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1.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變遷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原國家體委多次就中國體育發展戰略問題舉行學術研討會,國務院和原國家體委相繼在80年代和90年代制定了《關于體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奧運爭光計劃綱要》、《體育產業發展綱要》、《2001-2010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等一系列重要的戰略決策方針。
1.1我國競技體育自改革開放以來的跨越式轉變
我國競技體育“優先發展”戰略初步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這一戰略的形成主要以一系列會議決策、方針政策等為標志。如1984年在全國體育發展戰略、體育改革會議上正式提出把在奧運會上名列前茅作為發展目標,要求“各級體委都立足本地區,面向全世界,為奧運會作貢獻”,把運動技術水平作為體育強國的主要標志;中國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戰略是在“普及與提高”的政策方針基礎上形成的。根據國際競技體育發展的大局勢和中國體育發展的現狀,1987年全國第2屆體育發展戰略討論會上,提出“以青少年為重點的全民健身戰略和以奧運會為最高層次的競技戰略協調發展”的指導方針。1989年全國體委主任會議提出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的戰略要求,并把它作為發展我國體育事業的指導方針。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戰略的內涵更為豐富,原國家體委正式提出“各類體育協調發展”的方針,制定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奧運爭光計劃綱要》、《體育產業發展綱要》等戰略發展規劃,并首次以法律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確立了“各類體育協調發展”的戰略方針。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理論在國際上廣為傳播,我國于1993年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確立了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并于1994年3月正式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體育理論界就體育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了較為廣泛的討論,我國體育界明確提出“三個協調發展”的方針,即體育與經濟協調發展;體育與教育、科學、文化、衛生等的協調發展;體育內部的大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協調發展。“三個協調發展”的方針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一致的。袁偉民在2001年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的講話中,多次談到實現體育事業特別是競技體育持續發展的有關對策問題。以上這些方針決策標志著中國體育已經開始啟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序幕。
1.2我國競技體育戰略轉變有內部推動力
我國當代體育運動與政治、社會有著廣泛的、密不可分的聯系。社會的變革必然要實現包含體育事業在內的同步改革,即體育必須參與社會的改革。發生在20世紀后半葉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的幾次大調整,都直接與中國社會經濟體制的變動有關。中國體育三次重大發展戰略的提出及調整,是在國家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實現的。改革開放國策確立之初,一方面,國家急需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獻身的精神動力支持;另一方面,國家經濟實力不強,不可能支持所有體育事業的發展,只能選擇競技體育優先發展,于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舉國體制”。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調發展戰略是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與轉變而形成的,中國社會逐步進入“小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恩格爾系數大大下降,對體育的需求不斷增加,而長期以來困擾中國體育發展投入不足的狀況將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改善。體育的社會化、產業化、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在促進《奧運爭光計劃》實施的同時,大力推動全面健身計劃,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對群眾體育的促進、協調與指導,提高國民素質成為時代所趨。進入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社會經濟、政治體制改革步步深化,而“可持續發展特別適合中國的現實國情和發展需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可以說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的唯一正確選擇”。于是,中國體育選擇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我國體育自身的改革與發展是體育發展戰略發生調整的內因和根據。建國50多年來,中國體育一直在頑強的躁動中謀求自身的發展。20世紀后期的中國體育,是在兩股時代潮流的匯合點上求生存、求發展的:第一股潮流是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相應的經濟體制不可遏止的變革。第二股潮流是世界體育運動的發展和它自身躁動著的改革傾向。中國體育發展戰略的調整與遷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國體育自身改革發展需要而為的。20世紀的中國體育在致力于改革的20多年中,大約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1年開始為體育改革的醞釀階段;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標志著改革第二階段的開始,是體育改革的摸索階段;1993年《國家體委關于深化體育的意見》標志著中國體育改革進入第三階段,是體育改 革的深化階段。1998年原國家體委改名為國家體育總局,標志著中國體育改革已進入深化發展的快行道。進入21世紀,中國體育事業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面臨著新的更加嚴峻的挑戰,尤其是如何出色地辦好北京2008年奧運會,并抓住機遇,促進我國體育事業全面發展。2002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的發布,從體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到新時期發展體育事業的指導思想、工作方針和總體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高瞻遠矚的戰略部署,這標志著中國體育在新世紀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新時代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理論研究
2.1平均發展的理論研究
針對于均衡發展理論,主要包括大推動理論、新古典主義增長理論和分散地域一體化理論等,其中以大推動理論為典型理論。大推動理論是英國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羅丹提出來的一種均衡發展理論。大推動理論指的是對國民經濟的幾個部門同時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以促進這些部門的平衡增長,從而達到推動經濟發展的目的。這一理論的核心思想強調投資與增長的部門間均衡,認為只有部門或產業間均衡發展,才能推動國家和經濟整體發展。
在我國建國初期,體育事業發展基礎薄弱,底子薄,舉國體制的確立改變了這一現狀,它依據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發揮國家對體育事業的集中領導,匯集人力、物力和財力,力爭在國際各類體育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為祖國和人民贏得榮譽,加快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區域體育發展在舉國體制的目標下,體現為實現國家目標服務的任務,同時還依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承擔實現區域體育發展目標的任務。但改革開放后,與舉國體制下競技體育的強勢相比較,各區域的群眾體育,體育產業等其他體育領域發展嚴重滯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改變這一格局已成為當務之急。由此可知,大推動均衡理論過分重視和強調了計劃的作用,卻忽視了發揮市場的自組織作用,使體育事業發展并不能達到均衡的預期。
2.2不平均發展的理論研究
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以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為目標,把大量資源和要素集中投入到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區域。經濟高速增長的結果,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加劇了發達區域與欠發達區域之間的兩極分化,為了對這一現實經濟問題進行解釋,部分經濟學家提出了一些很有見地的以二元經濟為特征的區域經濟不平衡增長理論。其中以增長極理論為代表,增長極理論最早由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的,他認為經濟增長不會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相反,它將首先出現在某些具有優勢條件的地區,如沿海港口、主要城市、交通要道、資源富集地等。
根據這一理論,由于我國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體育發展也應采用的“效率優先”原則,或許這將是一定階段內我國區域體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當區域體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不發達地區,其進一步的發展都有賴于區域差距的縮小。在區域體育發展戰略制定過程中要關注到不同地區體育事業發展的效率。在強調效率的前提下,我們還要努力體現公平。新時代體育事業的發展正是一個由非均衡到均衡、再到非均衡的循環上升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