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州古名番禺,是歷史時期非常重要的城市。白云區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個市轄區,名稱來源于白云山。廣州市保存有非常豐富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尤其是白云區。
本文主要通過廣州市白云區第五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的基礎上,運用普查方法和統計學分析方法研究白云區不可移動文物的現狀,了解其保存的情況、存在的問題等,為今后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管理工作提供依據。
關鍵詞:廣州;白云區;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心得
引言
廣州市是廣東省省會,廣東省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廣州市地處中國大陸南方,廣東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圍是東經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緯22度26分至23度56分。東連惠州市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順德區,北靠清遠市的市區和佛岡縣及韶關市的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相望。廣州有中國“南大門”之稱。
廣州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明,揭開了廣州人文史的初頁。廣州又稱為羊城、穗城。傳說古代有5位仙人,騎五色羊,羊銜谷穗,降臨廣州,把谷穗贈與百姓,祝愿這里“永無饑荒”。如今,越秀公園的五羊雕像已成為廣州的象征。
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截至2011年,已公布的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32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3處。南越王墓、光孝寺、六榕寺、懷圣寺等都有1000多年的歷史。此外,還有始建于隋朝的南海神廟,明朝的五仙觀、鎮海樓、蓮花塔,清朝的陳家祠、余蔭山房等。近代革命歷史紀念地有毛澤東同志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廣州起義烈士陵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黃埔軍校舊址、中山紀念堂、洪秀全故居等。廣州還有眾多的風景名勝,自古以來享有很高的聲譽。2011年5月18日,新入選的“羊城新八景”為:塔耀新城、珠水流光、云山疊翠、越秀風華、古祠流芳、荔灣勝境、科城錦繡、濕地唱晚。
白云區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個市轄區,名稱來源于白云山,地處北回歸線以南,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東鄰黃埔區,西界佛山市南海區,北接花都區、從化區,南連天河區、越秀區、荔灣區等3區。
白云區行政管轄有18條行政街、4個中心鎮,即三元里街、松洲街、景泰街、黃石街、同德街、棠景街、新市街、同和街、京溪街、永平街、均禾街、嘉禾街、石井街、金沙街、鶴龍街、石門街、白云湖街、云城街和江高鎮、人和鎮、太和鎮、鐘落潭鎮4個鎮。設居民委員會250個,村民委員會118個。區內兼具有多種地貌。東部和東北部是丘陵地區,林木茂盛,大小水庫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風景宜人,有廣州市最高的帽峰山(海拔534.9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風景名勝區;中部為廣花平原,田園沃野,一望無邊;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網交織,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經境內,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運之利。
白云區擁有悠久的歷史,曾在區內發掘到新石器時期的新市葵涌貝丘遺址、太和鎮菠蘿山、百足橋、龍逕口等古文化遺存,說明這里早有先民在此拓荒、生息。區境在秦漢時屬番禺,隋唐歸南海,自北宋中期起,重屬番禺,由于區境位于番禺縣的北面,人們習慣稱為禺北。白云區還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三元里抗英,陳子壯抗清故事,招子庸與粵謳,石井橋,石門返照等。歷史資源、文化積淀、人文景觀互為滲透融合,使白云大地披上獨特的地方色彩。
白云區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心得
我作為一名文物保護工作者,有幸參與了這次廣州市白云區不可移動文物的普查工作,完成了現場調查、數據錄入、普查報告的編寫等工作。對這次的普查情況有一個直觀、深入的了解,也有了自己的一些體會和認識。
(1)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要遵循文物的原真性原則,不改變原狀,就是文物現狀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隨意改變文物的原貌,尊重歷史和事實,普查中要把文物的現狀記錄下來,并拍攝清晰符合要求的照片,做好文物基礎數據的采集工作;
(2)是遵循文物的完整性原則,白云區不可移動文物普查要保證文物的完整性,屬于這個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都要收集資料信息,確保文物的完整;
(3)要做好周全的前期準備:要認真學習文物普查標準,明確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標準和規范是做好文物普查的前提之一。無規矩不成方圓,要想做好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就要明確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標準和規范。要明確普查的意義、目標、范圍和重點,學會不可移動文物登記表著錄,進一步明確了不可移動文物認定,分類,定名,年代、計量等標準,明確不可移動文物信息采集規范,電子數據處理規范等;要充分利用原始資料,利用以前的普查資料為現在的普查工作做準備,有些資料可以直接拿來用,節省很多時間;
(4)普查人員要具備文物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對不可移動文物要有充分的了解,并且普查人員要有文物普查經驗,能夠更好更快的完成普查工作;
(5)開始文物普查前,一定要細致查看本地的地圖,熟悉本地的道路交通和鄉鎮,村莊布局等情況,制定好普查路線,并利用地圖制作地理位置示意圖;
(5)白云區屬于廣州的郊區,大部分不可移動文物位于農村,村民的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強,在普查過程中,普查人員要注重對當地村民和文物管理者的溝通,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有利于普查工作的順利開展;
(6)注重第一手信息資料的采集,為完成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奠定基礎;
(7)精細的后期整理,普查后的基礎數據要及時做好整理備份,以免出現數據丟失,影響普查工作。
以上是對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心得體會,這是本人在負責廣州市白云區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得出的經驗,希望能夠對以后的普查工作有所幫助。
作者簡介:趙永林(1985?02-)男,漢族,河南永城人,中山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碩士研究生,現就職于廣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