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草
【摘 要】拒絕是一個在交際過程中很常見,也很容易傷害雙方感情的行為。學習漢語的越南留學生在生活中自然也會不可避免地提出拒絕,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往往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本文試圖通過語言層面的理性分析,從對比漢語和越南語中的拒絕語言行為出發,來解釋越南留學生所遇到的交流問題。
【關鍵詞】拒絕;語言行為;漢語;越南語
語言是人類的交際工具,語言也是思維的表達方式。每種語言都帶有自己的特征,在語法,文字和發音中明顯地表現出其特殊性。在漢語里,拒絕句紛繁復雜,這樣的特點既為交際過程提供了更多使用語言的選擇,但也就因為如此,留學生在使用漢語中也會遇到很多不同的偏誤。這一問題之前就得到部分語言研究專家的注意。
如果同意的意思是人對人的請求、邀請愿意接受,那拒絕就是人對人的請求、邀請不愿意接受。拒絕語言行為可以說是一種不禮貌的面子威脅行為。留學生因為未能完全掌握漢語里的文化知識,所以他們在說拒絕時遇到很多困難,只要一提出拒絕就會直接影響到交際的效果。
一、漢語和越南語的拒絕語言行為對比
(a)拒絕的表達方式
漢語里的拒絕語言行為有兩種分類。按照主觀方面可分為委婉拒絕,強烈拒絕、真誠拒絕和虛假拒絕;按照客觀方面可分為間接拒絕和直接拒絕。雖然有這樣的分類。可以說,拒絕的表達方式很豐富,使用話語來拒絕時要選擇最合適的方式交際才能成功。最直接的拒絕方式就是說“不”,委婉一點來講,就是使用一些否定能愿動詞來實現拒絕目的如“不能”、“不可以”等等。需要更委婉的表達時,拒絕者會提出一些理由、建議或推遲。
根據Searle對語言行為的區分,本文主要以客觀方面的分類為標準來研究問題,即間接拒絕行為和直接拒絕行為兩類。為了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越南人常用親屬稱謂來稱呼對方,這是越南語中的禮貌表達方式。在進行交際時,越南人會按照對方的年齡來選用適合的稱呼,比如 anh(哥)、chi(姐)、em(弟)、em(妹)。在工作場所,人們在使用職業稱呼之外,大都是使用上面的親屬稱謂以表示親近。在漢語中,稱呼只有我和你、他,這種代稱往往不能表示雙方的關系是親密還是疏遠。
此外,越南語和漢語里都有語氣助詞,它們常常出現在句尾,用來加強語氣。可是在正式文件中,漢語的語氣助詞很少出現,而在越南語里卻相反。例如說nhé,a,它們雖然沒有語義內容,但是一般表示禮貌、尊重多方。
(b)原因分析
上述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
其中,有共同點的原因。越南文化和中國文化有很多相同之處,在交際時兩種語言里都存有禮貌用語,而且都很豐富。參加溝通者盡可能讓對方感受到禮貌和真誠,會少用一些帶責備、命令語氣的詞語。
同時,也有不同點的原因。雖然說中越都很重感情,但是越南人的佳通親緣觀念比中國人的更重。在越南,不管是說拒絕語還是日常交際都喜歡使用親屬稱謂語。語言跟文化有密切的關系,越南人以血緣關系的稱謂來調節社會關系的這種文化思想已經直接影響到語言的表達習慣。
二、越南留學生在拒絕語言行為中的問題
如上文所述,拒絕很容易傷害雙方的感情。漢語初中級階段的越南學生,由于缺少漢語言和漢文化的知識而常常使用不合理的拒絕語。下面我列出幾個具體的問題:
(a)直接拒絕語生硬、簡單
第一、使用過于簡單的拒絕語。
“不”、“沒有”、“不行”,這些都是否定詞,留學生常常使用這些來表示拒絕。如:
(1)A:這周末想跟我去逛街嗎?
B:不想去。
(2)A:你有實習允許證的表格嗎?給我發一下。
B:沒有。
A:那你知道我們班誰有嗎?
B:不知道。
人們拒絕時,免不了使用否定詞語,但是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如果只用否定詞語,不僅違反禮貌的準則,而且還讓被拒絕的人感到不開心。對于上面的對話,如果雙方都是漢語初中級的學生,可能不會產生什么負面影響,因為他們還沒有深刻地了解這些直接否定詞的意義。但是如果A是中國學生,B是越南留學生,那A聽到B的拒絕后肯定會覺得不好。為了減輕不必要的誤會,讓A更容易接受拒絕一些,就要增加一些附加成分。
(1)A:這周末想跟我去逛街嗎?
B:謝謝!我不去了。
(2)A:你有實習允許證的表格嗎?給我發一下
B:對不起,我沒有。
A:那你知道我們班誰有嗎?
B:我也不知道,那我幫你問問。
第二、缺少語氣詞。
雖然語氣詞是沒有意義的內容,但是在舒緩語氣方面卻有很大的幫助。可以說,一個留學生想要漢語說地更地道,一定要學會使用語氣詞。但是大部分的留學生在漢語初中級階段,還不太會用甚至不喜歡用這種虛詞。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把握不好每個語氣詞的功能和表達意義所以不敢用;第二是他們自己的母語沒有那么多語氣詞語所以不習慣用或者覺得不必要。
(1)A:我用紅色的,你用白色的吧
B:可是我不太喜歡白色呢
可是我不喜歡白色。
(2)A:你有實習允許證的表格嗎?給我發一下
B:沒有。(哎)
A:那你知道我們班誰有嗎?
B:不知道。(不知道呀)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有了新的一種交際和聊天方式。通過各種網絡通訊工具,人們即使在離很遠的地方也可以聯系,甚至通過通訊工具聊天的還比面對面聊天的頻率要高很多,更多表情包的出現還可以使人們的聊天變得更生動、更有意思。可是以筆者看,正因為很多人在聊天過程中把表情包當成一種依賴,久而久之會造成語言很短暫,簡潔,而表情包卻多種多樣的結果,這也是留學生遇到的問題之一。例如在上面的(2)對話中,如果使用網絡聊天,B也一樣那么說,但是加上幾個表示“不好意思”的表情包,那么A就會很容易接受,但是B在面對面交際時則容易少言短語,就會造成對A面子的嚴重傷害。
(b)間接拒絕方法不當
間接拒絕就是通過一些無關的因素來拒絕邀請或請求。人們之所以想用間接拒絕是因為自己本身不好意思直接說出拒絕來,也就是說不想傷害對方的面子。越南留學生一般使用這種間接方法都會出現一定的失當。
越南留學生采用間接方式的目的是想要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可是用法還不是很成熟,所以句式結構單一。為了避免直接方式,本來拒絕者要使用更復雜、更繞的句子,但是因為漢語的表達能力不夠用,所以留學生們在使用時往往達不到間接拒絕的效果。例如:
A:明天下午跟我們一起打羽毛球吧,我們只有三個人。
B:抱歉,明天我要自習
雖然B沒有直接拒絕,但是這種間接拒絕還是有點生硬, 未能達到委婉的目的。為了讓A能接受B的拒絕,應該改為“抱歉,我后天有考試了,明天下午我要復習復習”。這樣說會讓語氣更加暖和,語勢延長,聽話者會更容易接受。
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越南留學生使用間接策略不妥當。使用間接拒絕的語言行為不僅要選好語言的表達方式,而且還要注意到接受拒絕的對象。同一種說法對不一樣的對象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請看下面的例子:
老師:周五大家來跟我討論關于論文的題目。
學生:不好意思,周五我有事了。
如果進行這段會話是兩個朋友,那就沒問題。但是這是學生和老師,學生對老師的回答總是要禮貌和尊重。學生應該說“老師,不好意思,周五我有課了,周六或周日可以嗎?”。
總而言之,語言的變化會影響到參與溝通者的情感。可以說間接拒絕的方式顯得比直接拒絕方式更禮貌,但是也要根據使用者的漢語使用水平和文化體認程度而定。越南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在語言拒絕行為大同小異,但也讓漢語習得的越南留學生遇到不同程度的問題。因此,為了減少拒絕語言行為的負面影響,越南留學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同時也要留心學習中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