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陽西縣上洋鎮石門村河北自然村三面臨海,蜿蜒的海岸線上有潔白的沙灘,也有嶙峋的礁石,清澈的海水中繁殖著豐富的浮游生物和鮮翠的海草,這些都是海膽最適合的生長環境。每年清明節前后的一個月,是海膽最肥美的時節,當前河北村民已開始大規模采摘。
5月20日下午3時,在河北村一家民房前,村民小黃從車上卸下來一大包黑乎乎的東西,這些渾身長著刺的圓家伙就是海膽。兩名村婦立即迎上來,其中一名村婦兩手各持一把自制長柄鉤,將尖銳的末端對準海膽嘴部輕輕一撬,原本還在張牙舞爪的海膽就被“制服”了。另一名村婦則手持短柄勺,將一條條金黃色的海膽肉輕輕掏出來放在塑料盆內,然后用海水浸泡揀出雜質。“必須小心翼翼地才能把海膽肉完整掏出來,像我這樣的熟練工,每小時可掏出兩三斤(一斤為500克)。”其中一名村婦說。
隨行的石門村委會主任張里艷介紹,河北村有30戶村民從事海膽采摘,每年1~8月是海膽采摘季,采摘量最大的是清明前后的一個月,村民每天采摘回來的海膽堆在家門口,現場開挖海膽肉,場面甚是壯觀。當天由于天氣欠佳,風大水濁,出海采摘海膽的村民不多。筆者沿路粗略數了一下,約有10戶村民正在家門口現場加工海膽,其中兩戶加工點分別堆積著100多千克的海膽,儼然一座小山。
村民小黃說,他以前一直在外做水電安裝工作,2012年他回到老家從事海膽采摘,每天早晨七八點鐘出海,下午三點左右回來,如果天氣好,一天最多能采摘到200千克左右的海膽,當天海浪比較大,僅采摘到40千克海膽。4月前后這段時間海膽最肥美,50千克海膽可以掏出3.5千克海膽肉,其他時間只能掏出2千克左右,相差近1倍。每年采摘海膽季節,平均有四五萬元的收入,還可以照顧家,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
62歲的來伯有著近40年采摘海膽的經驗,筆者采訪時他正與妻子加工海膽。來伯說,以前采摘海膽,挑著兩個籮筐,帶著一個浮水泡沫箱,穿著一條褲衩就直接下水,每次潛水只能采摘到七八個海膽,雖然當時海膽非常多,但是一天最多的采摘量不夠50千克。現在有了船、氧氣機和潛水衣等采摘海膽的先進設備,最遠可以到10多海里以外的水域采摘海膽,采摘量也大幅上升。每年采摘海膽季節,夫妻倆有七八萬元的收入。去年,他還在縣城買了一套近百萬元的別墅。
張里艷介紹,河北村地處南海北部海域,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海水湛藍。海膽生長與海水質量、氣溫有很大關系,河北村海域的海水質量好,浮游生物和海草豐富,非常適合海膽生長,其肉質肥美,品質優良。一直以來,村民都有采摘海膽的傳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采摘的海膽多出口到我國香港以及日本等國家和地區。2000年后,河北村的海膽被更多的國內消費者所認識,紛紛主動上門購買或訂購,因而價格也逐年上漲,從剛開始的每千克160元、240元、300元到現在每千克400元。雖然價格比外地品種高出許多,但仍然供不應求。
因河北村有著優越的地理環境,每到海膽采摘季都會有很多市民慕名前來旅游、嘗鮮,進一步帶動了當地的旅游業和飲食業的發展。筆者采訪時剛好遇到從市區趕來的馮先生,他在其中一戶村民加工點購買了3千克海膽準備帶回家。他告訴筆者,這里的海膽味道鮮美,近幾年每到這個時候,他都會和一些朋友過來游玩,嘗一嘗海膽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