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文
高效低價的水產銷售平臺、珠江三角洲市民的“超級菜籃子”、供應珠三角城市群人口超過一半的鮮活水產品用量......位于佛山市南海區的環球水產交易市場(以下簡稱“環球市場”),在淡水水產市場獨占鰲頭,成績單一年比一年響亮。
環球市場以強烈的市場敏銳度,以創新引領水產交易市場20余年,其交易額逐年增加。環球市場總經理龍學平近日接受《海洋與漁業》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水產消費潮涌動之際,環球市場抓住了市場的“觸角”,一躍成為了全國最大的鮮活水產交易市場。
創建于1995年的環球水產交易市場有限公司,由香港堅臣有限公司、佛山集成投資公司、南海鹽步農業經濟發展總公司合資經營。營業了21年,環球市場面積從剛成歷時的約4.7萬平方米擴張到了如今的逾11萬平方米,規模比當初翻了2倍有多。
在該市場“六區一中心”布局中,布局了海鮮綜合交易區、蝦蟹欄交易區、淡水魚交易區、塘魚交易區、冰凍品干貨交易區、三鳥交易區六大區域,類別齊全;大型的海鮮美食廣場也逐漸升級為重要的海鮮體驗中心。海水供應中心、功率強大的后備發電機組等這些市場的“剛需”配備,環球市場也隨著市場的逐步擴大逐步升級完善。

量變導致質變,環球一年年脫胎換骨,蛻變成為一個全國性的水產批發市場。來自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水產品批發大戶匯集于此。2016年,環球市場檔口數量增至500多個,交易量可達50萬噸,交易額約為80億元人民幣。
在11萬平米環球市場中,最為醒目的是一個個交易亭。這就是環球市場所創的一套交易系統,也是環球市場在創新管理方式中一個重要成果。據了解,買賣雙方只需要辦理一張環球的交易卡,就能實現高效的交易。在市場內,可以遇見一批批交易者一起來到交易亭,只需要挑魚過秤,雙方拿出各自的環球交易卡,買方購買的水產品金額就能直接劃賬到賣方的賬戶,完成交易,快速便捷。
由于該系統是從2008年就開始使用,當時的網上支付系統還不像今天那么普及,因此,該系統的開發使用,使環球市場在批發市場中立馬脫穎而出。效率提高是這套交易系統最突出的優點。“最快只需要幾分鐘就完成一筆交易”,這樣的一個交易效率也讓水產減少了交易過程的損耗度,保持了更好的鮮活度。而對于政府層面,這樣的電子結算系統,也能簡單地實現水產品的溯源,促進水產品質量監管。
一般的市場主要以收取租金的方式管理,而環球由于有了這樣一套交易系統,因此采用一半的檔口收取租金,一半的檔口收取交易管理費的形式運營。這種方式使得環球市場和各檔口的批發商實現了“利益共享、風險分擔”,降低了各檔口批發商的市場風險,也加強了環球市場的客戶粘性。

活躍的水產交易

水產品檢測
龍學平介紹說,環球市場的這套交易系統從2008年開始使用,如今已經累積了近十年的大數據。“我們還委托專門的數據分析公司,對其儲備的大量數據進行專業的分析,以此指導水產客戶進行交易和養殖。”
2004年,環球市場設立了水產品檢測中心,這也是全國最早設立檢測中心的水產市場。檢測中心每天抽檢80個樣品,一周內就能覆蓋該市場所有的檔口。這種高頻率全覆蓋的快速檢測方法,也很好地保證了該市場的水產品質量。
據了解,由于該市場目前的水產品檢測手段還是相對落后,通常至少需要兩到三個小時才能出來檢測結果。隨著檢測手段的突破,環球市場希望在水產品賣出之前,就完成質量檢測。因此,在環球市場新的建設規劃上,一個有認證資質的檢測中心赫然在列,該檢測中心出具的檢測結果將具有法律效力。目前,檢測中心正在籌建,預計今年年底能夠投用。
據了解,目前水產交易市場大多以第三方檢測為主。“為了降低各個檔主的壓力,市場主動投入建設這樣一個檢測中心,讓水產品安全意識從市場擴散到餐廳,也讓更多水產從業人員繃緊質量安全這根弦。”龍學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