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璇
摘 要:新時期對圖書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圖書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圖書館的精神要發揚,就要在體系結構健全的基礎上進行工作。本文將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對讀者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圖書館;精神;體現;結構
1.前言
圖書館作為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結合的產物,會更直接受到這兩種精神的影響而在圖書館日常的工作中實踐出來。
2.圖書館精神的體現
2.1求真務實的精神
圖書館的基本職能是傳遞各種文獻資料,在傳遞過程中,圖書館必須經過嚴格的文獻流通、整序工作,如文獻信息的采集、分類、編目、典藏、上架、流通等,每一道工作程序都離不開圖書館員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和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2.2資源共享的精神
人類知識總量的增長,隨之而來的是文獻數量和價格的激增,這使得任何一個圖書館都不可能將全部文獻都收齊,必須依靠圖書館之間的共享資源來實現,這也是未來圖書館的一種新的工作方式。資源共享可以包括文獻的集中編目、館際互借、合作發展館藏與文獻資源布局、文獻信息網絡的建設與合作等方面。
2.3技術創新的精神
技術創新精神是指圖書館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效率,改善服務的精神。圖書館自古以來就是信息技術進步的最早見證者,從60年代末研制機讀目錄格式(MARC),60—70年代引進大型聯機數據庫,80年代開始集成化圖書館系統,90年代開發數字圖書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圖書館對新技術的反映可謂非常迅速。此外,圖書館重視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和進行在職人員的培訓也是實踐圖書館科學精神的重要手段。圖書館的科學精神的實踐,大大提高了圖書館的工作效率,加快了圖書館向現代化的目標邁進的步伐。
3.圖書館精神的體系結構
圖書館精神的體系結構大致包括以下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次是圖書館的精神。我稱之為原則原則。換句話說,這種精神是原則的精神。這是最基本的,它是普遍的。只要是從事圖書館工作的人,就必須具備這種精神。這里提到的原則意味著這是基本的底線,不能被打破。據說這是最基本的,也就是說,無論是哪個民族,地區和國家,它對全世界都是共同的。只要是圖書館,就必須具備這種精神。
第二個層次是圖書館的專業性。我把它稱為理想的精神,它不一定是確切的。這是一種崇高的理想精神。它反映在每個圖書館員的具體行為中。
第三個層次是圖書館的科學精神和學術精神。這是一種普遍的學術精神。當圖書館的出版物討論圖書館的精神時,他們更多地關注圖書館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和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一般的,對所有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來說應該是一樣的。因此,這不是圖書館精神的獨特之處。我們今天提到的圖書館精神主要是指圖書館的專業性和專業性。這兩個對圖書館行業來說是獨一無二的,但其他行業和團體并不一定擁有。
4.從圖書館管理文化和服務價值取向上闡釋的融合之路
肖希明先生從圖書館管理文化的角度闡釋了圖書館科學精神與人文建設融合的思想,探討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圖書館管理文化中的體現,認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圖書館管理文化的核心精神。“脫離了人文精神的科學管理和脫離了科學精神的人本管理,都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因此,圖書館管理的理想境界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而兩者的融合,就是圖書館管理文化的核心精神。”
楊文祥先生認為,科學———人文精神是當代圖書館精神的整體基礎,“由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與統一所構成的科學———人文精神既是人類社會的現代精神,也是圖書館的現代精神,這一現代圖書館精神是在當今世界的歷史條件下充分發揮圖書館職能,全面實現圖書館價值的精神保證。”
謝立虹、王進則從圖書館員的素質建設與管理的角度出發,闡述了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相融合對于圖書館發展的必要性。對圖書館員的管理應尋求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和諧之路,新環境下圖書館員應具備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素質,并提出了要構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管理方式,樹立“圖書館員第一”的新理念,對圖書館員實施人本管理,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激勵機制。董祥、胡小戎從圖書館服務價值的視角出發,認為圖書館服務必須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如,圖書館課題查新工作、文獻檢索教學、服務讀者工作都應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圖書館工作人員要依托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為學生服務。圖書館的科學精神能讓讀者方便、快捷、準確地獲得所需知識信息資源,而人文精神貫穿于圖書館工作的各個環節,才能實現“為讀者服務、滿足讀者需求”的目標,才能更好地為教學科研服務,更好地發揮圖書館教育作用。
張素女士認為:“技術原本是體現人文精神的,然而技術的僭越和技術理性的惡性膨脹使二者漸漸背離。只有把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在技術情結中注入人文內涵,才能使技術的發展更好地滿足人的需求,真正體現人的價值。”而“在弘揚圖書館人文傳統的過程中,技術又始終是一個積極有效的支持因素。”李春海、宋天華認為,科學與人文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一致的,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的內在統一性,決定了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和諧共生的必然性。盡管圖書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有所不同,但就其作為圖書館的終極目標、價值實現過程和服務宗旨而言,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技術的進步與應用,而忽視對圖書館人文價值的堅守,結果只會使在社會制度的安排里喪失其本該肩負的功能和擁有的價值,最終蛻化成一個技術利用的工具。”只有實現科學精神自覺地內蘊于人文精神之中,人文精神才更富于清晰性、準確性,才能更好地指導圖書館實踐。“技術至上論者所建構的影像和人文主義者所主張的圖景,其實恰好是同一主題的兩個維度,從不同的方向對人文精神或技術理性做出的真實而強烈的解讀。”因此,要開創圖書館人文精神與技術理性和諧共生的新境界,就必須超越網絡技術本身看待信息網絡化,協調信息網絡技術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信息網絡技術發展中倡導人文關懷和文化構建,并把圖書館人文精神作為技術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重視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
倪麗萍女士從數字圖書館用戶服務角度出發,認為圖書館的技術化與人文化本身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數字圖書館建設是先進的技術與人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數字圖書館的用戶服務需要人文化和現代技術的雙重支撐,其發展趨勢是實現兩者的融合。因此,必須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待數字圖書館用戶服務中技術化與人文化的關系,并通過改變觀念、大力弘揚人文精神、縮小“數字鴻溝”、建立用戶關系管理機制、提供個性化服務等,實現數字圖書館用戶服務中技術化與人文化的融合,構建起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體系。其中,個性化服務便是數字圖書館技術化與人文化相融合的產物。數字圖書館有著傳統的人文底蘊,其人文關懷本身也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而信息技術的發展也需要更加關注人文因素,需要人文價值的指引,只有促進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兩者實現高度融合,數字圖書館才能充分體現人文價值,實現可持續發展。
5.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圖書館精神也有了新的發展和進步,通過對圖書館精神的研究,我們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促進了新時期圖書館工作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超平.圖書館學研究中的中庸適度原則.圖書館雜志,2017(6):39-41
[2]張輝,王梅.圖書館學的科技與人文:孰重孰輕.圖書情報工作,2016(5):19-21
[3]肖希明.圖書館管理文化的核心精神.圖書情報知識,2016(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