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麗
【摘 要】英語新課程改革強調了課程重心的轉變,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位置的教學理念,要求英語課堂必須從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轉變到對學生交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語法教學應該被貫穿在課堂之中,其模式及策略對學習者語言應用的綜合能力起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語法教學;綜合語言的運用;交際能力
一、“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語法教學的理念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概念首先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羅杰斯在他的《自由學習》(2006)一書中有著系統的陳述。羅杰斯在該書中從教學基本原則、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系統地表述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觀。他認為:1.每個學習者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和能力,并能夠發展自己的潛能,教師只能促進學習者的變化和學習,為其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條件,“教師的基本任務是要允許學生學習,滿足他們的好奇心”;2.教學的基本目的在于教師促進學習者激發學習動機、發展潛能,自己教育自己;3.情感影響是主要學習手段,教師是促進者、鼓勵者和助手;4.學習的過程是以學習者自我為主題、教師為為輔助的有意義學習。他認為與學生生活和實踐息息相關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才能打動學生的感情,才能推動學生去行動。羅杰斯的“以學習者為中心”教育理念與當時盛行的交際法基本原則相一致:既要掌握語法,更要發展運用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建構主義也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但更注重學習者原有經驗和認知結構,并以此為基礎建構新知識,不論是建構主義還交際法,學習者都成為了教學的中心,教師的角色也都從課堂主宰逐漸弱化,而變成組織者、指導者、參加者、幫助者和促進者。
英語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學習者在進行英語學習的時候,都已經熟練掌握了母語,知道母語的語法規則,建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是一張白紙,因此,英語教學需要考慮到教授內容之外的諸多因素,如學習者的年齡、性別、動機、學習風格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根據Krashen(1981)的情感過濾假設,影響外語學習的情感因素很多,包括動機、信心、憂慮等,有效教學需要考慮種種因素,使之促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教師的作用也不容忽視,無論有意無意,教師的行為對學生都在產生著影響,教師除了要根據學習者的特點設計課堂教學,還要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英語學習由于環境所限,不及母語習得輸入方式的多樣和豐富,教師往往是輸入的最重要途徑之一,為此,英語教師角色之中必然有“信息輸入者”,那么面對如此多角色,如何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使學生有足夠的機會表現和練習,又能使教師高效完成輸入呢?目前普遍認為有效輸入不等于教師的大量講解,而在于學習者切實高效的學習,那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就被倡導。
對于什么是語法,Ur(1988)簡單地解釋為:“某一語言為表達較長的意義單位時候,詞和詞組的組織方式。”他認為任何一種語言都有一套意義單位組織的規則,知道語法的學習者應該掌握并且能以該語言接受的形式使用規則表達自己的觀點。Scrivener(2003)也認為語法學習必不可少,在表達復雜的意思時,只靠詞語本身是不夠的,語法可以幫助交際者更有效,更精確地和人溝通,在學術研究中,在創作中,在商業合同中都要求有精確的語法,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學習者理所當然掌握語法知識,但是語法本身不是我們英語學習的目的,而是一種掌握語言的必要的手段,那么該如何在實踐教學中貫穿語法知識的講解,就是英語教師重視思考的問題。
從以上概念的涵義來看,語法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習者更好地交際,“以學習者為中心”,從學習者的需求出發,要求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綜合運用語言。基于這樣的學習目標,語法教學就需要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
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英語語法教學策略
1.精煉語言,使課堂教學從內容中心走向目標中心
許多的語法點是在講課文的過程中貫穿的,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原本有血有肉的文章,因為語法的講解和強調,而被肢解的七零八碎,失去了課文學習的意義,而所謂的強調語法,實際上卻收效甚微,教師和學生都苦不堪言,說了很多,學生卻越來越糊涂。所以,這個講解語法的環節,無論以何種方式展開,都要注意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有效的結果為衡量標準,,教師應該做到言簡意賅,因為解釋的越多越容易混亂,學生越不知所措。在貫穿語法知識的時候,要精煉語言,要一點一點融匯,要具體實例,并要求舉一反三,概念性的語言講解,學生只要積極思考會觸類旁通,如果一味重復會導致反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確定本課堂的目標,細細剖析語法點,精煉語言,為的是在完成課堂目標的教學中能合理貫穿語法知識,用很少的時間達到效果。
2.情境創設與學生生活的相關性
語法課要想上的有聲有色,還需要讓語法點活起來,正如聽說讀寫能力訓練一樣,只有和學習者生活或者經驗相關,才能激發興趣。只有提供了真實有意義的使用機會,學生才會真正的去練習把握,達到學習的目的。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來了“語境”概念,它包括語言因素,也包括非語言因素。上下文、時間、空間、情境、對象都是預警因素。語言是服務于功能的,只有和真實語境結合就變得有意義,尤其是這一語境的創設和學習者生活緊密相關就更能激發學生興趣,學習就變得更有意義。
3.對已有知識假設和制定可行性目標
教師在講授語法點之前,必須要考慮學生是否已經具備學習新知識點的基礎,否則新內容就無法推進。語法知識點的預備,一定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邁進的一小步,需要逐漸鋪墊,一步步推進。枯燥的語法講解會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打擊其積極性。教師應該對語法點用簡單的話解析,并配以概念檢測性問題和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例句。這樣一來,學生自己成為積極的探索發現者,會從具體到一般地發現其中規律。教師要在課堂上制定有實現可能性的具體目標,一節課的時間有限,語法課的目標一定要很具體,到一堂課結束的時候希望達到什么樣的效果。
4.語法教學與四技能相結合
語法的學習是為了更有效地交際,因此,語法的講解一定要和聽、說、讀、寫相結合,經歷由隱形到顯性的過程。聽讀是兩個人輸入性技能,是隱形了解語法結構的途徑,通過聽讀材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培養語法意識,注意到語法結構,繼而可進行短而高效的顯性語法呈現,最后則要與兩個產出性技能相結合,進而準確性和熟練性訓練以及自由輸出。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對一個難點的講解,可以用幾個方法,來吸引不同學習特點的學生,比如可以設計卡片,圖解,示例,習題改編,或者聽力糾錯等等。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對英語基本技能有了練習,也使得課堂的語法學習變得靈活高效。
三、結語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語法教學,可以改變傳統語法講授枯燥乏味的狀況,真正把語法和靈活使用結合了起來,讓語法服務于學生,促進聽、說、讀、寫、交際能力的提高,教師只要以學生為出發點考慮問題和解決問題,以發展學生的實際能力為目標,就能很好地貫徹語言學習的目的,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仕清.外語課堂教學的層次性研究. 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