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縣東湯河村羅非魚合作社負責人李名德的池塘里,一股股清澈的池水靜靜流淌,一群群羅非魚歡快地覓食游弋。18日,李名德透露,利用溫泉水和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技術,今年他家的羅非魚產量達5萬公斤,在去年基礎上番了一翻。
英山縣溫泉資源豐富,東湯河村是溫泉名村,早在上世紀80年代,當地就引進非洲羅非魚,成為當地水產養殖的一大特色。
李名德種過田打過工,2013年,他回鄉承包了50多畝魚塘和村民們一起搞起了羅非魚養殖。起初,他養殖常規羅非魚品種,生長速度慢,產量也不高,由于技術不成熟、經驗不足,當年經濟賬持平。李名德沒有氣餒,第二年,他在水產部門的支持下,放棄常規羅非魚品種,引進全雄羅非魚品種。 新品種生長速度快,產量高,當年贏利10多萬元。
愛動腦筋的李名德并不滿足于此,拜知名水產專家汪建國、魏于生等為師,刻苦鉆研全雄羅非魚繁育養殖技術,并與廣東、海南一帶的羅非魚養殖場建立合作關系,引進全雄羅非魚良種,成立英山德魚苗孵化養殖公司,組織羅非魚養殖合作社,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
“羅非魚為吃食性魚類,全程投喂飼料給水體帶來一定程度的污染,不僅影響到魚類自身生長,而且污水排放也會給寶貴的溫泉資源造成污染。”2016年,李名德開始研究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
“我們將原有池塘按循環水養殖要求進行改建,設立專門的凈化池、養殖池、集污池、蓄水池。”李名德介紹,“這套養殖設施利用生態循環養殖技術吸污凈化水質,能夠增加水體溶氧,促進池水循環利用。”
由于水體環境的優化,今年,李名德大膽地放大了羅非魚放養密度,他驚喜地發現羅非魚的生長速度有了大幅提高,畝均單產增加1倍以上。
羅非魚不適合在低溫水中生長,過去,冬春季節不能養殖。李名德利用英山的溫泉資源,開展溫泉水和池塘水循環養殖,克服了這一難題。5~10月的高溫季節,他利用當地自然水進行苗種培育和成魚養殖。在11月至次年4月,抽取地下溫泉水進入養殖池塘,使池塘水溫保持在20度以上,保證羅非魚長年都能正常生長。
“在我的養殖場,長年有魚養,長年有魚賣。”李名德笑著說,“今年的養殖效益又要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