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翠紅
【摘 要】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強烈,社會主要矛盾也隨之發生改變。本文以民族教育特點突出的內地本科高校為例,基于“美好生活需要”視角,分析了“美好生活需要”內涵融入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及管理現狀,并從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三方面創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機制,為高質量融合、服務和管理不同民族學生開拓路徑。
【關鍵詞】美好生活需要;管理機制;高校少數民族學生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做出了科學判斷,平衡充分的發展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發展中,人的全面發展具有根本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關鍵在教育。根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和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要求,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是維持正常教學秩序、培育少數民族優秀人才、促進多民族文化交流與傳播、營建和諧校園、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定統一的重要工作。目前高校學生管理相關研究主要存在兩方面不足:一是缺乏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機制的研究,二是缺乏開展習近平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學生管理機制創新研究,并且已有研究成果不能完全滿足新時代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的要求。
二、“美好生活需要”內涵融入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適應社會發展新形勢的必然選擇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1]。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依據,我國社會各領域包括教育領域都在積極推進深化改革進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特殊群體,其全面發展關乎著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面臨著新形勢。教育寄托著廣大人民群眾對過上美好生活的希望,更加深入探討教育與美好生活的關系成為新時代的訴求[2]。
(二)是培育優秀少數民族人才的客觀需要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優秀人才共同組成了國家人力資源寶庫,少數民族人才是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核心力量[3]。依托高等教育,大力培育高素質少數民族人才、不斷提升民族地區綜合實力,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途徑。少數民族學生在生活環境、民族文化、思想觀念、學習基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特殊性,決定了少數民族學生的管理應當“分類施策”,建立有別于漢族學生的管理機制。將“美好生活需要”內涵融入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中,準確把握少數民族學生成長成才的實際需要,有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少數民族人才。
(三)是促進多民族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必要條件
我國是以漢文化為主導的多元文化國家,多元文化應具有包容性,少數民族學生走進漢文化環境中生活學習,一方面需要不斷適應漢文化,另一方面漢文化也需尊重、接納、融合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相對于漢文化具有獨特性,多元文化的差異則有可能產生文化適應問題[4]。將“美好生活需要”內涵融入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中,創造和諧共存的文化環境,有助于促進多民族文化交流與傳播。
(四)是營建和諧校園、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定統一的重要基礎
將“美好生活需要”內涵融入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中,通過建立行之有效的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機制,將有效促進和諧校園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定統一。
三、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及管理現狀
(一)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
1、文體活動能力強
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和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熏陶,少數民族學生大多身體條件出色、文藝才能出眾,并能積極參與校園文體活動,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學生和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成為內地高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宗教和民族文化意識濃厚
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積淀,民族地區形成特有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在少數民族學生心目中根深蒂固,他們進入內地高校生活學習,依然會顯現本民族的民族特點。雖然與漢文化和生活習慣存在差異,但他們期待與漢族同學能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融合。
3、求知欲望強,但知識基礎薄弱
盡管受當地教育條件影響,少數民族學生知識基礎薄弱,但有強烈的求知欲和上進心、渴望成才。
4、心理狀況相對復雜,“小團體”現象突出
進入高校后,少數民族學生由原來本民族的優秀青年變為大學生群體中的平凡一員,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在相互交流中會產生摩擦和沖突,各民族之間的諸多差異造成不同民族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的障礙,逐漸形成各民族學生“小團體”。
(二)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現狀
1、管理理念滯后
隨著社會發展階段的提升,新時代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的變化使得傳統的強制性、命令式管理方式不能滿足學生更深層次對于美好生活需要。
2、管理手段單一
目前高校多采用以規章制度約束為主的強制性管理手段,沒有真正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不能滿足少數民族學生個性化的訴求,影響了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
3、管理模式陳舊
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模式與漢族學生管理模式并無本質區別,多采用自上而下縱向管理模式;以輔導員為主的學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對少數民族的民族特質和民族文化的認知,難以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深度輔導;任課教師重科研而輕教學,忽視了對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責任?,F有學生管理模式導致管理合力缺失,阻礙了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的進程。
四、“美好生活需要”視角下創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機制
(一)創新管理理念
變強制性管理為服務性管理,制度化管理與人性化管理相結合,樹立以“滿足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美好生活需要”為實現路徑的“以學生為本”管理理念。滿足少數民族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訴求,發揮學生的獨特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二)創新管理手段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創新學生管理手段帶來了機遇,為了實現實時、高效、充分的少數民族學生大數據采集,最終以直觀形式呈現少數民族學生的行為特點及發展趨勢的分析結果,充分把握學生對美好生活訴求,個性化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
(三)創新管理模式
基于少數民族學生特點和對美好生活的訴求,建立知識訴求、生活訴求、文化訴求協調一致的“學業導師+輔導員+學生社團”橫向聯動管理模式。即從入學開始,為每位少數民族學生分配一位學業導師,導師遵循幫扶政策負責學生的學業指導、解決少數民族學生學習難的問題;輔導員負責學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總體把控學生在校發展趨勢;借助學生社團為不同民族學生繼承、傳揚本民族文化與融合漢文化開拓路徑。
五、結語
在新時期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必須順應時代新形勢,認真研究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性和獨特的發展規律,深刻反思當前少數民族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創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切實提高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楊英杰. 新時代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N]. 學習時報,2018-02-02(A1).
[2] 楊進,柳海民. 論美好生活與學校教育[J]. 教育研究,2012(11): 11-15.
[3] 彭君. 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研究——以融水苗族自治縣為例[D]. 重慶:重慶大學,2013.
[4] 張勁梅. 西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