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深入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整治,在精準上下功夫,精準發現問題、查處問題,持續開展專項治理,以精準監督護航脫貧攻堅。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近日公布的20起扶貧領域典型案例,從問題類型看,腐敗問題13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7起;從違紀違法情形看,貪污侵占的6起,失職失責、優親厚友的各4起,截留挪用、虛報冒領、吃拿卡要的各兩起。
今年4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開通“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曝光專區,集中曝光了“河北省靈壽縣扶貧和農業開發辦公室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失職問題”等24起典型案例。其實,2015年以來,中央紀委網站《每周通報》欄目,對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的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進行通報,扶貧領域的腐敗問題就占一定比重。
“黨員干部作風狀況直接關系脫貧攻堅的工作成效。”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表示,重視曝光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精準切中了扶貧政策的“中梗阻”癥結,有利于使領導干部進一步承擔起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脫貧攻堅工作本身是對領導干部作風的一次大檢驗,敢不敢承擔脫貧攻堅責任,會不會破解脫貧攻堅難題,與其作風狀況和精神狀態分不開。發揮作風建設的政治效應,將有利于改善扶貧領域的風氣,為不折不扣落實扶貧政策提供保證。”
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涉案人員多為基層干部,腐敗主體職級相對較低,但行為直接侵害群眾的切身利益,挫傷了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啃噬著貧困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是脫貧攻堅路上的“絆腳石”,影響了黨的好政策落地生根,甚至阻礙脫貧攻堅目標如期實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給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打好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關鍵。”中央黨校教授戴焰軍說,個別黨員干部無視大局,以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作風應付工作,更有甚者,貪污挪用扶貧款項,不僅影響脫貧攻堅的工作進度,還在群眾中造成很壞的影響,這是當前脫貧攻堅戰中極不協調的現象。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這類扶貧領域的問題看起來算不上大案要案,但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影響不能小覷,必須打掉脫貧攻堅路上的“攔路虎”。“宏偉的目標必須有良好的作風、嚴明的紀律來保證,必須有每一個黨員干部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來保證。這是歷史的經驗,也是現實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