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峰 , 魏學文,孫偉琪,王琰,董文全
(1.山東省棉花生產技術指導站,山東 濟南 250013;2.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70070)
山東省是全國重要的棉花生產、消費和紡織品服裝出口大省。但近年來,受植棉比較效益低等因素影響,全省棉花生產呈現連年大幅下滑態勢。據統計年報,2017年山東全省棉花種植面積為29.07萬公頃,總產34.5萬噸,較上年分別下降37.5%和37.1%。近日,作者又通過對山東省的濟寧、濱州、德州、東營、菏澤、聊城6個棉花主產市的57個鄉鎮、466個村、15353戶棉農進行植棉專題調查,被調查農戶2017年實際植棉面積共0.85萬公頃,2018年意向植棉面積共0.75萬公頃,降幅達11.9%,以此推測,2018年山東全省植棉面積將繼續萎縮,這將是2007年以來連續第11年下降。
棉花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和戰略物資,山東作為我國重要的優勢主產棉區,棉花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二位,棉花產業經濟總量及國際市場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對產棉地區區農民增收、就業及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為從根本上扭轉棉花生產持續下滑的態勢,鞏固和發展山東的傳統植棉和棉紡產業優勢,確保國家戰略物資安全。因此,作者進行調研,分析原因,提出針對性建議,旨在促進山東省棉花產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2010年山東省棉花籽棉平均價格12.4元/kg,之后逐年走低,2015年跌入谷底,籽棉平均價格僅為4.6元/kg,2013~2015年連續三年植棉純收益為負值,直接導致全省棉花生產“斷崖式”下跌。2016~2017年,棉花價格雖略有回升,籽棉平均價格為6.4元/kg左右,但同時植棉成本也大幅上漲,棉農收益依然很低。從被調查農戶的植棉效益來看,2017年植棉平均收入23721.45元/hm2,扣除生產成本17765.55元/hm2,即使不考慮租地成本,純收益也僅為5955.90元/hm2,較小麥、玉米兩季糧食作物的收入少7454.10元/hm2。因而植棉效益低成為棉花生產下滑的主導因素。
目前,山東全省的棉花生產除耕地、播種、覆膜和部分植保環節實現機械化外,采收、整枝等多為傳統的人工作業。生產一季棉花的用工平均為234個/hm2,比種植小麥、玉米兩季的用工還多75個/hm2[1]。植棉用工成本平均為11764.5元/hm2,占總植棉總成本的66.2%,植棉用工多成為棉花生產成本不斷攀升的主要推手。加之目前農村勞動力緊缺,大部分農戶選擇了種植省工、省時的糧食作物,棉花則成為棄種的主要對象。
由于小農戶分散種植,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程度低,棉花纖維一致性差、“三絲”含量高,直接影響原棉的紡織適用性。從對棉花加工和紡織企業調研來看,近年來,山東的地產棉80%以上流向江浙地區作紡織配棉。而作為紡織大省的山東,本地企業的中高端紡織卻主要依賴外棉,對外依存度高達90%以上。
近年來,山東棉花種植逐步縮居至土壤瘠薄的黃河三角洲和沿黃河兩岸的高亢地、旱薄地、鹽堿地,大多棉田靠天吃飯,旱不能澆、澇不能排,一旦遇到旱災澇災,直接影響到棉花的產量和品質。濱州市無棣縣,2010~2017年有5年出現嚴重澇災,2年輕度澇災,其中2012年8月份強降雨造成棉田嚴重內澇,當年全縣籽棉平均產量只有2178.0 kg/hm2,較2011年減產30.46%,棉農出現嚴重虧損。
當前,國家對糧食生產的優惠政策較多,而對棉花近幾年只有目標價格補貼一項。從2014年開始,國家實行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補貼政策,對新疆棉區每年是根據實際差價來補貼,對內地主產棉區則實行目標價格定額補貼政策,每噸皮棉只有2000元。2014年山東省的定額補貼為3525元/hm2,2015年和2016年則為2250元/hm2,2017年棉農至今仍未拿到補貼[2]。另外,每年的補貼政策往往出臺較晚,調動當年棉農植棉應有的效果受到局限。
國家的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補貼政策需要完善,要讓內地棉花主產區享受新疆棉花主產區一樣的支持力度,盡可能使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補貼政策與新疆棉區同步,保證棉花主產區棉農基本收入水平不下降,棉農生活水平穩定。同時結合國家“兩區”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并支持棉花保護區建設,完善棉田基礎設施,全面改善棉田的生產條件。
重點支持適宜機采的優質棉品種的培育,加大對棉花農機農藝融合關鍵技術的研發,特別是小型機械化設備研制、棉花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標準及技術規程制定以及綠色高效生產、耕作制度創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規劃建設比較優勢棉區棉花產業組裝集成技術試驗站,加快棉花種業研發與棉花產業資本融合,建立完善棉花產學研有機結合的創新體制機制。
針對棉花生產的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較大的產業特點,借鑒美國等國家經驗,嘗試開展棉農收入保險[2]。
發揮棉花產業集聚優勢、棉花生產自然優勢以及棉花經濟地理優勢,開展棉花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由地方政府牽頭,依托棉花育種機構、植棉新型經營主體、加工企業、紡織企業等棉花產業鏈不同功能單位,深入推進棉花產業鏈融合示范工程,加快發展山東棉業“新六產”。
在科學規劃、加強鹽堿地棉田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上,探索棉作型地力培肥途徑,充分利用棉花改良鹽堿地的特性,增加農業耕地資源存量,實現“藏棉于地”,緩解糧棉爭地矛盾。另外,充分利用黃河三角洲植棉區的棉花生產及產業化優勢,建立現代棉花科技創新和經濟開發園區,強化示范帶動效應,實現棉花產業可持續綠色發展。
[1]魏學文.山東植棉面積急劇下滑引發多名人大代表關注[J].山東人大工作,2017(09):38-39.
[2]王桂峰,魏學文,孫瑋琪,等.完善內地主產棉區棉花補貼機制的思考與建議—以山東省為例[J].中國棉花,2017,44(0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