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范宏霞
摘 要:多媒體為教學創建了一個新的言語環境,創造了一種新的傾聽和言說的方式。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深入發展,多媒體越來越廣泛地被老師接受,也越來越廣泛地發揮了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小語課堂;生動
語文學科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在學生心目中是一個難學的學科,因為語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難于理解和運用。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一般都靠老師的一支粉筆、一張嘴,再加其它單調的輔助手段——一塊小黑板、一幅掛圖,使課文里的抽象內容、情感、意境很難表達出來,導致課堂氣氛較易沉悶,學生聽起來乏味,學起來枯燥,學習興趣難以激發,課堂效率很難提高,久而久之還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那么,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成為了擺在我們所有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改變傳統陳舊、單一的教學模式。因為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傳輸過程,教師、學生、媒體是教學過程的三個實體要素。而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是以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為目標的,以它豐富的現代教育技術形式——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成為語文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輔助手段,恰當地運用,可扭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費時低效的局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的推廣和運用,網絡教學的普及,是21世紀學校發展的必然趨勢。舊有的不適應現代教育的教學手段正逐步被信息化、網絡化所取代。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的教育新時代正向我們走來。
1、網絡為教學搭建了一個新的平臺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
網絡包括了各種地域的文化,海量的資源開闊了教師的視野。大量的課件、論文、教案讓我們的備課更加得心應手,上課自然也就游刃有余。同時,網絡還能給我們節省許多時間,它讓我們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去了解最新的信息,通過百度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資料。還能和同行、專家聯絡,一起探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多媒體為教學創建了一個新的言語環境,創造了一種新的傾聽和言說的方式。比如作文修改,如何才能將一個學生的作文傳給所有學生,而且每個學生都可以對它進行修改呢?用投影將該學生的作文展示在大屏幕上,這樣就可以集體進行修改了。再說語文教學生活化,那就要溝通課內外,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這種溝通是間接的,困難的。現在,有了網絡就容易多了:我們可以聯接網上的名師,調用資源。
2、運用多媒體可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求知的前提,是發展能力形成的必要條件。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的年齡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電教媒體,變枯燥乏味的文字為生動形象的彩色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之成為持久的、飽滿的學習熱情,對完成教學任務是十分重要的。那朦朧幽靜的月下荷塘,高大巍峨的雨中泰山,都令人無限神往。但傳統課堂教學往往受教學手段的限制,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常常是表層化、抽象化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這種情況就可能大為改觀。把生動形象的畫面配以美妙和諧的音響,化抽象的語言為形象的圖像,創設出最佳的情境,以直觀的形象觸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以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理性的思考,從而達到對作品深層的理解與感悟。如:在教學《聽聽秋的聲音》一課時,我先以一組秋天的圖片導入,再配上鋼琴曲《秋日的私語》,把學生充分帶入詩歌的氛圍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知識難點。
語文教科書飽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人文內容,能夠豐富人的知識,擴展人的眼界,撥動人的心弦,但小學生由于受到了認識能力的限制,于一些較為艱深的科學道理、專業名詞等往往難以理解,甚至會形成錯誤的概念。我們在教學時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運用圖畫、投影、錄象、電影及多媒體等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一種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獲得豐富生動的感性知識,突破訓練難點,克服思維障礙。
如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時,作者在課文中通過介紹科學家的三次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超聲波。并從中獲得啟示,給飛機裝上了雷達,使得飛機在夜里飛行也十分安全。
對于文中的“超聲波”、“障礙物”、“反射”、“無線電波”等略為抽象的詞匯,學生因缺少直觀的感性認識,較難去理解和把握。于是我在幫助他們克服這一難點時,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以靈活生動的動感畫面清晰地展示出“蝙蝠從嘴里發出超聲波,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后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這一復雜過程,邊演示邊加以適當的解說,在視覺形象作用下,學生清晰感接受作者準確的科學語言,思路豁然開朗,原先的障礙一掃而光了。
可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把抽象的文字演變為生動的畫面,對于突破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大有益處,能夠幫助學生克服畏難心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4、運用多媒體可以設計教學環節,多角度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創造能力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質,是人的各項素質的核心。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能否具有一定的創造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對于他們將來能否成為創造型人才至關重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刺激兒童的多種感官,喚起創造欲望,促使他們主動探求知識。如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學生對“設計人字形鐵路”極其陌生,所以對“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多了”這一難點百思不得其解。教學中,教師避免繁瑣的課文內容分析,通過圖畫、自制課件,把火車上山的過程分解,借助指導操作課件,加強感官認識。
總之,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深入發展,教育技術媒體越來越廣泛地被老師接受,也越來越廣泛地發揮了作用。它那聲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創設了優美的課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使語文教學煥發出奪目的光輝,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