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增長方式、增長動力等都呈現出新變化。一直以來,產業結構都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我們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順應產業發展趨勢,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正面臨“換擋期”。新常態意味著發展經濟要注重低投入、中速度、優結構、高質量、好效益。新常態下,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新的歷史定位,產業結構的優化要達到產業協調和產業升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繼續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堅持創新驅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
一、經濟新常態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新常態”最早是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里安提出,預言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增長的態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5月的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到“新常態”一詞, 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全面闡釋了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特征,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經濟進入新常態不僅是經濟增速的下降,更意味著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經濟新常態對于指導我國當前和今后的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產業結構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評價經濟發展水平的標準,不是經濟規模即人們通常所說的經濟增長情況,而是產業結構狀況即產業結構優化程度。” 產業結構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著經濟發展的速度。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經濟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同時也是為適應經濟新常態作出的戰略步驟。
二、新常態下我國產業結構升級面臨的問題
(一)產能過剩問題依舊嚴峻
在經過幾年的持續推進去產能,傳統產業如鋼鐵、煤炭和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矛盾得到有效緩解,鋼鐵企業產能利用率基本恢復到了合理區間,“去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0%,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產能利用率為68.2%。” 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是煤炭、水泥的產能利用率仍低于國際通常水平(按照國際標準,產能利用率小于75%為嚴重過剩)。鋼鐵工業協會會長靳偉指出“雖然兩年來化解了超過1.15億噸的產能,清除了‘地條鋼,去產能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基礎還不牢固,特別是‘地條鋼死灰復燃、違法違規和一哄而上建電爐等,極有可能吞噬去產能成果。”
另外輕工業、新興行業也備受產能過剩的困擾,如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城軌車輛等。縱觀我國產能過剩的局面,可以發現產能過剩的問題最初只是在傳統行業中出現,比如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制造業中,隨著經濟的發展,產能過剩波及到許多新興行業以及消費品行業,比如新型產業中動力電池產能過剩問題嚴重。
(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水平低
我國經濟總量雖然穩居世界第二,但主要是過去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取得的,經濟發展的同時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環境的破壞。企業生產的產品科技含量低,只是停留在“中國制造”,離“中國創造”還有距離。從技術創新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發展中的核心技術主要掌控在外方,特別是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足,導致我國在全球市場中競爭較弱,2018年發生的美國制裁中興事件就深刻說明了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從科技水平來說我國還缺乏高素質的技能領軍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雖然有一些尖端科技水平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但科技總體水平還較為落后。
(三)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矛盾突出
雖然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很多成效,但是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需要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仍然突出,這個矛盾仍然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阻力,長期粗放型生產方式造成的環境污染成為我國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方面經濟要加速發展,另一方面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而且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為主,清潔能源占比不大也是制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因素。其中對環境壓力較重的行業是冶煉、煤炭、鋼鐵、化學、玻璃等, 而這些產業恰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
而且一些地方政府干部在“發展”問題上產生了誤區,把經濟發展簡單化為GDP決定一切,忽視了環境和生態問題的重要性。在“以GDP論英雄”的錯誤發展觀的指導下,地方的發展規劃和發展思路出現了嚴重問題。
三、新常態下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對策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產能過剩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因此必須要充分認識去產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扎實有效推進去產能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方面要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過剩產能的化解。僵尸企業是產業發展的頑疾,僵尸企業在我國的產能結構所占比重較大,不加大對僵尸企業的清理力度,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降低資源的配置效率,還會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在解決僵尸企業的過程中,要積極鼓勵和提倡用兼并重組的方式解決,這樣既能降低企業員工的失業風險,又能夠防范企業信貸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
另一方面,要優化供給體系,不能僅僅從生產者角度思考,還要結合消費者角度,也就是把握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真正需要什么,生產者才要生產什么,要努力提高供給效率和質量,適應消費升級需要,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服務質量,注重品牌建設,提升品質層次。此外,要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機遇,通過國際合作轉移過剩產能,通過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雙管齊下,使我國的過剩產能得到輸出和緩解,讓產業升級有一個空間。
(二)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科技水平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持續動力。一方面,要著力優化創新環境,加強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勵建設技術創新型企業,形成企業創新的氛圍,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同時要加大經費投入的力度,針對核心技術和高新行業,要提高經費支持,解決企業創新面臨的資金難題。
另一方面,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建設一流科研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步伐,大力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科研人員。同時要提高管理者的自主創新意識,借助網絡平臺加強與其他企業的相互交流與合作,加強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以更好地幫助企業利用和整合各種創新資源,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步伐。 以發展服務業的模式和理念來升級傳統產業,有效化解產能過剩,為高質量產能提供有效發展空間。
(三)堅持綠色發展,構建綠色產業體系
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增強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自覺性,積極開展生態修復,補齊生態環境的短板,將可持續問題納入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中加以考慮。一方面,企業要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和法規,嚴格控制環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加強環保觀念教育,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加大對違背環保規定的高排放、高耗能企業的懲處力度。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企業的運行機制和經營管理中,研究和實施好企業的綠色發展規劃。同時企業推動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優化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
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必然之路。要通過產業結構深度調整來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借鑒國外經驗,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勁的內生動力,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參考文獻:
[1]韓淼,李云路,劉斐.“新常態”來源考[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4/05-28/6223598.shtml,2014-05-28.
[2]新華社.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N].人民日報,2014-05-12(A01).
[3]新華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4-12-12(A01).
[4]新形勢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路徑探討[J].朱宏任.中國中小企業.2014(11).
[5]2017年我國煤炭產能利用率同比提高8.7個百分點[EB/OL].http://news.cnfol.com/chanyejingji/20180309/26121864.shtml
[6]我國鋼鐵行業產能利用率恢復到合理區間[EB/OL].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8-01/13/c_1122254784.htm
[7]陳海霞,朱杰堂.新常態下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的路徑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7,35(03):34-44.
作者簡介:
許亞飛(1994-),男,山西臨汾人,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