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 羅茵/文圖

養殖水槽

推水設備
池塘密布、綠樹環繞、果樹飄香……位于浩渺北江畔的佛山市江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邊農業”),引江水入池塘,擁有良好的養殖環境。最近,一項生態環保的推水養殖項目在這里落地生根,成為了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首個池塘生態推水養殖示范基地。
佛山三水因三江匯聚而得名。同樣,江邊農業也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有此名。江邊農業執行董事李壁華告訴記者,推水養殖項目自今年7月投入使用以來,已收獲了兩批魚,產值達80余萬元,實現了綠色、高產、高效、無病害、零排放。“640立方米(推水池塘)養的魚就超過了18畝魚塘養的魚(產量)!”他笑呵呵地說。
驅車沿著長長的江畔大堤,經過一小段密林,江畔生態農莊躍然眼前。離大門十余米一口池塘,《海洋與漁業》記者就看到了靠岸處并排建了4條養殖水槽。“這就是整套項目的精華。”李壁華介紹說,水槽最前端裝有增氧推水機,水槽基底約成10°斜角,而水槽兩邊均設有一排排增氧氣閥,源源不斷地提供氧氣。這個斜角能夠讓魚的糞便、食物殘渣等廢棄物自動流入集污池;而推水的過程除了氣動推水讓水質不斷凈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流動增氧,所以這樣一個小的空間才能達到很高的溶氧度,也是這套系統主要的原理之一。
據了解,他們用這2口共計18畝的池塘來做這個推水養殖模式的示范點。推水養殖水槽水深約2米、長20米、寬4米,這640立方的水體就是魚生長的空間;而與之相連的水域就是集污池。李壁華介紹說,在集污池會放養一些鰱魚、鳙魚、鲗魚和貝類等濾食性魚類,成為該系統的“清道夫”。
而另外一口相鄰的池塘就是凈化塘。塘中密布生態基。通過集污塘內濾食性魚類“生物處理”過的水,再流入此塘,進行深度凈化。目前該項目使用的是阿科蔓生態基,凈化池里,生態基在四周都錯落有致地分布著。據了解,該生態基是一種用于生態性水處理的高科技材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其特殊材質和獨特的編織工藝,可以使眾多微生物在其上安家,從而達到凈化水質的效果。
“這種做法是十分高效的,我們之前管理魚塘就要看管整一個塘,現在18畝的水域就只要看顧這四個養殖水槽。理論上來講,養殖效益要比普通的池塘高30%。”李壁華說。
談及收益,李壁華給記者算了算這筆賬。該套設備配套成本約為40多萬,理論上每立方水體可容納150斤的魚,魚苗到上市約3到4個月的時間,加上天氣原因,每年可出魚2到3批,640m3水體的產量約27萬斤,以每斤6元的市場價計算,年產值約162萬元。

佛山市江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李壁華
雖然,這個數字還有部分停留在理論。不過,按照目前的養殖情況來看,李壁華對它的前景很是看好。據了解,江邊農業這個項目進行了7個多月了,養殖品種以四大家魚為主,從7到9兩的魚苗到2斤規劃上市,因為考慮到極端天氣影響、農場停電等養殖風險,目前每立方水體容納量約為100斤。到目前為止,已經上市兩批魚。按均價六元一斤來算,兩批約13萬斤的魚,產值達80多萬元。“這個池塘生態推水養殖,雖然設備很貴,保守來算,三四年肯定能回本。”李壁華稱。
從池塘間栽滿綠樹的林蔭小道步行至北江畔,道旁清新檸檬味相送,蔬果樹木郁郁蔥蔥。“池塘不用怎么管理了,每天就這么散散步、遛遛狗,不也很寫意嗎?”李壁華笑言。
“你看,養殖水槽外面的集污區所起的作用就相當于是一個衛生間,水流推動養殖魚類的殘餌和排泄物到衛生間,那里面是不是就很干凈了?水體干凈了,魚病害就少了。”李壁華說。
養殖的人都知道“養魚先養水”。而在眾多水質指標中,氨氮對水生生物毒害最大,而魚類呼吸、排泄,水中植物腐爛和殘餌等有機物分解后都會產生氨氮,若水中缺乏足夠的微生物對氨氮進行進一步轉換,會造成水中氨氮急劇上升,使養殖效益下降。水中氨氮在阿科蔓生態基龐大微生物系統的作用下,沿著氮循環的路徑,逐步被轉換亞硝酸氮、無毒的硝酸氮。使水中氮含量長期維持在較低濃度水平,維持水質長期穩定。
經生態基凈化后的水再由凈化塘流進養殖水槽,正是這樣的一個閉循環,不僅減少了看管的人工,更大大減輕了養殖對環境的壓力。“該模式主要應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等凈化池塘水質,養殖用水可以循環利用,以減少環境污染,實現零排放,或者說至少達標排放。”李壁華說,如果是集污區的污泥超過一定量,他們會用集污泵進行收集,做成有機肥,然后再來種樹種菜。這種環環相扣的環保做法,也正是他推廣這套系統的初衷。
這樣敢于嘗試生態養殖,在江邊農業并不罕見。江畔生態農莊還是瘦身鯇養殖示范基地之一。在200多畝的生態農場里,記者看到江畔農場自創的“瘦身循環式跑道”。李壁華介紹說,成魚養殖至可上市前一兩個月,就會把魚從靜養區抓捕起來,放進循環跑道,不投喂任何食物,讓它們“運動健身”。“我們把它們叫做‘運動健身魚’,這樣養出來的魚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每斤價格也比普通的鯇魚高4到5塊錢。”
而“循環利用、減少污染”也是李壁華一直堅持的理念。在該公司瘦身鯇養殖池塘的靜水區與循環跑道之間,也利用了水位差,讓養殖用水處理后再利用。除此之外,這里每個池塘都配有現代化捕魚裝備,實現機械化捕撈。“現在每天都有人來收魚,所以現代化也是很必要的。”他說。
除了以佛山市農業局、三水區農林漁業部為組織單位,以珠江水產研究所為技術依托單位進行的這個項目,李壁華早期還與一些重要科研單位合作,創新了多種養殖模式,其產品在市面上相當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