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宇明
摘要:我國大部分人口在農村,農村小學教師是教育的主要力量,在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中,農村教師培養出很多優秀的人才,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和城市的差距也逐漸拉大,很多農村人為了改變現狀遷移到城市打工、購房……農村教師也在向往過著城市的生活。不少剛到農村任教的老師,對農村的人情世故不了解,在短時間內很難培養對農村的感情。為此,對農村小學教師工作的適應性研究,努力提升農村小學教師工作的適應程度,確保農村教師隊伍的穩定,對提高農村的教育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農村;環境;待遇;情感;策略
一、影響農村教師工作適應性的主要因素
本人從事農村教育教學工作多年,認為影響農村教師工作適應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交通方面
農村小學學校遠離城市位置相對較為分散,學校離縣城最遠的地方有五、六十公里,而且交通十分不便,有些進學校的路況不好,公路狹窄只有兩米二寬度,平時放學車輛多的時候,道路經常擁堵。如上林縣塘紅鄉石門小學離縣城五十四公里,從公路到進入學校路段,大約有三公里的路程都是極窄的路段,兩輛汽車不能同時通過。西燕鎮大龍洞小學刁望教學點離縣城六十公路,從縣城到刁望教學點,除了坐車走陸路,還得坐船、走水路才能到達學校,交通十分不便,每趕一趟縣城都十分艱難。像這樣交通不便的學校還有很多,如鎮圩瑤族鄉,喬賢、木山等偏遠的教學點,距離縣城都是路途遠,路況差,這是影響教師適應工作的原因之一。
(二)住房方面
住房的好壞也是教師工作適應的因素之一。近年來我縣很多學校為了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檢查,大搞學校硬件建設,原來師生破舊的住宿環境終于有所改善。這對教師的工作穩定性起著很大的作用。
(三)飲食方面
在偏遠的教學點,離鄉鎮市集遠,較遠的有十幾公里,較近的也有七、八公里,老師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由于交通不便,住校的老師只好帶干糧到學校,一帶就是一周的干糧。
(四)心里壓力方面
對于年輕的教師,身在農村,心往城市,這是人之常情,俗話說得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農村教書的老師有著一種無形的壓力。有的人認為教學水平高的老師首先安排在城市里教書,其次就是在縣城教書,再者就是在鄉鎮學校教書,只有教學水平差的老師才到鄉村小學教書。這樣的言論,似乎有一定的道理,這對年輕的教師帶來了無形的心里壓力,從而迫使部分鄉村老師想方設法往城鎮調動,這也是影響農村教師工作適應性的原因之一。
(五)思想態度方面
部分農村教師心態比較消極,認為自己在農村教書,做得再好也得不到什么好處,評優、評先輪不到自己,所以只能像廟里的和尚一樣,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對工作、對學生不負責任,思想不求上進,得過且過,工作態度不端正,拈輕怕重,對個人得失斤斤計較,缺乏對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這樣嚴重影響了農村教師的工作適應性。
(六)工資待遇方面
農村教師收入偏低,和城市教師相比在待遇上有一定的差別,這是歷史遺留問題,自從解放以來一直都是難以平衡的經濟天平,當然城市和農村的物價及生活消費也有一定的距離。不少農村教師不看問題實際,認為自己的待遇低,對工作消極,沒有上進心,怨天尤人,經常大發牢騷。這種帶著情緒工作也是影響教師工作適應性的原因之一。
(七)情感及價值觀方面
農村遠離城市,教師的情感對教學及地域的感情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熱情,如:一個教師如果他對所處的地方人情純樸,所處的地域人緣廣泛,親如一家,那么他一定能盡心盡力,一心放在教學上,反之他就會逆道而行,對教學起反作用,人生的價值觀就會偏離。所以情感問題也是影響教師工作適應性之一。
二、影響農村教師工作適應性的解決策略
通過以上調研,為穩定農村教師隊伍,提高農村教育教學質量,拉近農村教師和城鎮教師待遇差距,筆者本著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大部分偏遠農村教學點實地調研,對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林縣小學階段入職以來十幾所學校共70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從中選取10名教師進行了深入訪談并進行綜合分析,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解決策略。
(一)優美的教學環境是教師適應工作的條件之一。
優美的教學環境是指學校的各種設施完善,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的基本條件得到解決。為滿足以上基本條件,要求老師每個人要有一定的住房,這是最起碼的條件,當然住房不要太簡陋,讓老師住得舒心自在;同時,學校各種軟件硬件設備齊全,如,學校運動場地布局合理,學校文化長廊整齊美觀,花壇花帶修理呈現藝術美,體育器材分配合理,多媒體教室的應用等現代化設施完備。而且,通往學校的交通道路要規劃合理,路面寬至少有四米,保證放學校道路暢通。這是能讓農村教師適應的首要條件。
(二)優越的待遇是農村教師適應工作的條件之一。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教育工作,相繼出臺了許多政策扶植農村教育,改善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通過各種渠道解決了農村教師待遇問題,提高農村教師工資,拉近農村教師和城市教師的差距,為農村教師排憂解難,消除農村教師的心里壓力,以此吸引有志之士為農村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在農村一線工作的教師激情也隨之調動,滿腔熱情投入工作,農村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全面穩步提升。
(三)情感的交流和融合是農村教師適應性的條件之一。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處理好各項工作的前提。一是與村民搞好關系,特別是處理好學生家長與學校、老師的關系。我們知道,農村人勤勞善良,真誠待人,如果學校教師與當地的村民搞好關系,把他們當做好朋友、好兄弟,那么這位老師就成了當地村民的親人。鄉村們就會大力支持學校搞好教育工作,學校老師就會心情舒暢,快樂地工作。二是教師之間、教師與學校領導之間要正確處理人際關系,老師們以謙虛的態度多與其他教師、學校領導溝通、交流、聯系,學習他們的教學經驗與技巧,虛心聽取他們對自己工作的建議,爭取在教學和生活上獲得他們的幫助。這對教師工作適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結語
鄉村教師工作適應性的發展不容忽視,對于鄉村教師的工作適應性問題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育事業的發展來決定的。鄉村教師群體水平決定了鄉村教育事業的成功與否。要想盡快解決鄉村教師工作適應性問題,我們就要努力打造環境優美、待遇優厚、情感濃厚的校園環境,為教師對農村教育的適應性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