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研究對象為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匹配的問題。在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分析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及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問題,將六維職商的概念引入人才培養過程,從六個維度詮釋企業人才的需求,對應構建不同于目前廣泛采用的其他人才培養體系,并完善了校企合作的模式效果,采用企業向學校輸入營養,學校向企業輸入血液的“雙向輸入型”合作模式,最終形成更為科學、高效、前沿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雙向輸入型;六維職商;高職培養體系
2017年國務院向各省市、教育各部門下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職業院校要加快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人才,同時,加強現代服務業和社會管理服務人才培養。在整個經濟運行方式轉型升級的大形勢下,教育模式不變,將意味著整個經濟運行的造血能力失去活力,隨著智能制造、新舊動能轉化規劃的提出,適應新的經濟要求的人才嚴重空缺,高職院校的教育轉型必須首當其沖才能為國家培養真正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改變社會的人才。
當前,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越來越被高職院校所重視,很多高職院校圍繞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積極實施教育教學改革,在取得教改成效的同時,其培養路徑仍有拓展提升的空間。
一、高職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高職院校采用的教育體制存在理論化教育、試卷化測評的弊端,實訓環節中也缺少完善、科學的培養體系,導致培養出的學生缺少充分的職業能力,后續能力提升空間也不明顯,整體培養效果仍需提升。只有建立以職場精英為導向的培養體系,塑造真正能支撐企業發展的綜合素質人才才能順應企業發展的要求。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通常采用校企合作類、就業導向類、工學結合類三種模式,校企合作類側重校企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用;就業導向類強調人才培養與崗位的直接對應;工學結合類則將學習和工作充分銜接,雖然都在很大程序上盡量模擬和還原真實工作場景,但是由于學生的知識體系層次不足,培養目標定位初級崗位,導致出現高職院校畢業學生技能單薄、就業崗位底層化、后續發展潛力不足、可替代性明顯等問題。出于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特性的考慮,及時深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才能真正體現高職院校的教育價值,培養出具有市場優勢及長遠提升空間的應用型人才。
二、六維職商理論培養研究
(一)六維職商理論的內涵
六維職商(6DCQ)是美國職商協會和萊恩克聯合開發的世界上第一個全面衡量和提升職場人士職業素質和能力的體系。通過職業素質(Professionalism)、領導能力(Leadership)、職場溝通、(Communication)、團隊能力(Teamwork)、高效辦公(Skills)、專業能力(Expertise)等六個方面來定義現代職場精英的能力框架和結構,第一次完整地詮釋“職商”的概念和體系。
六維分別為素質力維度(包含職業道德、職業心態、職業發展、職業習慣)、領導力維度(包含領導魅力、領導行為、領導思維及領導能力)、溝通力維度(包含垂直溝通、橫向溝通、會議溝通及談判溝通)、團隊力維度(包含團隊精神、自我定位、團隊合作、團隊管理)、效能力維度(包含時間管理、計劃管理、職場協作、辦公軟件)、勝任力維度(包含角色定位、人際關系、問題解決、職場禮儀)。這六個維度的素質與能力指標設計,是美國職商協會和萊恩克職商研究院在對世界范圍內的幾百家各行業的代表型企業的數萬名高績效員工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總結而出的,完全符合職場的真實需要。
(二)六維職商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
1.培養目標精準對位企業需求
六維職商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完全對應企業發展所需的高層級技能人才,擴充了單一技術人才的技能結構,為企業發展提供深層次的人才資源。
2.培養方式真實還原企業環境
目前的實訓鍛煉方式以在校訓練為主,很難真實還原企業環境,由于培養層次的單一化和低層次化,企業很難提供深入培養的崗位和機會,因此實訓鍛煉的效果與崗位需求之間的很難完全貼合。而六維職商的設計全面、系統地定義了職場精英所應具備的職業素質與素養,強調企業和院校的共同培育,能充分將學生融入企業環境。
3.培養效果長效助力企業發展
傳統的培養模式往往存在理論化、零散化、被動化的問題,培養的員工缺少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能力體系無法形成,不具備長久提升能力,難以勝任企業關鍵崗位,六維職商培養模式更好能填補傳統培養模式的技能短板。
三、“雙向輸入型”六維職商培養體系
(一)雙向輸入型模式內涵
該模式是采用企業向學校輸入人才培養的必要條件,學校向企業輸入能力教育的雙向人才共育培養模式。企業端從培養定位、人崗匹配、課程體系、實踐鍛煉、人才評測、激勵機制、師資隊伍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學校從素質力、領導力、溝通力、團隊力、效能力、勝任力六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培養,校企雙方圍繞企業精英的高層次目標定位共同進行培育。
(二)“雙向輸入型”六維職商培養體系構架
在設計培養體系構架時應當完全對應職業素質、領導能力、職場溝通、團隊能力、高效辦公、專業能力的企業人才職商維度,更重要的是應當由企業把握構架的設計及細節的拆分。一個完整的培養構架需注意以下七個方面:
1.培養定位設計。這是培養體系的根本,也是該體系突破性的直接表現,必須精準定位企業長久發展的核心人才標準,而非僅能適合初級崗位的單一技能人才。
2.人崗匹配設計。由多家企業將學生培養與崗位需求進行匹配,確保學生培養效果能符合企業發展需求。
3.培養規格設計。分解六維素質為能力模塊,企業根據模塊確立學生培養的具體標準,由學校確認完成可行性。
4.課程體系設計。按照六個維度的素質目標設計課程體系,保證課程與素質目標、崗位需求三者完全相符。
5.人才測評設計。學生培養的質量重在結果的控制,由企業不定期對人才培養的效果進行專項測評,按測評結果狀態對學生培養進行調整和完善。
6.校企合作設計。改變目前校企培養分層的情況,必須將校企雙方充分融合,由企業根據實際情況提供合作方案,強調校企雙向輸入,避免流于表面。
7.師資隊伍設計。對應六個維度的能力培養構建校企兼備的師資隊伍,打造全面、立體、專業的教學隊伍才能確保人才培養的效果落實。
只有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突破,重新界定學生培養的目標,擴充學生能力與素質維度,才能改變學生培養效果的初級化和短期化,提升學生就業價值,真正實現技能人才的社會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麗華.高職院校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11)
[2]許冰冰.高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思考[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8(6):66-68
[3]羅娟.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8(15):145-146
[4]徐葉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困境及解決路徑[J].教育管理.20182):41-42
[5]沈鐵松,李國渝.利益多元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動力機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8(6):76-80
作者簡介:賈薇(1984.03),女,山東濰坊,講師,項目管理碩士,任職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商務管理方向。
用于課題《高職院校“雙向輸入型”六維職商培養體系構建研究》,全國輕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