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鄉村e站都包括哪些內容?農民朋友能不能接受?建設“鄉村e站”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記者采訪了山西省農業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栗爭榮。
“鄉村e站是建在鄉村的農村科普信息化服務站點,是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體。”栗爭榮說。
據了解,這個e站不是簡單的農技推廣站點、農村書屋、農資經銷店、科普惠農服務站等,每個e站必須有固定的場所、有穩定的經營項目(比如農資)、有對口的科技專家或鄉村土專家,對本村及周邊鄉村有一定的輻射面,并服務有一定數量的農戶;每個e站必須有寬帶接入、有良好的網絡環境、站內Wifi覆蓋,有中科云媒或PC端等科普設備和資源,有精準科普推送系統,能夠實現實用技術咨詢信息化、會員客戶管理信息化、物資交易結算信息化。
“鄉村e站”最有效的保證除了以上硬件外,就是強大的專家團隊。目前農科常駐專家團隊已有120人。他們通過PC端、APP、微信、熱線、微博等,為農民搭建實用技術學習平臺、遠程互動培訓平臺、即時信息查詢平臺、農村電商創業平臺、專家在線服務平臺等,打造農村科普O2O綜合服務體。
“科普中國·鄉村e站最大的特點是針對性非常強。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在科技周、全國科普日或根據農事季節適時開展專家講座技術培訓、科技下鄉等科普惠農活動。農民朋友接收的農事信息都是本地的,運城是運城的、大同是大同的,種蔬菜和種玉米的農民可以只選擇自己關心的內容。”栗爭榮介紹說。
在做好當地農業科技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匯總、上報后,專家會推薦當地特色產品和農民創新創業致富典型,便于農民朋友接受。
據了解,目前他們正在推廣“鄉村e站”APP和科普惠農、農科110、農創田園等多個微信公眾號。
對于“鄉村e站”的運營,栗爭榮介紹說:“要保證可持續發展,又要兼顧公益事業,由全國各地農技協或科普惠農服務站以及有實力的農資企業建設科普中國·鄉村e站,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在農民自愿參加的前提下發展會員,享受服務。”
科普中國·鄉村e站建設運營全程采取PPP模式,通過“1+N”模式,建設權威、全面的實用技術數據庫,聯合全國范圍內農村科普工作專業機構和組織,整合資源,采取聯合協作方式共建共享。
據了解,目前合作的單位有中國電信、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技報分會及全國涉農類科技報、中國農技協及中國農技協科普惠農宣傳交流中心等。下一步將與農業部、科技部、文化部的基層站點進行全方位合作。
據了解,鄉村e站在中國科協的統一領導下和科普部的具體指導下,在全國推進。建設有科普中國·鄉村e站全國統一指揮中心,各地要成立科普中國·鄉村e站服務中心和運營公司,各市縣建設科普中國·鄉村e站。中國科協歡迎和動員當地行政部門、企業、農資廠家、科研院所、社會機構、農技協、農民合作社等加盟e站、入駐e站、參與e站建設。當然在建設過程中,要統一服務平臺、統一服務規范、統一服務內容、統一門頭標識、統一授權管理,塑造科普中國·鄉村e站的品牌形象。
中國科協要求要充分考慮農民需求、“鄉村e站”發展潛力、技術力量配備等因素,有計劃、分步驟開展“鄉村e站”服務體系建設,避免一哄而上;已經制定了“鄉村e站”管理辦法和服務規范,加強“鄉村e站”建設的監督、檢查和考評,嚴格獎懲措施。并將科普中國·鄉村e站建設納入到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列入各級科協工作考核指標,對不合格、不規范的站點將及時摘牌、通報。
目前科普中國·鄉村e站正積極尋求社會資源進行市場化運作。已同中國移動等實行戰略合作,開發科普中國·鄉村e站專用移動終端,推出專項優惠套餐服務。有意加盟科普中國·鄉村e站的各級農資經營企業、個體經營門店和基層農業科技服務組織、農村專業合作社,經自愿申請或科協及相關涉農部門推薦并填寫申請表,經現場考察合格后簽訂 《科普中國·鄉村e站聯建協議》,即可成為科普中國·鄉村e站。
(據農企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