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燕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提出與實施,中阿教育合作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文認為中阿教育合作擁有堅實的基礎,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前景廣闊,但是也存在許多值得發展的空間。中阿教育合作應該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下得到全新的發展,同時也助推“一帶一路”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阿教育合作
“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我國一項重要的中長期經濟戰略決策。
文化與教育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有著基礎性與引領性的作用,加強教育合作,有利于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人才支撐,有利于為實現沿線各國民心相通、實現共同體搭建橋梁。
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實現“五通”無不需要語言的輔助,語言溝通乃是一帶一路實施的潤滑劑和推助器,也是打造世界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不論是學習外國文化還是宣傳中國文化,要想真正實現民心相通,就必須有效利用語言的載體作用。盡管各國間的交流可以用英語作為通用語,但這種通用語只能達意、難以表情,只能通事、難以通心,欲民心相通,則必須使用各國各民族人民最樂意使用的語言。
一、中阿教育合作取得的成果
早在2003年3月1日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就提到“國家鼓勵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開展合作辦學,鼓勵中國高等教育機構與外國知名的高等教育機構合作辦學”。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種新的辦學模式,不僅能夠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加快我國教育理念與教學管理經驗,對我國教育事業尤其是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這種背景下,中阿雙方應積極參與教育國際化,構筑教育合作與交流的平臺,共享教育資源,融入國家教育主流,縮小與發達國家在教育領域的差距。
(一)中阿合作辦學已有一定基礎
習近平主席指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抓住關鍵的標志性工程,力爭盡早開花結果。……要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促進我國同沿線國家教育、旅游、學術、藝術等人文交流,使之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這充分說明了人文交流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在這一背景下,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教育領域的合作必將尋求更大的發展契機。
從阿方看,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已經與中國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自2004年“中阿合作論壇”成立以來,阿拉伯國家“向東看”政策傾向更是日益明顯。這也為中阿教育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為中阿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內容,中阿教育合作在歷史的發展中也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主要表現為:合作規模不斷擴大,合作領域逐漸拓寬,合作的層次和水平日益提高等方面。
1、阿拉伯國家的國際性大學
在埃及有很多國際性私立大學,如成立于1919年的開羅美國大學,現為埃及最為著名的私立大學,教學模式完全采用美國高校的教育制度,英語授課制。建立于1989年的國際法國大學,以及以德國烏爾姆大學和斯圖加特大學為建校藍本的德國大學,2006年建立的埃及俄羅斯大學。此外,中國的遼寧大學也在2006年與埃及政府簽訂協議,在埃及成立了中國大學。
除埃及之外,其他一部分阿拉伯國家的教育國際化也吸引了世界的眼球,如,阿聯酋政府在阿布扎比和迪拜分別建造了兩個教育園區,邀請國外大學在此辦學,供阿聯酋和阿拉伯各國的學生前來學習歐美名校課程。
又如,卡塔爾的“多哈教育城”-一座集教育、科研、創新和媒體與一體的國籍教科研園區。為卡塔爾及海灣地區培養人才,以應對變化萬千的世界挑戰,并使卡塔爾成為創新教育與科學研究的領袖。
阿拉伯國家的漢語教育
2、中文系的建立
在阿拉伯國家中,埃及與中國開展教育合作起步最早,成績也最顯著。在埃及高校中設有中文系的有,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開羅大學,愛資哈爾大學和蘇伊士運河大學,明尼亞大學語言學院,亞歷山大大學文學院,曼蘇爾大學文學院,東方省的宰加濟格大學亞洲研究學院,科技大學、語言高等翻譯學院等政府和私立大學。
除埃及外,部分其他的阿拉伯國家也相繼開設中文系,1977年,突尼斯布爾吉巴語言學院開設中文系,20世紀80年代,阿爾及利亞大學文學院開設中文專業,1993年,蘇丹喀土穆大學文學院創建中文系。毛里塔尼亞、突尼斯也均先后設立四年制漢語專業。其中蘇丹中文系的發展尤為迅速,2013年,漢語教育在蘇丹更是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功,5月6日,喀土穆大學孔子學院與蘇丹卡拉里大學在該校會議中心隆重舉行雙方合作建立中文系的簽約儀式;5月22日,喀土穆大學孔子學院與蘇丹巴哈利學院在該校會議中心舉行雙方合作建立中文系的簽約儀式,至此,蘇丹已有三所正式設立中文系的高校。
此外,阿拉伯國家高校成立中文系或開設漢語教育班的還有沙特國王大學語言與翻譯學院、敘利亞大馬士革漢語教育中心、也門薩那技校等。
3、孔子學院的成立
阿拉伯國家孔子學院是全球孔子學院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其他地區來講,阿拉伯國家作為漢語國際推廣和孔子學院事業發展的重要陣地之一,仍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截止2015年12月止,經國家漢辦批準,共在9個阿拉伯國家建立了11所孔子學院,2所廣播孔子課堂。
(二)中阿教育合作趨勢良好
早在1997年11月17日,中埃教育部在開羅簽署了相互承認學歷、學位證書的協議。埃及的開羅大學、亞歷山大大學、艾因·夏姆斯大學、開羅美國大學、宰加濟格大學明尼亞大學等與北京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安徽大學、云南大學等簽訂了交流合作協議和合作項目,建立了廣泛的校際交流。
2008年11月20日,首屆中國-阿拉伯高等教育合作研討會在江蘇揚州舉行,進一步深化了與阿拉伯國家高校間的交流合作。
2008年12月,“中阿文明對話——語言文化交流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代表確定了中阿典籍互譯的第一批書目共50部。
2009年11月10日至11日,“中阿合作論壇”首屆中阿高教與科研合作研討會在蘇丹首都喀土穆舉行。雙方一致同意加強中阿大學教授和研究生之間的學術訪問;加強雙方大學、科研機構之間開展共同科研研究;加強人才培養和教師、學生交流等。
2011年9月20日,由教育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共同舉辦的第一屆中阿大學校長論壇在銀川市正式開幕。論壇期間,中阿大學校長共同探討務實合作,通過了《中阿大學校長圓桌會議銀川宣言》,并簽署了一批校際合作協議。2016年9月26日,第四屆中阿大學校長論壇在約旦扎爾卡大學拉開帷幕。來自中國32所大學近300名代表和來自13個阿拉伯國家的50多所高校的代表出席了論壇開幕式,共同討論深化中阿高等教育合作。至此,中阿大學校長論壇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并有較多的學校積極參與,可謂效果良好。
2015年3月5日,阿聯酋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寧夏教育廳、銀川市金鳳區、中阿國際教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在銀川共同簽署了《中阿國際學院合作辦學協議》。根據《協議》,阿聯酋大學將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在銀川合作創辦中阿國際學院,共同培養符合中阿深入合作發展的專業型雙語人才,提升中阿教育合作交流層次。
二、中阿教育合作存在的不足
人才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支點,實現《愿景與行動》提出的“政策溝通、設施溝通、貿易溝通、資金溝通、民心相通”,根本在于民心相通,核心在于培養大批熟悉和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復合型人才以及關鍵領域的專業人才,中國與阿拉伯國家要達到民心相通迫切需要加強與阿拉伯國家的人才互通。
(一)合作辦學模式急需多樣化
“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國的教育服務貿易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中國大學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積極“走出去”開展境外辦學。在新形勢下,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合作辦學力度還是遠遠不夠的,中國大學應該增強“走出去”的意識,總結和借鑒現有中外合作辦學的經驗,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和合作基礎,與阿拉伯國家大學增加溝通的機會,與他們聯合開辦專業或成立海外分校,共同培養雙方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急需的人才,同時也可以提升中國大學在阿拉伯國家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阿拉伯學者來華學習。
(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有待提升
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不斷推進,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政治、經貿、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從而也對阿拉伯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盡管國內開設阿拉伯語專業的各類學校越來越多,但是不僅能夠勝任各領域的翻譯工作,且可以作為經貿、工程、法律等領域活動的直接實施者的阿拉伯語人才尚很欠缺。雙方的交往不僅需要語言水平過硬的阿拉伯語語言文學人才,還需要有一定的中阿翻譯能力,又兼具經貿、工程、醫療、法律等領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所以,阿拉伯語的教育和發展應該受到更大的推廣,尤其是專業型的阿語人才。
(三)教學內容需要多樣化
社會在不斷地發展,每個學校設置的培養目標也各不相同,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阿拉伯語專業的教材設置仍顯不足,課程內容雖有網絡資料可以選擇,卻尚不足以系統地使用,因此,在編寫新教材、更新課程內容上,除了總結前人的經驗的同時還有很多需要探索。
三、加強中阿教育合作的措施
(一)互派教師進修,擴大高教領域師資交流
若加強雙方的師資隊伍交流,培養更多了解中阿文化,熟悉雙方國情的教師隊伍,將很好地發揮教師工作的輻射作用,從根本上提升高教的發展水平。也就是不但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因此,應該定期開展培訓課程,多提供任課教師海外交流的機會,使之能夠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了解對方國家的教學特點,從而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法,已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完善教材編寫
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工具,教學內容很大程度上也需要通過教材來體現,教材的內容、編寫體系及模式應該根據一定時期內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的需求來確定。“一帶一路”戰略要求有一批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具有扎實的阿拉伯語語言知識和較強的阿拉伯語語言交際能力,具有一定的國際貿易知識,掌握一定的國際貿易操作技能的高級阿拉伯語語言應用型人才。
根據不同的適用對象的個性化需要,考慮學生在學習目的、學習方式、學習時限、語言背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思維方式、價值標準等方面的差異,開發針對性、多樣化、多層次、高質量的新型教材,突出區域化、本土化、特色化。不斷滿足學習者學習的新需求。
(三)進一步增加中阿互相留學的名額,建立健全學歷認證體系
在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維度中,語言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語言類人才是中阿文化交流的第一座橋梁。留學生不僅是文化使者,也是國家戰略的促進者、參與者與建設者,其語言、專業和跨文化交流優勢是個人專長于國家戰略的有機結合,也是“一帶一路”戰略軟實力的有效載體。中國的阿拉伯語學習者與阿拉伯國家的漢語學習者應該發揮他們的語言優勢,宣傳本國文化,了解對方習俗,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在推動中阿合作更好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高等教育認證國際化與教育國際化是息息相關的,在不斷加強中阿教育合作的同時,中阿雙方都應該致力于建立一個學歷認證體系,鼓勵更多的學子去對方國家學習交流,為雙方在各領域的合作交流培養更多實用型人才。
(四)校企結合
實踐是提高外語能力的重要手段,社會是語言應用的最終舞臺,實踐性課程可以將學生的理論語言與應用語言聯系起來,不僅讓學生從實踐中加強對自己所學理論和方法的理解,并使其發現自己所學知識存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語言的應用激發其學習的樂趣。
因此,學校與企業應該積極合作,讓語言學習者在語言課堂之外學習技術技能。學生可以通過寒暑假在企業實習,在工作的過程中體會語言的樂趣,明白自己的興趣,從而更好地選擇后續課程的學習,為“一帶一路”建設定向培養合適的人才。
四、結語
中阿教育合作符合“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要求,是《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的重要內容,在此基礎上,中阿教育合作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中國大學與阿拉伯國家大學應共同努力,為共建“一帶一路”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王林伶.一帶一路_戰略下中阿經貿關系——2016中阿博覽會理論研討會暨 “第二屆中國_阿拉伯智庫論壇”綜述.[J]寧夏社會科學.2016.11
[2] 中國夢與阿拉伯夢的美好結合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607/12495204_0.shtml
[3] 開放包容 合作共贏——各界人士高度評價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 http://xue163.com/994/1/9944677.html
[4] http://www.gov.cn/test/2005-06/29/content_10930.htm
[5]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http://www.gov.cn/xinwen/2014-11/06/content_2776021.htm
[6] 中阿攜手舉辦“海灣中國文化周暨新疆文化節”, http://www.chinaqw.com/news/2005/1101/68/4090.shtml
[7] 張民選.中東-海合會-國家的國籍合作辦學.[J]教育發展研究.2010.5
[8] 木森.母語為阿拉伯語的學生學習漢語的難點[D].天津師范大學.2010
[9] 王有勇.中阿教育合作的現狀與未來-從中埃教育合作談起.[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01)
[10] 金忠杰.試論中國阿拉伯語教育和阿拉伯國家漢語教育[J]回族研究.2014.3
[11] 王有勇.中阿教育合作的現狀與未來-從中埃教育合作談起.[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01)
[12] 中阿國際學院落戶寧夏 阿聯酋大學與北外合作創辦http://www.n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5-03/06/c_1114540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