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曼·阿不利米提,艾尼瓦爾,托合提·艾買提,姜婷婷,婁善偉*
(1.國家棉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91;2.新疆農業科學院吐魯番農業科學研究所,新疆 吐魯番838000;3.新疆農業科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91)
新疆南疆區域是傳統的植棉區,植棉歷史較久[1-2]。近幾年,新疆南疆區域植棉面積穩定在100萬hm2左右,約占新疆植棉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其中喀什地區植棉面積在40萬hm2左右,是南疆植棉區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3-4]。疏勒縣作為喀什地區重要的優質陸地棉生產縣市,近幾年棉花生產卻發展緩慢,生產技術落后,膜下滴灌技術普及率低,機采棉應用范圍較少,皮棉產量一直在1500~1650 kg/hm2徘徊,與膜下滴灌技術和機采棉技術的廣泛應用大背景不相符[5-7]。因此,作者通過對疏勒縣具有代表性的庫木西力克鄉展開植棉情況調查,采取了一系列高產技術服務,旨在提高棉花種植技術水平,加快技術推廣應用,提高該區域棉農植棉積極性。
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植棉人員各年齡段均有,以年齡30~50階段最多,約占總數的58%以上,說明該鄉大多數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工作,且以種植為主。從植棉人員的學歷構成可以看出,該鄉植棉人員學歷水平普遍較低,以小學水平占主流,約38.1%,高中以上學歷幾乎沒有,還有相當一部分文盲,缺乏高學歷植棉人員,技術推廣難度較大(見表1)。
庫木西力克鄉棉花種植大多以農戶家庭種植為主,植棉面積不大,戶均種植面積主要集中在0.67 hm2左右,植棉面積小于1.33 hm2的戶占比達到73.9%,占了絕大部分,戶均植棉面積超過2.00 hm2的占比僅為5.5%,說明土地規?;潭鹊汀?/p>
1.3.1 品種雜亂,數目繁多
由于農戶自主種植,所以棉花品種選擇余地大,加上政府沒有規范品種選擇,致使該區域棉花類型差異較大,不但有新疆選育的新陸中系列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的中棉所系列,甚至還有新陸早系列以及遼棉、冀棉等,調查發現該區域共有棉花品種80多個,棉花各個品種的生長特性不同,而種植方式由較為單一,造成棉田整齊度差,品質低,效益不高。

表1 木西力克鄉植棉人員的年齡、學歷情況

表2 木西力克鄉棉花戶均種植面積情況
1.3.2 用地不協調,科學技術觀念不足
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土壤呈鹽漬化土質,所處環境干旱,水資源缺乏,加上各戶分散種植,相互之間缺乏協調統一,作物布局不規范,土地利用率不高。加上生產技術落后,缺乏膜下滴灌、精量播種、精準水肥、機械采收等現代技術, 播種和管理技術缺乏,氮、磷、鉀的比例嚴重失調,科學種田理念明顯不足。
植棉農戶整體知識水平低,植棉仍按老習慣進行,不進行化學塑形等技術調控,而且采收時間長,很少使用脫葉劑,依然保持人工采收。群體塑造技術、滴灌節水技術、機械采收技術沒有得到應用很推廣,極大地阻礙了該區域棉花生產的快速發展。
針對該區植棉面積分散的問題,采取集中連片種植與管理的方式,統一種植模式,規范種植作物種類,逐漸形成不同作物區域劃分,分小組按要求采取措施,統一株行距和播種方式,統一調配藥物和肥料,統一按要求進行化控和打頂,并在吐絮期統一指導采收。
針對植棉知識缺乏,技術落后,采取加強培訓的方式,把田間指導和室內講座相結合,依托駐村工作隊安排培訓任務,要求每個農戶都要積極參加培訓,全方位,高覆蓋的進行技術講座,開展了農作物除草、農家肥腐熟等技術講座和施肥、打頂、整形的現場指導,確實加強技術的應用能力,確實做到指導進入田間地頭,行之有效。
依托新疆農業科學院,引進先進的植棉技術。首先,從品種上進行改造,篩選適應該區域品質好的品種,并逐漸形成規模,發展為主栽品種。其次,引進精量播種和種子包衣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出苗率和保苗效果。并適當選擇區域推廣滴灌模式,加強節水和滴灌施肥。最后,規范縮節胺化學調控技術,田間打頂技術和脫葉劑應用技術,縮短采收時間,提高效率。
通過駐村工作隊與新疆農業科學院共同努力,分別在該鄉的10村、15村、9村打造了技術樣板田,利用科學的管理模式和合理的技術應用,棉花平均單產比原來提高了750 kg/hm2以上,增產幅度大于30%。對當地農戶植棉起到了引領作用,并深刻影響了當地農戶的植棉理念,增加了植棉積極性。
通過調研,針對性解決問題,駐村工作隊棉花技術服務措施的實施,使疏勒縣庫木西力克鄉棉花產量有了很大提高,單產增加750 kg/hm2以上,種植模式和觀念發生根本改變。說明技術服務可以改變落后的觀念,起到引領的作用,對于促進區域棉花生產,挖掘棉花生產潛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不發達地區,尤其是技術落后、知識水平低的地區,更應該加大技術推廣和培訓力度,以提高農戶的種植棉花的技術水平,增加農民收入。
[1]孔慶平.制約新疆棉花生產發展的關鍵因素分析與應對策略探討[C].中國農學會棉花分會2010年年會論文匯編,安陽:中國棉花雜志社,2010:61-63.
[2]翟文強,李俊華,吳海波,等.喀什地區小麥一甜瓜一玉米立體套種栽培技術研究[J].新疆農業科學,2008,45(4):613-617.
[3]張佳喜,蔣永新,陳發.新疆棉花全程機械化的實施現狀[J].中國農機化,2012(03):33-35.
[4]危常州,張福鎖,朱和明.新疆棉花氮營養診斷及追肥推薦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2,35(12):1500-1505.
[5]原日紅,俞樹迅,余學科.中棉所36在北疆棉區的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棉花,2000,27(12):29-30.
[6]紀從亮,俞敬忠.棉花高產品種的產量構成特點[J].江蘇農業學報,2000,16(1):25-30.
[7]田立文,董合忠, 婁善偉,等.新疆棉花輕簡高效策略下“矮、密、早” 關鍵栽培技術解析[C].中國農學會棉花分會2017年年會論文匯編,安陽:中國棉花雜志社,2017: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