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角度出發,通過對中美兩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立法現狀、評價目的、評價對象、評價程序和評價內容的比較,分析了中美兩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差異,指出了我國的不足。了解其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環境影響評價的實際工作。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比較分析
1、選題背景與意義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制度,針對環境問題的解決有不同的環評系統。美國作為首個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國家,本文運用了對比分析法,從評價目的、對象、內容、程序四個方面闡述并對比分析了中美兩國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的差異性,在研究美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效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若干完善我國環評制度的建議,為我國相關制度的完善、修訂、改革提供了借鑒。為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綜合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2、中美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概述
1972年,聯合國環境大會后,我國開始大力宣傳并推廣環境影響評價,同時進行環評相關法規和制度的研究。不久,我國頒布的《環境保護法(試行)》首次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上升到法律層面。2003年,頒布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法》作為我國首個關于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單項法規,并在《環境影響評價法》中加入政府規劃環評內容。美國是世界上最初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國家。《國家環境政策法》和《國家環境政策法實施條例》這兩部法律決定了美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法律制度的實施。
3、中美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立法現狀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至今已經歷了將近40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以環境影響評價法為核心、以環境保護法為指導、以環境保護相關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為指導的自上而下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律制度。自1970年以來,美國頒布和實施了《國家環境政策法》,隨后分別頒布和實施了《環境質量改善法》和《國家環境政策法實施條例》。
4、中美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比分析
(1)中美環境影響評價目的對比分析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分別是:首先,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服務;再次,預防建設項目的實施給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最后,促進環境、經濟、社會三者的相互融合與協調發展。美國是:首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預防并努力減少對生物、環境的有害影響,強調可持續發展;其次,充分認識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對國家的重要影響;再次,給人類帶來健康與福利。
通過二者的比較,雖然兩者的最終目的都在強調可持續發展,但是看得出我國是強調環境保護的同時依舊重視經濟發展,而美國較側重于保護生態環境,人與環境和諧共處。
(2)中美環境影響評價對象對比分析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主要評價對象是規劃與建設項目。美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主要目標是聯邦政府的行為。根據聯邦政府的行為類型,評估對象分為兩類:一類是立法建議,各種建議、各類提案,還有申請批準條約,這將會嚴重影響聯邦政府的人類環境。另一個是聯邦政府對人類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一系列聯邦行動。
通過對兩國環境影響評價對象的分析,兩國相似點是都通過立法手段規定了環境影響評價對象。二者都有具體的建設項目。其中,美國是聯邦政府資助的建設項目,而我國是綜合建設項目。我國的評估對象包括國務院、地市政府、縣級政府制定的規劃與美國政府的行為和聯邦政府的行為相似。不同的地方是:政府行為的范圍不同。
(3)中美環境影響評價內容對比分析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有兩個方面。首先,專項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包括專項規劃對環境的可能影響、預防環境影響的措施和評價結論。其次,建設項目環境評價報告包括周邊環境、項目概況、環境狀況、可能對環境和經濟造成的影響以及相應的安全措施。美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提出了多種可供選擇的政府行動計劃。第二,對不同情景的環境影響做一個簡潔明了的清單。第三,可以選擇選項和產生環境影響之后采取的補救措施。
通過這兩個國家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兩國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兩國環境影響評價內容最大的區別在于美國環評中提到的替代方案。
(4)中美環境影響評價程序對比分析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程序主要包括環境影響報告的編制階段和審批階段。美國的環境影響評價程序可以根據《國家環境政策法》的規定,確定是否有必要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如果確定有必要準備環境影響報告書,其工作程序包括四個主要階段。在美國環評全過程的各個階段,多黨組織的信息披露和參與始終貫穿始終。同時,在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編制中,還提到了應采取替代方案,以采取最佳方案。
通過對中美兩國環境影響評價程序的比較和分析,中美兩國的相似之處在于重視環境影響的調查、分析和研究。它們都重視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編制,將公眾參與作為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之處在于:從整個程序上看,美國的環境影響評價程序有固定的程序和標準,易于編制和控制。與美國遵循的聯合國程序相比,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程序由于評價對象的分類而有所不同。
5、完善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建議
(一)我國應在環境影響評價立法中擴大環評對象范圍。發展政策環境影響評價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從微觀的具體項目提升到宏觀政策層面,更加重視政府行為,進行更具有全局性、科學性、長遠性的決策。
(二)我國應在環境影響評價內容中加入替代方案。在美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引入替代方案不僅為決策者和公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而且對幾種方案進行了比較,找出了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缺陷。
(三)我國應在環境影響評價程序具體操作中,避免重復環境評價,強調對環境影響評價對象的合理分類和監督,健全和完善中國環境影響評價司法監督制度。
(四)完善后期監測制度。對于政策執行和正在進行的建設項目,動態跟蹤監測可以形成一定的約束力,可以有效地確保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環境保護措施的實施。
結語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作為環境保護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在各國環境保護立法及環保事業中都處于舉輕重的地位。我國發展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也已有四十多年的經驗,但較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祖先美國,仍存在這很大的差距。本文首先從中美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歷史沿革與立法現狀出發歸納出兩國各自的特點,之后著重對于兩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目的、對象、內容及程序作以比較分析。通過兩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差異性比較,結合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發展背景與我國具體國情,在分析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提出健全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幾點建議。
參考文獻:
[1] 謝慶劍. 中外環評制度對比研究[J]. 輕工科技, 2015(6):96-97.
[2]孫巍,于淼淼.中美環境影響評價法律制度比較與借鑒研究[J]. 北方經貿, 2017(11):63-64.
[3]任永飛,史學峰,向怡等,中美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對比分析[J]. 能源與節能, 2017(1):98-99.
[4] 李艷芳. 論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及其完善[J]. 法學家, 2000, 1(5):3-11.
[5] 陸書玉. 環境影響評價[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李尤(1995—),女,山西省太原人山西財經大學2017屆(環境經濟學院)環境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