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辟
(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6)
南京城墻主要包括兩種含義。廣義上的南京城墻指在各個不同時期在南京地區建造的城墻,其中包括春秋三城(棠邑、瀨渚、冶城)、戰國兩城(越城、金陵邑)、秦漢秣陵城、孫吳建鄴城、六朝建康城、南唐江寧府、南宋建康府城、元朝集慶路城和明南京城(含京師城墻、浦子口城、六合城墻)等[1]。狹義上的南京城墻特指元至正廿六年(公元1366年)建造的南京明城墻。本文所述的南京城墻即為特指明代城墻。
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聽取了皖南休寧謀士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9字箴言[2],調集20萬工匠,動工修建南京明城墻,歷時21年,于1386年全面完成。明代南京都城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圈城墻組成。歷經650余年風雨滄桑,宮城、皇城、外郭三重城墻已毀壞殆盡,唯有高大的京城城墻保存較為完好。京城城墻為磚石結構,周長為33.676 km(1954年實測),墻高14~18 m,上寬7~12 m,下寬10~18 m。城墻一周共設13座城門,東有朝陽門(今中山門),南有聚寶(今中華門)、通濟、正陽3門,西有三山、石城、清涼、定淮、儀鳳5門,北有太平、神策、金川、鐘阜4門[3]。其中朝陽門、神策門各有一道甕城,石城門有兩道甕城,聚寶、通濟、三山門各有3道甕城。迄今為止,聚寶門(今中華門)是13座城門中保存最完整雄偉的一座城門,其結構復雜,設計巧妙,堪稱我國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
中華門,始稱聚寶門,明洪武二年至洪武八年(1369—1375年)在南唐都城江寧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南門舊址拓建而成,是中國古代軍事防御性的建筑。它位于明代南京城正南,雨花臺景區以北,門前后有內外秦淮河徑流橫貫東西,南邊交通連接長干橋,北邊連接鎮淮橋,是南京老城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中華門東西寬118.5 m,南北長128 m,高20.45 m,占地面積15 168 m2,由3道甕城、4道券門貫通。
中華門首道城門上下共分3層,上層原筑有一座形制宏偉的三重檐歇山頂式城樓。據記載,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明武宗南幸,曾于正月迎春日,在此“坐觀百藝”,可見當年此門形制之宏大。日本漢學家內藤湖南曾在《金陵游》一文記載:“出聚寶門,即城南門,其城墻上之層樓,雖不及北京正陽門之嚴整,但城墻規模之宏壯遠勝之”[4]。可見,中華門城樓當時盛況。清嘉慶年間,城樓轟然倒塌,十余年無人問津。后江寧縣籌款重建,形制有所縮小,但仍為三重檐歇山頂樣式。據資料記載:江寧縣所修城樓再次毀于太平天國戰火,“太平之役,諸門飽經烽鏑,譙樓多罹兵燹”[5]。光緒年間,對該城樓屢有修建:“光緒元年、三年,再修。”1937年12月12日,侵略南京的日軍以山炮、飛機和坦克猛烈轟擊中華門,城門上的城樓被毀。從此,中華門甕城頂部平坦無垣,成了一個偌大的平臺。此后至今,中華門城墻再未修復。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政府建中華路時改名中華門,現中華門城門上的題字是在1931年“雙十”節前夕,由蔣中正所題。
1949年后,中華門甕城為南京市政養護隊與秦淮區人防使用。1979年3月,南京市革委會決定成立中華門管理所,完成甕城內搬遷改造。1980年2月16日(即春節),對外開放。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4月,中華門正式劃并至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實行統一管理。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華門甕城幾經修繕,外觀基本恢復原貌,但由于城樓的缺失,城臺部分一直處于裸露狀態,長期遭受雨水侵蝕,滲漏、風化現象嚴重且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為此,筆者開展了認真調研,經過實地勘察可清晰地發現,中華門甕城存在的險情和隱患如下:"磚石灰漿析出,墻面鈣化明顯。中華門共有27個藏兵洞,其內部頂面均密集垂掛類似鐘乳石樣的小石柱,兩側墻面凝結大面積乳白色灰漿。若任其發展,磚石內部結構勢必變空,從而增加不穩定系數。#墻體鼓脹隆凸,部分開裂錯位。甕洞內部頂面存在不規則的拱凸,致使個別城磚突出墻面,恐有墜落危險。部分墻面因鼓脹較甚,出現裂縫、錯位現象。長此以往,可能會造成墻體坍塌,極不利于城墻的持久性保護。$飽受戰火蹂躪,內部創傷不明。據史料記載,中華門自明代建成以來,頻遭戰火,城樓更是“三建三毀”,尤其是1937年12月中華門歷經侵華日軍長達3天的炮火轟擊,城樓最終化為灰燼(圖1)。如今,中華門表面仍有累累彈痕,而其內部遭受的破壞情況,不得而知。%墻面風化嚴重,磚石裂隙破損。由于風化嚴重的原因,曾發生過條石突然崩落的情況,僥幸未造成人員傷害,但從長久來看,勢必對游客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圖2)。

圖2 中華門的現狀(來源:作者自攝)
南京城墻本體維修歷經30年,在2014年8月前已經完成了25 km的本體修繕。同時,南京城墻實現了統一管理和全面開放。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南京城墻的修繕保護工作給予了高度關注,多次呼吁復建中華門城樓。鑒于中華門長期存在諸多險情和安全隱患,筆者認為目前啟動中華門城樓復建工程,條件成熟,勢在必行。復建城樓,恢復完整形制的中華門,至少有5個方面的意義。
中華門(甕城)失去城樓庇護后,頂面長期受雨水侵蝕,雖然也采取了防水保護措施,但效果不甚理想。隨著雨水滲漏現象日趨嚴重,城磚腐蝕,開裂加劇,目前甕城藏兵洞內已出現嚴重的水融灰漿鈣化現象,既不利于文物可持續性保護,又給游客參觀造成安全隱患。城樓保護工程完成后,猶如為中華門(甕城)加上一個“防護罩”,撐起一把“保護傘”,可有效解決頂面滲水問題。
城樓恢復后將再現明城墻風采,彰顯南京古都風貌,使中華門成為南京最具文化價值和影響力的地標性建筑。同時,將進一步提升中華門及周邊地區整體景觀,與鄰近的大報恩寺遺址、夫子廟、瞻園、胡家花園、老門東等歷史遺存有機串聯,相映生輝。此外,城樓的內部空間還可用于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舉辦南京城墻抗戰遺存等各類展覽,充分體現文物建筑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
我國自秦漢以來,現存的古城、名寺等宏偉建筑,都是經歷朝歷代不斷修繕、復建、重建而傳承至今的。中華門上的門、磚、石、道、樓等,每處都記載著南京600多年來的歷史變遷,都是文脈的標志。復建城樓,可避免后人看到一個文脈斷裂的城市。
南京是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牽頭城市。中華門城樓保護工程的實施,有助于從中歸納出一套系統完整、行之有效、符合申遺標準的修繕導則,從而對未來國內其他明清城墻的保護修繕工作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中華門是1937年南京保衛戰的主戰場之一,數千名中國軍人在此浴血奮戰,譜寫了保家衛國的壯麗篇章[6]。中華門城樓惜毀于侵華日軍的炮火,因此,在抗戰遺跡上修建中華門城樓,有助于后人緬懷先烈,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同時體現“寇能覆之,我必興之”的民族精神。
綜上所述,南京城墻中華門城樓的復建既有重大歷史文化意義,也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在要求,在嚴謹的形制研究、周密的考古勘探、高度的文物復原基礎上,希望啟動復建,再顯明城墻風采,再振我中華雄風!
[1]楊國慶.南京城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5.
[2]范金民.南京明代通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23.
[3]禮部.洪武京城圖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7:16.
[4]內藤湖南.金陵游[M]//金陵物語.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214.
[5]朱偰.金陵古跡圖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5:176.
[6]朱明娥.楊國慶.南京城墻史話[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