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陳祥森
大興區西紅門鎮聚福源公寓的火災使北京有關部門高度緊張起來,一場為期40天的安全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正在進行,并波及到外來務工人員和物流業。為此本刊編輯部邀請把酒臨風、夜雨觀瀾、金玉其中做客“深度”欄目,就這次火災引發的問題發表看法。
專欄小編:三位專家好,歡迎做客“深度”欄目。在年末之時,我們做新一年的第一期“深度”,我想我們應該談談眼下物流業內最關注的事情。那么,接下來請三位專家談談你們認為應該關注的事情吧。
把酒臨風:2017年11月18日,大興區西紅門鎮聚福源公寓起火,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事故發生后北京立即部署為期40天的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很多倉庫因此被查封了,物流業受到很大影響。現在是一庫難求,有企業到廊坊、武清尋庫也找不到合適的倉庫。現在有些快遞網點已經不收件,快遞包裹也送不出,嚴重影響了快遞的正常運營。不久前披露的一份落款為“北京韻達速遞有限公司”的《告客戶書》則直接用了“癱瘓”這一措辭:“目前政府部門加大對物流、快遞等行業的整頓,現北京大片網點無法正常運營,處于癱瘓狀態,快件嚴重積壓”,經公司研究決定22日起停止北京同城區域的快件。不過,韻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否認了“北京網點癱瘓”的說法。盡管如此,有記者走訪時了解到,目前韻達北京同城的快遞業務已暫停接收,在部分網點中,北京寄往其他城市的業務也暫停,已經寄到北京的快件可能延期派送。
金玉其中:我聽到了物流企業倉庫告急的消息,有企業人士講,倉庫都是有關部門檢驗過的合格倉庫,手續齊全,但在這次清理整治專項行動中也被查封了,要求倉庫搬出北京。不僅如此,對于清理外來務工人員,數以千百計的租戶和人員被迫搬移,引爆了互聯網和微信朋友圈。當然,有關部門否認了這一說法并很負責任地說,這次行動針對的是一些經營者只顧私利無視安全法規、無視員工和租戶安全的違法行為。而一些外來人口選擇了在這些場所工作和居住,但他們并不了解身處的危險。為了他們的人身安全,為了不讓悲劇重演,政府有責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違法經營,消除嚴重安全隱患。
夜雨觀瀾:聚福源公寓大火之后,北京城大清理活動力度很大,我聽說在所有公寓和阻斷房內的住戶限五日內搬走。我看到幾個視頻,有順義區阻斷房被封條封上的;有大興的打工者們帶著行李包裹,在寒風中尋找下一處棲身之地的;還有昌平的夫妻帶著孩子默默地在路邊等待的。
專欄小編:這次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是要解決所有的安全隱患,所以力度才是空前的。
金玉其中:這次采取為期40天的安全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是一次“攻堅戰”,是階段性的集中行動,是搶在火災多發季節盡可能地消除最危險的安全隱患。據北京有關部門人士講,清除現有大量存在的安全隱患還需要打“持久戰”,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有周密的工作計劃,堅決、有序推進。最重要的,是要發動群眾,喚起全社會的安全意識,精治、共治、法治,建立起長久的城市安全保障機制。排查清理工作總體是有序的,但其中也有個別簡單生硬的情況。比如有些村的工作過于焦急,給搬遷群眾的生活安置造成了暫時困難。北京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已經下發通知,要求即時糾正這些問題,在拆除清理隱患前必須先發通告,講清利害,深入細致地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在向社會或企業所發的通知公告中,要講清政策,做好引導,依法依規清理整治,尤其是要求企業要負起員工安全的責任。
夜雨觀瀾:重視安全非常重要,但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生活也要有個保障。他們是城市的建設者,是城市的服務者,這個城市需要他們。有人說,北京10年的城市發展,幾乎是紐約等西方城市一百年的建設規模。馬路寬闊、高樓林立,出現了一系列豪華酒店、商場、辦公樓和娛樂場所,城市環境也確實得到改善,我們也為北京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是,我們的城市建設和服務都是依靠外來務工人員的,他們是最底層的勞動者,收入低,只能住在便宜的出租房,就像聚福緣公寓這種存在消防隱患的地方。這種情況難道有關部門會不知道?尤其是北京經常召開一些重要會議,安保措施十分嚴格,像西紅門鎮這個地方估計都不知道被梳理多少次了。梳理這么多次,這個二樓被房東切割成200多戶小間,狹小的公寓內住了400多人,沒有消防設施,走廊復雜及狹窄的問題會沒發現?
把酒臨風:我看這里有“懶政”思想,平時對于出租房安全問題沒有重視,對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區沒有進行例行的檢查。再有,這些外來務工人員沒有融進這個城市,可能當地人認為他們是來此討生活的,當地官員也不認為他們是城市居民的一部分,任其來去留走。不知道這次專項行動會涉及到多少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里除了一部分能付得起更高房租的人會留下來,很多人恐怕因為房租的問題會被迫離開。而他們的離開,又會影響多少企業的運營呢?官員考慮過這個問題嗎?有人說他們是“低端人口”,然而一個城市如果沒有了“低端人口”做服務,那些“高端人口”吃什么,喝什么?
專欄小編:這是我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凸顯的問題,如何更好地解決,現在可能還沒有更好的辦法,而且其他大城市也會逐漸顯現這樣的問題。對此,三位專家你們有何考量?
金玉其中:改革開放后很多農民離開農村到城市討生活,盡管他們為城市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始終不能被納入到所在城市的管理體系,而是成為沒有城市身份的居民。他們大部分人的收入根本不足以購買基本的城市公共服務,所以日子過得很苦,且不說醫療、教育等等。這個階層也包括在不同城市間流動的人群,就像聚福緣公寓中的租房客,這些人有的是服裝廠工人、有的是油漆工、有的是搬運工、也有的是裝修工、快遞員、外賣員等等,跟農民工一樣,在生活的城市中缺乏合法地位,沒有穩定的收入,四處奔波。在當下的城市結構中,他們生活在城市的邊緣,缺乏最基本的生存保證。所以,我們的城市管理者應當對他們的生活保障有一個考慮。
把酒臨風:不能以為城市里沒有“低端人口”居住區,整個城市就高端了,靠驅趕的方式消滅了城里的所謂“低端人口”聚集區,這根本不是值得驕傲的事情。政府應該為外來務工人員考慮蓋一些廉租公寓,解決他們住所問題。
夜雨觀瀾:城市的結構,包括各階層人員的構成都是有一定比例的,缺一不可。像從事體力勞動、服務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他們所在的城市做出了巨大貢獻,沒有他們這座城市就不能正常運轉。因此,政府在規劃城市,管理城市時候,必須考慮到他們。從中國憲法的規定看,只要沒有依法剝奪政治權利,人人都是平等的??墒牵聦嵣夏??記得幾年前媒體曾報道說,北京居民對外來人口參加北京高考不滿,說是搶奪了他們子女的教育資源。我們刨根溯源看這個問題,其實這是中國戶籍制度的問題,連北京年輕人談戀愛都要看有沒有北京戶口,若是沒有,你再優秀也沒用,對不起,拜拜。由此我想起北京產業結構問題,這么一個超大型城市,物流是不是支柱產業,政府應該不應該扶持?現在物流業的定位都沒有搞定,憑什么讓物流園、倉儲設施在北京立足!
專欄小編:對于物流設施地點的設置,很多城市都在外遷,不止北京如此。
夜雨觀瀾:北京的物流園區最早從三環周邊搬遷到四環和五環,北京疏散非首都職能后,五環內的物流園陸續搬遷到六環外,隨著集中清理物流園最終這些物流公司都會搬離北京。

火……化 梅逢春
專欄小編:對于城市的產業結構,我們看到北京的一些工業產業已經外遷到其他省市,作為生產性服務行業的物流業外遷也是大勢所趨。再有,近些年來,我國的物流園遍地開花,清理物流園也是應該的。對此三位專家是怎樣看的?
金玉其中:中國的房地產是個很大的泡沫,其實中國還有一個大泡沫,那就是遍布各地大大小小的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加起來得有幾萬個工業園區。全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333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2856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4090 6個鎮鄉級行政區劃單位,這些年來哪個地方沒搞經濟開發區或者工業園區?小的幾千畝、幾萬畝,大的幾十萬上百萬畝,但你走一遍就會看到閑置率、空置率非常高。
夜雨觀瀾:確實存在這種狀況。現在的情況是與當初的預期差別很大,所以就都耗著,園區閑著。其實這里面還有一條利益鏈,地方政府要政績GDP;企業資金困難,好借此機會向銀行貸款;銀行也為了沖業績。但是進駐園區的企業苦不堪言,一是企業業績遠不如預期,盈利不升反降;二是企業背上了沉重的利息包袱、同時被回扣、傭金、各種費用和稅收壓得喘不過氣;三是企業只好以難為難,最大的愿望就是等待清算,將各種固定資產抵押給銀行脫身,或者干脆將資金挪用去干見效快的行業。
把酒臨風:對于工業園區欺瞞虛報媒體有過報道。譬如,成都郊縣一個大鎮大概總計有8~9萬人,該鎮此前已經有了一個工業園區大概3萬畝,借力2008年地震后的東風又開始搞了一個10萬畝的開發區,曾對外宣稱有170多家企業入駐投產產值60個億。而有記者實地了解的真實狀況卻是:修了圍墻掛了牌牌的企業也就96家,真正里面在生產有員工超過30人的才17家,實際的產值呢不太準確,但可以肯定就按他們自己報的也絕對不會超過5個億。整個園區空蕩蕩的,好多企業只是領導來檢查或銀行來考察時偶爾象征性的生產熱鬧一會。你們說這樣大的代價、這樣大的維持成本何時是個頭啊。企業老板的心態就是把假賬做到位,盡量多貸款,大不了破產打包還給銀行和政府。
金玉其中:這樣的狀況確實存在,企業、銀行、地方政府相互綁架,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拖一天是一天。只要不在我的任期出問題就好。所以,清理工業園區,包括物流園在內勢在必行。
專欄小編:建設工業園區、物流園一哄而上、不問結果的現象確實存在,這樣巨大的閑置、這樣的巨額貸款、這樣的產能過剩、這樣的相互綁架不能再持續下去了,應該要有壯士斷腕的舉措,清理工業園區、物流園。
金玉其中:必須要清理整頓。十九大提出不惟GDP,考核地方政府的這條硬杠杠沒有了,那些占著土地資源的工業園區以及物流園也就該騰籠換鳥了。
把酒臨風:中國的鋼鐵產能占世界一半,水泥產能是全球的60%,汽車產能2600萬輛,比美國多一倍還多,煤炭產業超過全球產能50%,電解鋁達到50%,平板玻璃在50%左右,中國還有二、三百種產品都是世界第一了,還怎么去增長?你再增長,那別的國家還生產嗎?所以,不能再超高速經濟增長了,而是要講質量的增長。因此,我們必須清理工業園區、物流園。當然不能一刀切,像北京你把倉儲都清理出北京,必然推高了物流成本,這樣一是增加了物流企業的成本,讓企業發展難以為繼,二是這些成本最終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與我們民生為重的執政理念相悖。從去年以來,國務院就強調物流業要降本增效,而科學地設置物流中心也是降本增效一條措施。隨著北京城市的擴建和環保要求,2016年北京市發布了“貨運集散地及物流園區全部遷到六環以外或本市以外,北京擬全天禁止外地貨車進六環”布告,從那時候起,一大批金杯輕客加入在六環外把外地貨車的貨倒入市內行列。大家算過這筆賬嗎?一輛大貨的貨物需要多少輛金杯輕客才能裝得下,這些金杯輕客的排氣量又是大貨車的多少倍?所以,我們要算好這筆賬,北京城里留多少物流中心才是最經濟的,選址在哪里才是最科學的?
夜雨觀瀾:這些年來我們的產業政策也是搖擺不定,譬如光伏制造業,一個政策下來,多少地方搶著上馬,產能一下子飽和了,出口出不去,國內用不了,又使多少光伏企業倒閉。鋼鐵也是這樣,首鋼遷到河北省,產能大增,并且形成了環北京大氣污染帶,再到后來,鋼鐵限產,治理霧霾,又使多少鋼鐵企業關門。物流業也是如此,當時建物流園時又給政策又給地,物流園好不威風。后來,北京城里不斷規劃,物流園也不斷外遷,較大型的物流園區遷到了南城,主要有大紅門物流基地、漢龍物流園、神龍豐物流園、巨邦物流園等,且均都集中在南六環以內。隨著外地大貨車全年24小時不能進六環的政令實施,這些貨運集散地、物流園區又遷到六環外的地區,這樣就使往市內運輸貨物的路途延長,時間延長,物流效率下降。所以說,物流興是政令,物流衰也是政令。
專欄小編:城市是在不斷發展的,所以規劃也在不斷改變。比如,大氣污染越來越被人們重視,那么重型柴油車肯定要被限制。據悉,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達561萬輛,其中重型柴油車大概有22萬輛,占機動車保有量的3.9%,但環保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其排放的氮氧化物、顆粒物卻占機動車排放總量的50%和90%以上。你們看,很有必要對重型柴油車限制嘛。
金玉其中:環保部門主要還是出于對大氣的污染,才制定了外地大貨車全天不準進六環這樣的規定。其實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那年開始,北京市運輸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就著手開始組建城市貨運保障“綠色車隊”,除了對車隊的規模有要求之外,最重要的是對車輛的排放等級要求較高。隨著社會對大氣環境質量的日益重視,汽車尾氣排放標準升級也加快了步伐,環保車替代貨運車進城。北京市將用環保車輛來取代外地大貨車進城的任務,保障城市生產生活用車,通過繞行北京等方法,減少重型柴油車帶來的污染排放。譬如純電動物流車進城送貨,無論從當前來看,還是長遠來看,都對大氣環境有利。交通運輸部發布的《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城市物流配送車輛應達到5萬輛,同時城市物流配送車運營權也將優先授予新能源汽車,北京在治理霧霾,梳理物流的同時,應該對純電動物流車開綠燈。
把酒臨風:純電動物流車能使環保與物流雙贏,不過最主要的就是充電樁問題。北京首資新能源公司已進行電動物流車試點工作,隨著大批純電動物流車投入運營使用,北京物流格局也會改變,同時純電動車輛的大規模引入,不僅對北京的環保做出了貢獻,也為電動汽車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機遇。

一拆了之?
專欄小編:北京的制造業外遷物流企業隨之而遷這很正常,但是北京城里的商戶不可能零庫存,他們需要在商場周圍找庫房。有需求就有市場,一些地下空間違規改造成倉庫,這次也在清理范圍,那么商戶該怎么辦?
金玉其中:大興西紅門鎮聚福源公寓火災后,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包括中關村廣場公園地下停車場在內,北京多個地區的地下空間被違規改造,地下停車場被改建成商業倉庫對外出租,商場地下車庫占用通道建成倉庫,小區防空地下室改建成旅館等,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其中部分被整治后,仍在偷偷地營業。
夜雨觀瀾:商戶租地下車庫改造的庫房也是無奈之舉。媒體報道說,50歲的打印機批發商王志勇在中關村奮斗了10多年,因自身業務發展需要,2016年初,他在中關村廣場公園地下三層租下一間倉庫。他說,我租的倉庫是地下三層的車庫改造的,這樣的倉庫總共有300多個。由此看來商戶需求庫房量很大,市場根本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記者走進中關村廣場公園地下三層車庫,看到的不是停泊的車輛,而是被隔斷出來的一排排倉庫。每個被隔斷的墻上寫著紅色的“拆”字,一些商戶倉庫的門上貼有封條,有的大門緊閉,有的封條已經被撕開,探頭望去,里面存放了大量的電子產品。
把酒臨風:我覺得地下三層車庫改造成庫房不是不可以,關鍵要做好防火。政府把這些庫房清理了,商戶經營上肯定會出現問題,他們的辦法總是比政府的限制多,于是就出現“貓捉老鼠的游戲”。因此,政府與其忙著堵漏洞,還不如變堵為疏,把空閑的地下空間改造成安全的庫房,這也是為民謀利的好事呀。
專欄小編:隨著城市的擴張,產業結構的調整,物流受到波及,但城市需要物流,因此有關部門應給予物流必要的空間,不能一拆了之,一遷了之,要為物流企業著想,也要為物流上下游的企業著想,變堵為疏,簡單粗暴的作法只能傷及民生。好,今天的談話就到這里,感謝三位專家的參與,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