所以專門為二胡創作的音樂作品幾乎不存在。在民間創作階段,二胡獨奏的樂曲也無法與其他傳統的器樂曲、戲曲和歌舞音樂相脫離,往往只是直接使用了其他樂曲的部分章節。因此,二胡音樂的創作在早期就是從其他藝術形式發展而來,直至近百年才真正作為一門獨奏樂器,發掘其演奏特色并被觀眾所欣賞。
(二)1919年~1949年的當代創作階段
由于這一階段戰爭頻發,人民的生活陷入貧困與慌亂。但社會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卻為藝術的創作帶來了深刻的社會題材,也使音樂進入了新的創作階段。一批深刻反映社會生活的器樂作品應運而生,如瞎子阿炳的作品中,既具有淳樸的民間傳統文化特色,又具有深沉而憤懣的情感表現力,代表了這一時期人民對黑暗生活不屈抗爭,以及對戰爭的怨恨和對新生活的渴望。另一位最著名的二胡創作家是劉天華,在他的創作上則體現了新思想、新觀念和新的創作手法。劉天華的作品中既充分運用民間音調,又巧妙借鑒西方作曲技法,創作手法質樸、音樂結構嚴謹、形象表現生動。他在創作和演奏方面的創新,將二胡藝術推向一個新高度,使二胡獨奏進入成為真正專業化階段。
(三)1949年至今的現代創作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二十年內,二胡音樂作品的最大特征是表現對時代的贊頌與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階段的創作,其主題、技法和構思上都更加開闊和先進。尤其在創作技法上,既保留著傳統的風格和韻味,同時又傳承并發展了劉天華的二胡理念,使作品既有西方音樂色彩又滲透著民間藝術的風采。另外,中國地方戲曲音樂、民間音樂的傳承發展,也為二胡藝術家們的創作帶來了更多靈感。
而在文革結束后,二胡音樂創作又迎來了新的繁榮階段。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在文藝界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總方針,二胡音樂創作不斷開拓思維并形成了新高潮。這一階段的二胡創作主題有所創新、形式有所變化,大膽地吸收和借鑒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的優點,有更多的專業作曲家開始創作二胡的樂曲,因此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二胡藝術迎來第二個輝煌時期。
二、二胡音樂創作多元性藝術表現
(一)民間藝術素材的融合
關銘創作的二胡作品《蘭花花敘事曲》,靈感來源于陜北民歌《蘭花花》,并以其主題音調及故事情節進行了改編。作品內容表現了陜北地方的民間故事,具有陜北“信天游”的藝術風格。同時,作品還借鑒了西洋奏鳴曲式的結構,并融合了中國戲曲音樂的獨有的表現手法,具有獨特的藝術欣賞價值。
張式業創作的二胡作品《一枝花》,靈感來源于任同祥的同名嗩吶曲,該嗩吶曲是一首在山東流傳甚廣的民間樂曲,曲調的韻味極具魯西南地區的特色。作品《一枝花》融匯了嗩吶和墜胡中的大滑音技巧,為了保持作品獨有的質樸性,演繹時要求盡量使用傳統手法。
《陜北抒懷》得創作融合了陜北和陜西關東地區的民間音調,形象地表現了一名紅軍老戰士在重游年輕時浴血奮戰的地方時,其內心錯綜復雜的心情。作者借鑒了陜北地區的“娃娃腔”、“秧歌”等地方音樂歌舞,對其中的音調和演奏方式進行改編,形成了作品中濃厚、質樸的鄉土氣息。
朱昌耀和馬熙林創作的二胡作品《江南春色》,是以江浙地區廣為流傳的民間小曲《知心客》為原型,對其音調重新加工并改編的一首優秀的南派二胡曲。另外,還有曾加慶以安徽民歌《王三姐趕集》為原型,創作的一首風趣的二胡作品《趕集》,以及張銳根據兩首云南民歌改編而成的二胡作品《大河漲水沙浪沙》。
(二)民族藝術素材的融合
王竹林曾經有過在西藏地區生活的經驗,《贊歌》是其在工作時產生靈感并創作的。作品借鑒了藏族傳統民間歌舞曲中音調“堆諧”和“郎瑪”,是一首表達對解放軍歌頌之情的二胡曲。作品充分體現了富藏區音樂特色,表現了人民與解放軍的深厚感情。
黃海懷創作的二胡作品《賽馬》,靈感來源于內蒙古民歌,首次在“上海之春”全國第一屆二胡比賽中演出,就收獲了極大贊譽。作品表達情緒熱烈奔放,生動地描繪了內蒙古人民在慶祝節日時,舉行賽馬活動的歡快場面。
王建民創作的二胡作品《天山風情》,是一首對新疆天山壯美景色進行描繪和渲染的優秀樂曲。作品的音樂風格極具濃郁的西域特色,表達了新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尋和對光明未來的希冀之情。
(三)戲曲藝術素材的融合
閔惠芬創作的二胡作品《洪湖人民的心愿》,靈感來源于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的歌劇《洪湖赤衛隊》中的一首歌曲《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作品采用原曲中的音調和中國戲曲特有的音樂表現形式,尤其是通過演奏模仿戲曲中唱腔的滑音,使整首樂曲婉轉而流暢。
吳厚元創作的二胡作品《紅梅隨想曲》,靈感來源于歌劇《江姐》中的音樂片段,并進行了素材的再創作。時樂檬創作的二胡作品《湘江樂》,巧妙融合了湖南花鼓戲音調,極具地方特色。還有二胡獨奏曲《秦腔主題隨想曲》,由趙震霄和魯日融結合秦腔的音樂特色,進行了改編并創作而成的一首作品,充分表現了陜西地方人民豪爽奔放的性格特點。
(四)西方音樂的借鑒與改編
二胡,又被稱為“東方的小提琴”。因為與小提琴有許多相似之處,二胡的作品創作中也有許多借鑒了小提琴演奏形式。尤其很多小提琴作品對我國二胡音樂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早期受其影響的作品包括《流浪者之歌》、《霍拉舞曲》、《野蜂飛舞》等,近年來的有《無窮動》、《卡門主題幻想曲》、《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等。因借鑒小提琴的指法,二胡演奏時的技法也更為復雜,這對提高二胡演奏技巧、增強演奏觀賞性和豐富二胡表現力等方面,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積極促進作用。
四、結語
二胡自起源、初步發展、成熟發展乃至最終的繁榮發展階段,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洗禮而經久不衰。在現當代二胡發展過程中不難發現,二胡音樂創作對于多元性藝術融合以及創新理念的堅持是其始終保持新穎的基礎。在本文中,筆者首先圍繞不同的發展階段中,二胡音樂創作的多元性進行簡述;然后具體分析不同二胡作品中,所具有的多元性藝術風格,從而對于現當代二胡多元性藝術融合的發展進行闡述與總結。本文目的在于通過對二胡音樂創作的發展總結獲得啟示,并為其理論研究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1] 黃聞繪.二胡音樂發展多樣化的現狀分析[J].當代音樂,2017,(0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