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娣
【摘 要】在分析高等職業院校革命文化育人現狀的基礎上,就高等職業院校革命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徑進行分析,以期提升高職院校育人成效。
【關鍵詞】高職;革命文化育人;述論
一、缺位:高等職業院校革命文化育人的現狀
自中世紀起,基督教會在羅馬帝國衰亡時期即擔負起了重建、傳播和創新文化的重任。法國學者雅克·韋爾熱(Jacques Verger)發現,教會進行文化傳播和滲透的主要途徑之一是設立學科,開辦大學,如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基督教文化通過這一形式滲入到西方文化的血肉之中,深刻地影響著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到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又通過語法、詩歌、歷史及道德哲學等人文學科,從而也開啟了“文化育人”的探索之路。
中國自古以來即提倡文化育人,如有學者認為,儒家文化的積極入世的態度、以人為本的道德精神和躬行踐履的實干作風即成為古代教育考試選拔機制“文化育人”的重要內容。但20世紀以后,這一“文化育人”的傳統受到了極大沖擊,尤其是十年“文革”中過分強調教育為政治服務,改革開放以來一度出現過的教育“商品化”,使得教育的文化價值一度被淡忘和中斷。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對教育文化價值認識的提高,文化育人的概念再度備受重視。1994年,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李源潮即提出文化育人的重要意義,2002年,時任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指出,高校是通過文化培養人才的,所謂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說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高等職業院校作為高等學校的四大類型之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它憑借著其文化特征與企業、政府、軍隊等社會組織相區別,因而可以說高校是一個文化組織,文化組織的發展尤其需要優秀的組織文化來支撐。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育人”的觀念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高等職業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卻相對顯得滯后,其主要表現在: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文化底蘊不深,生源素質整體較低。長期以來,高職教育被看成是“二流教育”、“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選擇高職院校是一種被迫選擇,這不僅在主觀上對高職教育形成了認識誤區。這一認識誤區對推進高職院校的文化教育和文化育人工作極為不利,大多數高職院校在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時忽視文化建設工作,對文化育人重視不夠,從而削弱了文化育人機制創新的效果。即便是有創新,有多流于形式,忽視內容上的重要性。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職業教育起步晚,在教育投入上也過少,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都很欠缺,影響育人效果。
尤有甚者,高等職業院校在處理革命文化在文化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認識并不夠。革命文化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革命舊址遺址、革命文獻、革命文物、革命歌曲、革命文學、革命故事、革命人物以及凝結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傳統和文化氛圍等以物質和精神形式表現出的文化資源。革命文化具有政治主導性、科學展示性和民族傳承性,具有資源豐富、形式多樣、真實生動、感染力墻和與時俱進等教育特點,是高等職業院校進行文化育人的重要資源。但是,就目前國內職業院校對革命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并不夠。探究其中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受市場經濟的沖擊,一些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未能認識革命文化重要的德育功能,革命文化建設意識比較單薄,從學校領導到師生都比較缺乏革命文化意識;第二,職業院校選修課多針對職業性和市場性,對文化類,尤其是革命文化類的紅色課程設置較少,校園“紅色廣播”少,也很少有關于革命教育的專題講座,因此學生對紅色經典文化和革命書籍了解并不多;第三,對于革命文化的內容建設缺乏系統性,大多數職業院校沒有將革命文化融入和滲透至學校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之中,革命文化建設內容甚少,極少將紅色資源引進校園文化之中,很難談得上對革命文化建設內容的系統性。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前所未有,先后出臺了系列政策,職業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發展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在這一背景下,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將革命文化建設融入到高等職業院校文化育人的工作中去。
二、課堂建設:高等職業院校革命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徑
那么,該如何來推進大學的文化育人功能呢?有學者認為,我們首先應該加強教學文化建設,通過強化教學的中心和核心地位、加強課程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等方式,發揮課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誠然,這是學校作為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徑。從革命文化角度而言,我們可以以革命文化教材引領各類文化課程建設,做到將革命文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如我們既可以在開設的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將革命文化有機地穿插其中,將革命文化引入課堂。
比如,我們在講授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時,我們可以地方革命史課程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以浙江革命史為例,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即為改變全國各民族人民被剝削、被壓迫的狀況而進行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斗爭。到1949年,黨終于取得了人民革命戰爭的偉大勝利。以浙江為例,解放前,浙江在冊革命烈士即達到7000余人,無名烈士更是難以勝計。據統計,至1949年大陸解放,浙江全省黨員從1922年初創時3人發展到4.7萬人。可以說,革命成功離不開黨的領導,也離不開黨員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信仰。
近年來,隨著“第二課堂”概念的提出和“文化育人”觀念影響的逐漸深入,學界則更強調對校園文化和特色文化的挖掘。2012年4月,清華大學召開了“高等學校文化育人研討會”,與會學者認為文化育人應該融入教學環節,貫穿于專業教育始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貫穿于校園文化之中,與創新能力提升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建立起全方位、立體化的文化素質教育體系,應該說這些觀點基本代表了目前學界關于文化育人及其實踐途徑的整體看法。
筆者認為,我們也可以將第二課堂運用到革命文化育人的理念中去。我們可以將開設相關的選修課,并將課堂搬到博物館和革命烈士紀念館。一方面,我們可以將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講述給學生;另一方面,在現場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革命遺跡與知識教學有效地結合起來。在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的館門口,我們可以看到奉化籍裘古懷烈士的遺言:“同志們,勝利的時候,請你們不要忘記我們!”讀來頗感震撼,在那樣的年代里,黨還是一個小黨,黨組織也只能以秘密狀態發展,且在1930年8月,中國革命在“立三路線”的錯誤指導下正經受城市革命的挫折和失敗,裘古懷烈士能在絕境中展望勝利,是具有何等的遠見!現場教學的在地感可以很好地增強革命文化育人的有效和高效。實際上,在博物館等場所,類似感人和充滿正能量的教育資源比比皆是,我們如能充分利用這些紅色革命資源,將進一步豐富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楊淦.中華文化復興的理性思考[J].藝術教育,2008(02).
[2]袁貴仁.加強大學文化研究,推進大學文化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2(02).
[3]李博.文化自信視域下高職院校文化育人途徑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