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將互聯網作為一項戰略性新興產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這一年無疑是“互聯網+”的元年。也是在這一年,在中國科協和中國農技協的指導下,山西省科協和山西科技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提出大力建設科普中國·鄉村e站的戰略目標。乘著“互聯網+”暖風勁吹,截止目前已經在全國24省建設鄉村e站4000多個,為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進程添磚加瓦。
農業是一個非常傳統復雜的行業,互聯網平臺與農村的結合需要關注“三農”,與當地具體情況相結合,真正的惠及百姓,方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2018年4月6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真正貫徹實施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大量現代資源要素投入到農業農村建設中去。
互聯網要落地農村,首先要提供更專業、更細分、更智能化的服務。科普中國·鄉村e站既有科協推出的海量農技資源,又具有能滿足農民朋友需求的場景設置——有網絡、有場所、有終端、有活動、有人員,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農民朋友的需求。
2017年,科普中國·鄉村e站將“落地應用”確定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開發推廣科普中國·鄉村e站數字化系列產品。目前,科普中國·鄉村e站已有科普中國·鄉村e站APP、農事易公眾服務號、e農工社APP、鄉村e站微信號、今日農業微信號、農創田園微信號、農創田園微博、碼上致富溯源防偽系統等,鄉村e站已由固定站點向每個移動終端轉移,對農民朋友而言隨時隨地共享農村科普信息變得更加便利。加上服務人員的線下幫助,更是增加了農戶的使用粘性。
山西省翼城縣里砦鎮里砦村蘋果種植戶吳西站說,他通過鄉村e站平臺可以查詢全國各地的紅富士蘋果價格,發現行情有回升的趨勢,他總會抓緊時間采收蘋果以期賣個好價格。
里砦鎮鄉村e站站長吳慧敏說,鄉村e站開站半個月以來,已經有一百多個人掃碼關注了這個平臺,現在每天都有十多個人來了解、咨詢情況,鄉村e站這個平臺確實不錯,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查詢想知道的農業種植、養殖的所有信息,也可以學習到種植、養殖的各種技術,可以在線和專家進行溝通,甚至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買賣農產品。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互聯網+對于整個社會、農業相關主體都會產生積極的重要影響。互聯網的最大紅利必是在農村,而農村又如何在互聯網浪潮中分得紅利?這是農業互聯網+最終要解決的問題。
科普中國·鄉村e站建立的互聯網+服務終端+智能手機APP的模式可以便捷、有效地將信息進行篩選并傳遞給最需要的群體。數百位農科常駐專家的實時在線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依托多年來扎根農村的群眾基礎,科普中國·鄉村e站為農業的供需雙方真正帶來了紅利。對此,山西省科協副主席郝建新說:“科普中國·鄉村e站采用互聯網+科普惠農的思維,實現了實用技術咨詢信息化、會員客戶管理信息化、物資交易結算信息化,成為科普信息化在農村的服務窗口和推廣陣地,它讓農民真正搭上了信息化致富快車。”
其次鄉村e站可以大大解決供應和銷售的問題,減少產業鏈中間環節的成本損耗。因此,扎根農村的互聯網農業服務站形式最為有效、合理,它能夠著眼本地,解決當地農產品及生產資料再分配。
2017年3月31日,科普中國·鄉村e站正式落戶全國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北京新發地,并同時建立科普中國·鄉村e站北京新發地信息采集中心。此舉不僅更高效地實現供需信息互通,更好地指導農民生產,而且有助于農產品走出落后農村、打入北京乃至全國市場。
據悉,科普中國·鄉村e站也正在尋求市場化運作,推出優惠套餐服務并提升大數據、云計算等方面服務。科普中國·鄉村e站希望通過更好的升級服務為未來鄉村的振興之路插上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