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暉
一、引言
我國實施改革開放的政策以來,國民經濟維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但近幾年,隨著人口紅利的衰減,外部經濟結構的變化,我國的經濟增長進入了相對減緩的狀態。當然橫向比較而言,我國的增速依然是全球領先。如何在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后依然能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這就要求我們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發展創新型經濟。當前各級政府大力倡導創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很多場合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并提出“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源泉”。
能否實現創新涉及到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因素。創新取決于從業者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換言之需要大量的創新型人才,才能實現創新的目標。人才的培養自然離不開教育。為了實現創新型經濟,我們的教育應該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才能夠肩負起國家新發展的重任。
大學語文屬于公共基礎課程,與學生的專業并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大學語文教學依然可以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服務。
二、中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弊端
語文學習的內容包括語言和文學,其中文學的內容應該是十分靈動的,能激發學生的思想碰撞,然后從中發現新的見解,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但中學的語文教學完全是一種應試教育,所有的目標都指向高考,換言之就是以高考為指揮棒。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同學校的語文教師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萬變不離其宗”,任課教師是圍繞高考的題型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的。為了提高成績,學生們用大量的精力去死記硬背,不僅是背誦名家名作,或者文學常識,甚至有教師要求學生背誦優秀作文,以便學生高考時套用。高考試題中有相當比例的客觀題。這些客觀題只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客觀題有它的優勢,比如沒有爭議利于批改,但客觀題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與發揮,尤其是把文章的閱讀分析也納入客觀題考試的內容。其實語文的學習應該是非常有活力的,不應該用考試的形式固定下來。當然考試是為了高考選拔人才之需而不得已為之,此種情況下,考試的體型是需要仔細研究的,至少文章的分析應該少用客觀選擇題,尤其是文章句、段的分析,文章的主旨分析,更不能用選擇題的方式來考核。近些年發生了幾次所謂的新聞,就是有人把高考閱讀理解題所涉文章的原作者找來,讓他去做自己文章的閱讀分析,結果答題正確的比例較低,更為離譜的是原作者居然不知道這篇文章的主旨。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是僵化的,思考問題的角度是單一的。長此以往,他們的整個思維也就僵化了。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培養出來的學生,要他們去創新,無疑是緣木求魚。
三、大學語文如何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顧名思義,是不同于已有的或者超越原有的事物。創新意識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有主見,不人云亦云。因此,要創新,我們的學習就不能因循守舊,否則,我們無法超越原有的事物,無法創新。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我們通過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來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形成創新意識。在學習如何撰寫影評的過程中,我們選擇中國電影史上很具有代表性的電影費穆的《小城之春》,并以李歐梵先生的影評《重溫費穆的<小城之春>》為范本。此電影深受評論家李歐梵的推崇,他認為費穆的《小城之春》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好的電影。張藝謀對此也贊許有加,他曾說“我最喜歡的片子有一大堆,不能一一列舉,就中國的電影而言,我最喜歡1948年的《小城之春》,我覺得這部影片在當時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我們今天看來,覺得還是不能跟它比較。”被譽為“最有才華的第五代導演”的田壯壯還特意翻拍了《小城之春》,以此來向大師費穆致敬。這樣一部被奉為經典的作品,其實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我們從電影的情節入手,首先引導學生概括電影的主要情節——婚外戀;然后引出婚外戀是有違道德的;最后通過分析電影中的具體內容使學生發現該片把違反道德的責任主要由女性來承擔。至此,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這無疑是電影的一個缺憾。
在李歐梵先生的文章《重溫費穆的<小城之春>》中,談到費穆的電影美學是“含蓄”時他順帶批評了田壯壯在處理男主人公發現妻子與好朋友的私情時跑到院中的樹下哭泣,認為這很不含蓄,不好。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認識到李歐梵的觀點失之偏頗,因為“含蓄”是費穆的美學不等于是田壯壯的美學,并且丈夫仍然深愛著妻子,當發現妻子與好朋友舊情未了時左右為難,心情十分痛苦,故至樹下痛哭是合情合理的,李先生的批評過于苛責。
對于經典作品的批判性學習,逐漸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使得學生面對前人的作品時不再用仰視的眼光,可以用平等的態度去對待。正因為學生可以用平等的態度去對待前人的作品,所以他們也可能產生自己的觀點。當然這些觀點絕大部分和他人的觀點重復,但正因為他們有主見,不一味地沿襲他人的觀點,所以就埋下了創新的種子。如果能借此培養起學生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相信對他們今后踏上工作崗位形成創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創新是十分困難的,否則也不可能出現在各級政府大力倡導之下當前我國的創新依然不令人滿意。所謂的“新四大發明”,實事求是而言,創新型方面其實還是遠遠不夠的。創新在僵化的思想中是很難形成的,它應該是發散性思維的結果,是不同觀點碰撞的產物。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放下包袱,開動腦筋,盡可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正如前文所言,學生們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形成了僵化的思維模式,這可以說是應試教育的通病。到了大學階段的學習,我們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打破學生形成的思維模式。在大學語文的學習上,我們希望學生們不再認為任何問題都有且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學習的目標就是找到那個正確的答案。我們通過對文章主題的分析,引導學生去發現,一篇文章的主題可能是多樣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以曹禺的《雷雨》及《<雷雨>序》為例。同學們在中學階段已學習《雷雨》。在課程開始之初,請學生回憶以往學習過的內容并簡要回答《雷雨》的主旨。學生們大多把主題概括為對舊社會大家庭罪惡的揭露和批判。然后請學生閱讀《<雷雨>序》,并請學生在文中找到曹禺自己認為作品的主旨是什么。學生們發現曹禺本人雖然也認同了“暴露大家庭的罪惡”,但他是“追認”,是作品的讀者(或觀眾)替劇作家分析而得,劇作家創作該劇的目的是因為“不能斷定《雷雨》的推動是由于神鬼、起于命運或源于哪種顯明的力量”,并且“它太大,太復雜”,他“始終不能給它以適當的命名,也沒有能力來形容它的真實相”,所以他要用自己的劇作來展示自己“對宇宙這一方面的憧憬”。同時作者是“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通過學習《<雷雨>序》,學生們很清楚地認識到曹禺創作《雷雨》的目的顯然不是“揭露”和“批判”,可是,作品中蘩漪與周萍、周萍與四風的亂倫關系,周樸園拋棄侍萍母子、罪惡的發家史以及他的專制又都是真實的存在,并不是讀者或觀眾的虛構。這些情節都引導我們把作品主題的分析指向對大家庭罪惡的揭露和批判。換言之,我們從作品文本出發,得出作品的主題是“對大家庭罪惡的揭露和批判”是完全可以的。學生們原本對“揭露、批判說”很有信心,然而學習了《<雷雨>序》之后對自己原來的判斷產生了動搖,通過教師的分析,對自己原有的判斷又恢復了信心,但同時也認識到以往對作品的理解失之簡單。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到文學作品的理解不應該單一化。因此在文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需要培養發散性思維,而這對于形成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是有重要意義的。
四、總結
大學語文的教學,教師應該有意識的改變學生已形成的思維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為學生形成創新意識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