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明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泡水村隸屬湖南鳳凰縣筸子坪鎮,東鄰拉務村,南與歐陽村相接,西鄰茶山村,北鄰關刀村,所處經度109°35′29″,緯度28°10′45″。泡水村地處可憐山南側山谷處,距離筸子坪鎮3 km,縣道XD48穿村而過,距離縣政府35 km。是一個上連苗族縱深區—臘爾山區,下連州府的苗族村落。村莊占地面積15 000 m2,村域面積3.3 km2[1]。
泡水村原稱下麻沖,始建于清朝,村民大多從人口密集的歐陽村遷移至此,以龍姓和吳姓為主。清朝初期,泡水村規模較小還是零散的自然村落。2016年三拱橋鄉、筸子坪鎮成建制合并設立竿子坪鎮,泡水村隸屬于筸子坪鎮。2016年11月,泡水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圖1)。

圖1 傳統建筑群(來源:作者自攝)
泡水村海拔850 m,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周邊自然資源豐富,該村寨坐落于山谷之中,依山臨河而建,北山為可憐山,泡水河流經村寨,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人文資源均勻地分布在村落內部,有廟宇4座,影壁2處,北面山上有石塔1座,村莊北邊山麓有古井1口,傳統建筑依山而建,風貌保存良好,構成別具一格的苗族鄉土景觀(圖2)。

圖2 傳統資源分布(來源:作者自繪)
整個村落的傳統建筑是具有典型苗族特色的石板泥磚木構建筑,基礎由石板壘砌而找平,墻體由黃泥磚構成,外抹黃泥等材料,青瓦屋頂。村落整體上看呈現出一個巨大的建筑立面,形成典型的村落風貌。筆者通過實地調研,分別從建筑結構與質量、年代、高度、風貌等方面予以分析和評估。
村落建筑結構大致分為4類,其中,磚混結構最多占63%,磚木結構其次占23%,土木結構占13%,木構僅占1%(按面積計,以下數據同)[2]。
村落建筑質量分為5類:①建筑質量良好(占58%),新建建筑以及主體結構完好穩固,墻體、窗戶、屋頂完好無損的建筑,不存在內外結構質量問題;②建筑質量一般(占24%),主體結構質量尚可,但局部結構質量存在少量問題,屋頂、墻體、門窗部分等局部有所破損,缺乏日常維護的建筑;③建筑質量較差(占11%),主體結構局部損壞,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建筑屋頂和墻體有破損;④倒塌(占6%),建筑主體結構嚴重損壞,存在倒塌的安全隱患,屋頂和墻體破損程度較大,以及部分簡易棚、牲畜棚和倉儲用房等建構筑物;⑤在建建筑(占1%)。
村落有明清建筑31處,占總數的23.13%,以點式分布在村落;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前有5處,其余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傳統風貌建筑以及20世紀80年代和近幾年的新建建筑。
村落一層建筑占18.52%;二層建筑占79.63%,屬于傳統風貌建筑和與傳統風貌建筑相協調建筑,多分布在村子中部;其余三層建筑散落在村子中。
建筑風貌分4類:①風貌完整(占10%),具有一定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尚未被認定為歷史建筑,但規劃認為應按文物保護方法進行保護的建(構)筑物;②風貌一般(占24%),具有一定建成歷史,外觀質量較好,整體上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③與傳統風貌無沖突建筑(占6%),能反映泡水村建筑特色,局部加入其他材質、顏色構件等的建筑;④與傳統風貌有沖突建筑(占60%),包括外觀已嚴重殘損的老建筑(歷史風貌特征無處可尋),與歷史風貌特征沖突較大的新建筑,包括簡易棚、牲畜棚和倉儲用房等(圖3)。

圖3 不同風貌建筑分布(來源:作者自繪)
泡水村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滄桑,沉淀了許多的歷史要素,其中有8種重要的歷史環境要素:①泡水河,從西向東,日流不息;②涵洞,位于村莊東側,接近縣道,自然形成,有水從中流出;③古井,位于村莊北山腰,常年出水,水質清澈;④土地廟,保存完整,供村民祭祀用;⑤石塔,祭祀建筑,供人祭拜;⑥寺廟,村民所建;⑦影壁,全村共2處,一處已毀壞;⑧旗桿墊石,只剩石頭,原有3塊,現存2塊。對不同價值的歷史遺存分類、分層,充分挖掘村莊歷史文化特色內涵,可以體現古村歷史文化風貌的完整性[3](圖4、圖5)。

圖4 歷史環境要素分布(來源:作者自繪)
泡水村素來傳統文化積淀豐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①苗族銀飾手藝主要用于苗族婦女的審美裝飾,裝飾系統全面,深受苗族人喜愛。②苗族醫藥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創立了家望、號脈、詢問、觸摸“四診”的診斷方法。運用藥物、推拿、針挑、蒸熏,拔罐等治療方法,既保證療效又減輕患者經濟負擔。③“苗族刺繡”手工藝術在改革開放后走出了塵封的大山,已遠銷到東南亞各國和地區。④“跳花節”有“東方情人節”之稱,苗族男女青年于陰歷“四月八”(此日相傳為牛節,農事再忙地要休息一天)聚集在一起對歌跳舞。⑤湘西陽戲是湖南湘西極為盛行的地方劇種,陽戲演唱曲牌主要以板腔綜合體為主,曲調主要由八大腔發展而成,南路曲牌陽戲一般委婉動聽,柔和質樸,北路陽戲高亢悅耳,柔中帶剛。⑥茶燈:茶燈結構簡潔,明快流暢,是鳳凰當地群眾最愛的傳統民間舞蹈藝術。
泡水村現狀整體格局基本保存完整,歷史建筑和傳統街巷走向與肌理基本保留。但仍存在一些問題:①缺乏相應的總體規劃,未明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技術性要求,盲目建設使得一些歷史環境要素和整體風貌遭受破壞。②現有村內道路已基本硬化,但路網系統仍不完善。現狀路分為入村公路、石板臺階與水泥路相結合的道路、田間小道3個等級。目前,村內道路網主要由石板臺階和土路構成,路面寬度都在2 m以下,道路銜接不通暢,內部道路偏窄。③作為緊鄰州府吉首市和鳳凰古城的傳統村落,其定位尚未得以體現,配套項目的參與度不高,除位于村西入口的村委會擔任村務日常管理和會議功能外,2處垃圾處理點分別位于村里西側和東側,公廁1處位于村莊西側,村落范圍內無集中商業、文教、旅游服務點,產業優勢尚未得到明顯體現。④市政設施、基礎設施配套有待完善。村內電力電信設施接自鎮上,村南側有一變電站,線路沿著房檐鋪設,雜亂無章,存在安全隱患。村北側山上有面積較大高位蓄水池,沿山腳處建有十幾個小蓄水池,分別到達每個村民家中。此種供水路徑可滿足除旱季外的其他季節使用,過年或旱季則靠南側山村供水。村內主水管道為DN80鍍鋅管,次管為DN20。局部給水管網老化。村內生活污水沿村中道路設置,排到南側泡水河中。村內消防車輛難以進入,未發現消防設施。
古村落的風貌的形成,不僅包含其歷史遺存的傳統建筑、歷史要素等內容,村落內的稻田、菜園等用地同樣是構成古村落完整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合理規劃布局是對古村落進行整體性保護的手段之一,而村落保護的對象主要為村域環境資源、村落形態及整體格局、街巷格局、傳統建筑、歷史環境要素、非物質文化遺產。泡水村的保護共分為3個層次,分別為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與周邊環境協調區(圖6)。

圖6 保護區劃圖(來源:作者自繪)
(1)核心保護區。指為確保傳統村落的傳統格局與歷史風貌完整而劃定的需要重點保護的區域。規劃面積為6.33 hm2。包括具有十分明顯村落特征的建筑、村落周邊山體、村落內部農田、街巷、水系、歷史環境要素等內容。對劃入保護區的區域,要求確保此范圍內的建筑物、村道及環境不受破壞,不得進行除必要的公共服務設施以外的新建或擴建活動,現有損害傳統文化村落風貌的建筑物和構筑物應予以拆除或改造。
(2)建設控制地帶。指在保護區以外允許建設,但應嚴格控制其建(構)筑物的性質、體量、高度、色彩及形式的區域。以村落未來發展地帶為判斷依據,滿足村莊未來發展所需要的環境協調程度,規劃面積為10.08 hm2。主要包括名木古樹、梯田、古塔、寺廟等內容。保護整體風貌以及周邊環境和視覺景觀,控制引導新建建筑風格,有選擇地適當恢復古建筑。
(3)周邊環境協調區。指在建設控制地帶之外,劃定的、以保護自然地形地貌為主要內容的區域。規劃以山作為環境協調區的邊界,面積為60.27 hm2,主要包括村落的原始風貌,襯托村落自然樸實的氣氛及田園環境,主要以保護自然地形地貌、水系為主,禁止對地形地貌和水系有破壞性的開發行為。
除在地域上給予劃分不同層次的保護范圍以外,還要從不同特征要素上給予具體的保護措施:村域自然環境保護措施包括山體生態保護田與園環境生態保護;傳統格局及街巷空間保護;針對建筑不同的年代、高度、質量和風貌等的綜合狀況,分修善、改善、保留、整治改造4類模式進行操作實施;古井、古塔、泡水河、涵洞、土地廟、照壁、旗桿石等歷史環境要素保護措施;對現存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
[1]鳳凰縣志編纂委員會.鳳凰縣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2]王昀.傳統聚落結構中的空間概念[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