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瑛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提"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它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本文立足于我國國情農情,在深刻認識我國城鄉關系變化特征和現代化建設規律基礎上,從當前解決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入手,闡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背景;意義
一、前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提“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它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莊嚴地寫入黨章。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在準確把握我國國情農情,深刻認識我國城鄉關系變化特征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全局,著眼于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導向和補齊農業農村短腿短板的問題導向,在新發展理念框架下,對新時代“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因此,必須深入學習、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精神實質,準確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要求,這樣才能落實好十九大精神,做好新時代“三農”的各項工作。
二、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把“三農”問題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4年起,黨中央連續13個中央一號文件,都以“三農”問題為主題。自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多次在重要場合和重要會議中談起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時時刻刻地把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始終以人民情懷來關心著“三農”問題的解決和發展。
在黨中央和政府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就。第一,在農業發展方式上,轉變以往落后的生產方式,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許多高質量、有代表性的農產品享譽全球;第二,在農業產業結構方面,變單一的農作物生產為以農作物為主、多樣化的經濟作物為輔的農產品生產,農民獲得多樣化的農業性收入;第三,在農村建設方面,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農民物質生活更加富裕,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美麗鄉村建設獲得新的發展經驗。但是,受到經濟因素和觀念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發展仍存在眾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一,農業生產方式仍顯落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與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第二,農業的產業化
經營優勢仍顯不足,存在產業經營管理方式落后、產業經營機制單一等問題;第三,農民收入增長動力不足,區域之間收入差異仍然存在;第四,農村老齡化問題、留守兒童問題、農村空心化問題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五,農村建設雖取得重大進展,但有些不合時代發展要求的觀念如何跟上不斷變化的現實仍然是一個重大問題。(本段先談鄉村振興發展的成就[成就和意義是不同概念],后半部分談現狀,符合一般寫作邏輯,如果實在要改可以刪掉成就部分也可。)
三、深刻領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
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指導我國“三農”工作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過程中,農業現代化這條短腿和農村現代化這個短板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習近平同志指出:“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就是要補齊農業農村這塊短腿短板。圍繞解決農業農村這塊短腿短板,我黨在不同時期,依據不同的情況,對“三農”工作都有具體安排和部署,在進入新世紀以來,我黨對“三農”工作進行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跳出“就農業抓農業,就農村抓農村”思維方式,以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來解決“三農”問題。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2007 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以“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領“三農”工作,強調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2012 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以“ 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強調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常態下我國城鄉一體化的推進戰略目標。它是建立在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礎之上,是在深刻認識我國城鄉關系變化趨勢,總結國內外城鄉發展規律,學習總結借鑒其他國家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針對當前我國城鄉發展差距較大,農村發展不充分、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弱、農業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等現實情況,從牢牢把握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中國現代化的薄弱環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重構我國鄉村發展的戰略目標任務,做出的戰略性安排。
在十九大報告“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表述中,增加了“農村”這兩個字,這不僅擴大了戰略目標范圍,提升戰略目標的高度,也拓寬了解決“三農”問題的發展思路,以鄉村涵蓋農業農村的所有問題,改變了過去單純強調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目標的提法,使“三農”問題變成為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具有整體性、全面性的特點。這既保持了政策目標的連續性,又豐富了新時代“三農”問題的理論,更探索創新了大國城鄉發展的新路子。鄉村振興戰略被提升為國家戰略,不僅成為新時代指導我國“三農”工作的行動指南,也為我們系統地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廣大農村居民能否同步實現小康,不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也事關本世紀中葉能否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中央之所以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因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農業這條短腿,農村這塊短板還沒有補齊。應當說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體現在農業和農村這個領域。因此,在實現我國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過程中,中央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是非常必要的。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實現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是消除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戰略選擇,也是拓寬我國“三農”建設的重要發展思路,更是滿足鄉村居民對美好現代化生活的追求。因此,要貫徹城鄉融合平等發展的理念,樹立城鄉一盤棋的發展思路,城市和鄉村的發展都要服務于城鄉融合發展大局,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齊海濤.筑好康莊大道,共圓小康夢想——習近平總書記關心農村公路發展紀實[N].人民日報,2014-04-29(1).
[2]劉合光,秦富.完善我國農業補貼政策的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