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文圖

“未來一個時期內,漁船檢驗要適應漁業綠色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規范發展的要求。”11月30日,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在深圳舉行的全國漁業船舶檢驗工作會議上指出,各級船檢機構應當提高檢驗本領,增強服務能力,打造一支懂漁業、愛漁業的新時代船檢隊伍。
今年是我國漁船檢驗事業發展60周年。60年來,漁船檢驗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發展之路。漁船檢驗是確保漁船安全的第一道關口,是平安漁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60年的船檢發展,見證了我國捕撈漁業的快速增長,見證了我國遠洋漁業起步的蓬勃發展,見證了漁業由以捕撈為主轉向以養殖為主的結構調整。
據了解,1957年,我國僅有漁船幾千艘,60年后的今天,全國漁船規模達到101萬艘。近年來,每年檢驗漁船達50萬艘次、船用產品85萬臺件,審批圖紙約為1.8萬套。于康震指出,由于不同船型、不同材質、不同作業方式和不同作業水域,漁船千差萬別,安全監管難度很大,但是漁船檢驗要牢記初心,對船舶建造、使用、報廢要全過程把關,漁船安穩了,漁業才能健康發展。
面對新時代的新機遇新挑戰,于康震指出,漁業船舶檢驗要主動適應國家安全觀提出的新要求,將安全發展理念貫穿到檢驗監管的全過程各環節;要積極推進綠色新能源在漁船上的應用,強化漁船檢驗監管,防止污染設備,加快老舊漁船更新改造和漁業裝備研發,促進休閑漁船、休閑漁業平臺發展,努力推進漁業船舶向“安全、節能、經濟、環保、適居”發展;要加快漁業船舶檢驗法制建設進程,進一步明確漁船檢驗的監督執法地位,適應“放管服”改革要求,按照“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原則切實檢驗到位;要大力促進漁船技術創新和升級改造,加快漁船標準化進程,規范漁船設計、修造、技術檢測服務,發展綠色漁船產業。
于康震要求,新時代漁船檢驗工作要以保障漁船安全、水域環境安全、生態資源安全為宗旨,全面推進“四大體系”建設,進一步強化漁船檢驗法定特性,不斷提高漁業船舶檢驗質量和效率,開創新時代漁業船舶檢驗工作新局面。力爭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一是使檢驗執法更加有力,依法治船的新局面逐步形成;二是使社會化檢驗發展壯大,合力管船的新局面逐步形成;三是促進漁船及裝備創新發展,科技強船的新局面逐步形成;四是大幅提升檢驗監管能力,護漁控船的新局面逐步形成。
會議還對60年來做出突出貢獻的10位漁業船舶驗船師進行了通報和表彰。廣東、山東、浙江、福建等十余個省份相互分享了船舶檢驗工作的亮點。
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顯良、農業部漁業船舶檢驗局局長李昌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文斌以及全國各地海洋漁業主要負責人出席本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