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孔一穎 通訊員 粵海漁/文

茂名市海洋公園
近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海洋局聯合印發《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全國首個省級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規劃》將廣東省沿海劃分為八大灣區,并提出,到2019年八大灣區率先建立“灣長制”,到2020年基本形成濱海生態公路,串聯起14個沿海城市和各旅游景區。
《規劃》提出,根據《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以海岸線自然屬性為基礎,結合開發利用現狀與需求,將海岸線劃分為嚴格保護岸線、限制開發岸線和優化利用岸線三種類型。規劃將廣東省岸線劃分為484段,對海岸線及其兩側保護與利用實施網格化管理。
第一種類型是嚴格保護岸線。針對自然形態保持完好、生態功能與資源價值顯著的自然岸線以及軍事設施利用的海岸線劃定,主要包括優質沙灘、典型地質地貌景觀、重要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等所在岸段。廣東省大陸海岸線共劃定嚴格保護岸線1583.6千米,占總長的38.5%,共202段。
第二種類型是限制開發岸線。針對自然形態保持基本完整、生態功能與資源價值較好、開發利用程度較低的海岸線劃定。廣東省大陸海岸線共劃定限制開發岸線1131.9千米,占總長的27.5%,共129段。
第三種類型是優化利用岸線。針對人工化程度較高、海岸防護與開發利用條件較好的海岸線劃定。廣東省大陸海岸線共劃定優化利用岸線1398.8千米,占總長的34.0%,共153段。
根據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海洋開發、功能定位的差異,《規劃》提出,將廣東省沿海劃分為柘林灣區、汕頭灣區、神泉灣區、紅海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海陵灣區、水東灣區、湛江灣區等八個灣區;以灣區為單元,按照區位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統籌珠三角和粵東、粵西兩翼的協調發展,提升灣區發展水平,明確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和生態保障要求,構建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的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新格局,做到“一張圖”管控海岸帶。
《規劃》將選擇汕尾品清湖和茂名水東灣等區域開展“灣長制”試點,加強“河長制”和“灣長制”的銜接,到2019年在《規劃》所涉及的八大灣區率先建立“灣長制”,到2020年在廣東省近岸海域全面建立“灣長制”。所謂“灣長制”,它的核心是構建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長效管理機制,主要任務包括:建立明確工作機制和組織體系,分級設立“灣長”,列出各部門、各地區責任清單;制定管控陸海污染物排放、強化海洋空間資源管控和景觀整治、加強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防范海洋災害風險等領域的行動計劃,列出目標任務清單;強化執法監督,建立考核問責機制,將“灣長制”的實施納入黨政領導干部考核體系。
根據《規劃》,廣東將整合海岸帶陸域和海域自然資源,推進“交通+旅游”融合發展,形成“南海鑲帶,嶺南絲路”,打造廣東最有魅力的濱海休閑帶。《規劃》提出,建設東起饒平縣大埕鎮,與福建詔安鐵爐崗接壤,銜接粵閩沿海大通道,西至廉江市高橋鎮,與廣西合浦山口鎮交界處,與國道G228相交的廣東濱海生態公路。
到2020年,基本形成自東向西1570千米濱海生態公路主線,串聯起14個沿海城市和各旅游景區等各類節點182個,交通通道性功能基本實現。到2025年,全面實現廣東濱海生態公路交通運輸、生態保護、景觀欣賞和休閑游憩的復合性功能,跨海灣、水道重大工程全面建成,特色小鎮、濱海新城在數量和品質上實現跨域發展。
在廣東濱海生態公路建設方面,《規劃》指出,應順應濱海地區自然肌理,使公路更好的融入周圍環境,貼近自然;應注重快速交通、城市集散交通與人行交通的綜合布置,盡量規避人口較集中和交通擁堵的區域;盡量不破壞原有地表和自然景觀;盡量減少用海和占用岸線,確需使用的,應當進行充分論證;應設計科學的離岸距離,合理選擇植被類型,布局停車場、加油站、濱海服務區;經過海洋限制開發區域、海洋禁止開發區域,應采取繞行的方式,無法繞行的,采取隧道方式;經過海洋限制開發區域相應陸域或海洋禁止開發區域相近陸域的,應減少污染,開展對海洋生物影響的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