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義和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發布,開始全面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意見強調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其中,首次提出發展鄉村民宿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民宿,最早興起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英國,后經法國、美國,到了日本和臺灣,如今已遍布世界各地。盡管民宿在臺灣發展比大陸早,但近幾年,大陸民宿發展迅速,很多地方已經超過臺灣水準。從湖南衛視的《親愛的客棧》、浙江衛視《漂亮的房子》、東方衛視《青春旅社》、江蘇衛視《三個院子》等幾檔綜藝節目以及近幾年,風靡全國的“民宿熱”,可見一斑。
民宿是什么?民是空間,宿是體驗。民宿是指利用城鄉居民自有住宅、集體用房或其他配套建筑設施,結合當地人文、自然資源、民俗風情和生活方式等,為旅游者體驗當地文化和生活提供住宿、餐飲、休閑、度假等服務的處所。
也就是說,民宿作為一種經濟業態,可以通過精心設計和匠心打造,將農村的“青山綠水、田園野趣”這些“沉睡的資源”轉化為地區經濟發展的資本和產業發展優勢。一方面通過吸引游客,發展旅游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讓鄉村振興擁有產業依托;另一方面還可以與當地獨特人文和傳統手工技藝相結合,繁榮鄉村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同時,通過吸引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恢復鄉村活力,讓生活富裕擁有源頭活水。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公布的數據,當前中國有近6億農村戶籍人口,全國農民工總量2.8億,其中,外出農民工近1.7億。這些外出打工的,通常是村里年輕人,大量青壯年離鄉,不僅讓鄉村日益空心化,也讓越來越多的鄉村變得了無生機,缺乏活力。兒時的記憶,如今的鄉愁,正是發展鄉村民宿產業和喚醒鄉村“沉睡資源”的先決動力。將這些資源喚醒,打造鄉村民宿,有了游客,有了產業,有了錢賺,就能產生示范效應;有人帶頭,有人返鄉,有人創業,就能讓鄉村振興有了產業依托,讓農村集體經濟有了強援,讓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一旦空心村不空,貧困者不貧,鄉愁者不愁,田園成為花園,鄉村振興就有了持續后勁。
民宿,作為一種新興業態迅速興起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如配套服務難跟上,規范化任重道遠,懂行專業人才少,同質化嚴重精品缺失,缺乏文化特色、整體規劃和運營思路等。往往沒特色,規模小,加上缺乏行業平臺,很少有機會參加專業系統的學習和培訓,往往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那么,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做好民宿產業,民宿又如何做到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關鍵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發展鄉村旅游是前提。民宿是鄉村旅游的附屬產品,是農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產業新業態。民宿的發展不可能脫離景區景點,獨立吸引客源。縱觀國內民宿發展比較好的地方,大多靠近景區,例如浙江莫干山、云南大理、麗江等。即使是一些小的民宿村落,在進行改造之前,大多也已經有了鄉村旅游的雛形,如采摘園、四季花海、農耕、農家樂等。民宿的靈魂不是宿,而是配合著玩。因此,民宿業的興旺與否,鄉村旅游發展是先決條件,但也要破除“純鄉村旅游”,綜合利用農村資源,做到一二三產業全面融合。
我市是省會副中心城市,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條件,但要根據寧鄉地區特色培育和完善鄉村旅游業態。比如可以將寧鄉全域分成六個片區:溈山—黃材景區、花明樓—道林景區、灰湯—回龍山景區、關山—香山景區、炭壩景區、流沙河、青山橋鎮景區。大力實施“引客入寧”工程,探索實行寧鄉旅游景區“一票通”。聯合周邊配套景區(點),推出精品線路,發展、壯大鄉村旅游。
獨具匠心的設計是核心。對傳統村落不斷消失的追憶,對當今鄉村“千村一面”的反叛,對多彩風格和差異性旅游的需求,促使民宿的設計必須獨具匠心。對于民宿來說,建筑、情景設計需要情懷,更需要邏輯思維。無論是改建還是新建,都是為了更好的提煉出歷史、人文中的建筑語言。要求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必須做到獨具匠心,別具一格,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全。民宿不一定要高大上的服務,要的只是人性化、貼心、差異性服務。例如灰湯有溫泉,可以做溫泉民宿;巷子口鎮民居有特色,就做特色民居民宿;溈山有密印寺——溈仰庭祖庭,可以做類似無錫拈花灣小鎮這樣的禪意小鎮,游客過來就是放空和休息;此外還可以獨辟蹊徑,做集裝箱民宿、房車露營民宿等,這也是民宿吸引游客,做大做強、提升價值的核心競爭力。
專業人才的培養是關鍵。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關鍵在人。不管是鄉村振興還是民宿的發展始終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人的問題。現在鄉村民宿大多是一些農家樂、采摘園這種比較低端的形式,人員素質岑差不齊,嚴重影響了民宿產業的發展。要把民宿做大做強,還必須有民宿專業人才的介入。專業人才的介入能將最好的理念、最好的技術、最具鄉土的情懷引入進來,帶動民宿產業的發展。當然要帶動本地區民宿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專業人才還不夠,作為本地區最具威信的鄉村干部,最有能力的鄉村帶頭人,最有工匠精神的鄉村傳統技藝和能工巧匠,最具營銷理念的經營業主及服務人員,以及最具活力的大學生村官,扶貧干部都要加入進來。只有民宿產業實用人才隊伍充實,鄉村民宿產業發展才可持續。同時,隨著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升級,民宿服務質量也要與時俱進,要加強對民宿從業人員開展經營理念、服務和禮儀培訓,打造品牌民宿。
村民的參與是運營保障。發展鄉村民宿的目的是要帶動當地村民增收。將當地村民排除在外,或者使其成為“局外人”,則有違中央一號文件的倡導精神。成功的民宿,一般都是吸引當地村民參與其中,除了收取閑置民房租金外,還可在民宿運營企業中打工。例如山東乳山市“一泊花港”民宿旅游項目,從項目開工到項目建成以及項目的運營全部雇傭當地村民,常年雇傭村民20多人,最多時每天用工達50多人。僅此一項就可增加村民每月收入2000元。有些地方還鼓勵村民入股,成為民宿的股東,共同經營民宿,參與收入分紅。一方面增加的當地村民參與民宿的熱情,增加家庭收入;另一方面也可最大限度降低投資人在房租、人工、維護等方面的成本,提升競爭力。
此外,村民參與還將有效破除景區“門票經濟”依賴癥。在經營景區時,經營者通常以收取門票作為景區的主要收入來源,這種“門票經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經營者的利益,但長期來看反而制約了景區發展。況且門票收入最終都被企業或者少數人拿走了,對本地的村民來說,反而得不到多少好處,所以近年來,取締“門票經濟”的呼聲越來越高。有人認為取消了門票,景區就沒有了收入,維護景區將無比艱難,甚至導致景區無法發展。其實不然。如儋州千年古鹽田景區,它就是完全開放的,游客可以隨進隨出。景區村民日常生活就是原滋原味傳承千百年來的古法制鹽,也是景區最大賣點。景區游客可以參與其中,體驗制鹽法,村民生產的鹽還可作為商品進行買賣,每天三百多元的收入,也是不錯的。儋州千年古鹽田景區的成功,得益于村民的參與,一方面村民參與其中增加了收入,使得村民自愿去維護景區環境,另一方面保障了景區的可持續發展,使得傳統制鹽法這種非物質文化得以傳承。
未來鄉村不單單是產業振興,應當還是人才振興、組織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要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依靠單個產業無法實現,需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民宿可以說正是適應了這種融合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經濟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