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賈錦珠
2017年,適逢德馬集團成立20周年。作為20周年的獻禮,一個占地8000多平方米,充滿智能化、人性化和綠色節能的現代化科研大樓——德馬創新中心盛裝矗立在德馬集團智能創新谷,面向全球行業內外人士開放。本刊記者受到邀請,全程參與了德馬集團的這次慶典活動。
11月6日,藍天白云,響晴薄日。群山環繞,綠樹成蔭。位于浙江湖州的德馬集團廠院內一片喜慶,來自世界各地的業內專家學者高朋滿座,盛友如云,一起來見證這一行業內的經典盛況。
德馬集團,從20年前名不見經傳到現在發展成中國物流裝備輸送分揀領域的第一品牌,值得引起業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作為德馬集團的當家人,德馬集團總裁卓序同樣是聲名遠播。偏偏卓序給人的印象是非常嚴肅的,不茍言笑的。這樣的特質讓膽大的人充滿好奇,膽小一些的人就有些望而卻步。記者跟卓序相識也有一些年頭了,也經常想近距離的走近他,走近他的企業,卻總是失之交臂。恰逢這樣的時機,本刊記者在慶典活動結束后單獨采訪了卓序總裁。

德馬創新中心是目前國內最開放的物流創新展示平臺,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最真實的智能物流智慧大數據演示,最前沿的國際化智能物流解決方案集錦,以及全球最領先的智能物流設備和技術。這里還可以開展客戶交流、人才培訓、技術分享、產品體驗、技術以設備新功能測試等等一系列活動。慶典儀式后的參觀活動上,眾多專家對創新中心的功能贊不絕口。
記者的采訪也是圍繞著創新中心來展開。為什么要成立這個創新中心?創新中心的創立有什么意義?這是記者最關心的。面對記者的提問,卓序解釋說,創新中心是兩年前開始培土動工的,當時就是想建設一個集產品展示、測試、體驗、培訓、報告、娛樂為一體的物流科技展示廳和會客廳。德馬集團的發展經歷了機械化、自動化階段,現在正向智能化轉型。為了響應市場需求,德馬的研究重點轉向怎么把智能化的系統、智能化的技術跟自動化物流設備結合起來,使輸送分揀系統實現智能化。面對這樣頗為復雜的大型工況,業務人員用傳統的方式很難描繪完整。而使用單位只知道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清楚我們的產品是怎樣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的。為了讓客戶對德馬產品能夠有一個更為詳盡的了解和最直觀的感受,我們建立了這個創新中心。創新中心展示了德馬的最新產品,包括智能快存、智能魔方、垂直輸送系列、交叉帶式分揀機和高速落袋式分揀機等等,幾乎囊括了近些年德馬所有最新的成果。這些產品的動態展示,可以模擬客戶所需要的場景,讓客戶對產品一目了然。不僅省去了營銷工作人員無謂口舌,還能讓客戶心中有數。在客戶不是很清楚的時候,如果我們提供的方案不能準確到位,有可能會造成客戶投資過大或者是其他一些不必要的損失。而面對創新中心,客戶可以提出他們具體要求,方案可以根據客戶需要加以升級或量身訂制。
物流裝備制造行業是物流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物流從原先的默默無聞發展成為如今的炙手可熱,這其中物流裝備制造企業的貢獻功不可沒。本期的特別策劃,“物流的那些人,那些事”,同樣離不開對物流裝備制造領域杰出人物的關注。這些精英企業家為中國物流的高速發展做著強有力的技術和裝備的支撐。中國物流的發展史上注定要為這個群體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這個領域,風云際會,英雄輩出。一位獨具風格魅力的企業家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在他身上,契合了中國物流行業的發展,在他身上,我們也看到了中國制造創新發展的樣本,看到了中國民營企業家的成長軌跡——這位企業家,就是德馬集團總裁卓序。

采訪中記者能夠感受出來的是卓序開放的心態。卓序介紹說,現在技術的發展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以往歷史速度,現在每十年就會有飛躍性的發展,技術的更新迭代就會有新的解決方案誕生,新的解決方案就需要去研究,而單打獨斗閉門造車是做不出來的,需要開放,其中包括像材料科學、工業工程、工業設計、智能技術、數字化技術等等交織在一起,要將這些技術匯總在一起產生新的想法,這也需要交流,也需要有個場合讓大家聚在一起暢談。我們現在與同行不少企業形成了互相合作共贏的形態。我們邀請同行專家一起參觀和研究我們的產品,探討各方優勢所在,揚長避短,互通有無,以打造更加完善的產品和服務。比如,我們跟施耐德聯合成立了物流數字化實驗室;我們與德國弗朗霍夫物流研究院建立了無人搬運聯合實驗室。創新中心就是要把大家聚在一起,來創造我們最新的產品,同時將這些最新的技術應用于產品之中。
創新中心好處多多。卓序告訴記者,新的技術創新也需要一個非常開放的環境,讓很多年輕人可以去鍛煉,能夠去試錯,這都跟要營造的環境和平臺相關。現在一個企業僅靠一兩個特別有能力有經驗的老工程師帶領學徒工來開發產品的這種模式已經過時了。現在德馬的研發人員幾乎都是年輕人,平均年齡在三十多歲。智能物流系統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我們員工也可以通過創新中心的產品,直面產品技術流程,找出薄弱環節,提出改進建議,這既有利于員工的成長,也可以隨時提高我們的產品智能化水平,所以我們把創新中心也看作是科技交流和人員培訓的重要基地。
德馬非常重視技術創新,是國內最早成立研究院的民營物流裝備企業,大力投入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是德馬一以貫之的做法。可以說,德馬在輸送分揀這一細分領域,投入研發的強度肯定是國內同行企業里最高的,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德馬集團的創新中心的建立,秉承了德馬一向力主的創新理念,可以看作是創新中的創新,在不少同行眼里都認為這是一個拍案叫絕的標新立異,難怪慶典儀式上記者聽到眾多專家的交口贊譽。


2017年正值德馬集團成立二十年。而這二十年正是中國物流行業突飛猛進的年代,也是中國物流裝備制造行業日新月異變化的年代,更是德馬集團從一顆幼小樹苗成長為一顆參天大樹的時代。
回憶過往,令人唏噓。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卓序還在一家國有企業工作。那時也沒有物流的提法。卓序真正與“物流”的親密接觸是在1989年。那一年物資部在北京舉辦了中國首屆國際物流機械展覽會,卓序代表機械廠參加了這屆展覽會,由此才與物流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北京,卓序結識了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吳清一老師,吳清一老師當時是東京大學的客座教授,對國外物流發展情況非常了解。在吳教授的引領下,卓序見識了日本的物流技術,自動分揀、自動輸送、自動化立體倉庫,各種各樣的自動化物流裝備讓卓序眼界大開,也讓卓序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中國的物流在未來幾年一定會發展起來,中國將來一定會和國際接軌,肯定會有同樣的物流市場,也肯定會有同樣的物流需求。
回國以后,日本那些前沿技術在卓序心里揮之不去,他滿懷希望地向所在企業領導提建議:關注物流,研發物流裝備產品,涉足這個未來很有發展的行業。可惜由于企業體制的原因,這個讓卓序熱血沸騰的建議如泥牛入海。卓序認識到,太多的制約因素足以將一個想干事業的人的手腳牢牢捆住,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必須有一個能夠施展拳腳的舞臺,這一切讓卓序下定決心,丟掉鐵飯碗開辟自己干事業的天地。
卓序介紹說,立志于物流行業是德馬創業的初心,1997年的時候,離開國企后本來想注冊成立一家物流設備有限公司,但當時工商局的注冊系統中還沒有物流這個的詞匯,最后只能注冊成德馬機械有限公司。
日本高科技物流裝備,就像“美人如花隔云端”。卓序自己知道,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浮躁之心不能成大事。那時的中國物流,還是以人力搬運為主,物流生產力的解放,離不開最基礎的物流裝備的支持。于是德馬開始從生產輸送機的滾筒做起。滾筒作為物流設備中最為關鍵的構成,其質量優劣對整體輸送產品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德馬就將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性價比都做到最優,企業規模也慢慢發展起來,成為當時中國物流設備行業基礎零部件的知名供應商。
2003年德馬開始生產輸送機和分揀機等設備,后面又做機電一體化的輸送機、分揀機,這已經是屬于自動化物流設備的范疇,技術日趨成熟,成本大幅下降,德馬產品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因為德馬生產的設備在當時質量較好,受到眾多用戶的歡迎和青睞,這也使德馬的產品走向了海外,包括國外許多知名的客戶也加入到了采購商的行列。
2010年后,電子商務崛起,許多大型電商客戶發展迅速。大型電商在建設物流中心時不再簡單找總集成商,他們的工程部門承擔了系統集成的功能,將每個項目拆開,進行分門別類的采購。在這種情況下,德馬順應客戶新的采購方式,將產品提供給了終端客戶。德馬因應用戶需求的變化而變化,敏銳地了解到市場動態和用戶需求,想為客戶所想,實踐和開發新的產品滿足用戶需求,幫助客戶解決了一系列棘手的難題。
采訪中,面對面坐著的卓序侃侃而談,對德馬的發展思路顯得非常清晰,采訪過程中談到德馬成功經驗時,卓序表現出的也是非常謙虛。
卓序談到,“在物流裝備制造行業,比德馬好的企業有很多,德馬不能說是最好。每個企業的情況都不相同。比如說談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適合自己企業現階段的發展,適合企業的實際。有些企業消失了,有些企業現在生存得很艱難,原因是各方面的,但有一個問題是需要大家認真思索,就是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企業現在處于什么階段。對企業來說,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問題,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創新,每個階段的創新都有自己的創新形式和特點。中國的標桿型企業華為,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在華為的發展中,它的每一個階段都用了不同的手段和方法。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學華為,但現在的華為是一個超大體量的企業,作為一家幾千萬產值甚至規模更小的企業學它現在的行為方式,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如果要學習,那就學習華為在當初這個階段的時候所做的事情。所以說認清和看準階段是特別重要的,每個企業家都要把握在企業現階段應該如何創新,如何整合自己的資源力量,跟誰學,怎么學,是做一些簡單的產品但做的精益求精,還是上來就做非常復雜的產品,這些都是要做出選擇的。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突破性的創新,就是做行業中沒有的產品,就像現在有些機器人的產品,應用到行業中,改變了行業中原有的產品狀況與結構,希望這樣創新在中國越來越多。。”
德馬現在涉及到的行業很多,包括電商、服裝、醫藥、冷鏈等,但是在這些行業中也存在一個金字塔的結構,德馬現在做的都是金字塔最上端的企業,例如電商中的菜鳥、京東、唯品會,服裝行業中太平鳥拉夏貝爾、安踏等等。市場是分層的,作為企業來講能首先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像同樣是服務京東,就有總公司和分部站點的區別,也許在分部站點中就只是需要幾百萬或者幾十萬的小型設備,但德馬服務的京東是它的樞紐公司,需要的都是幾千萬以上資金的大型設備。每個企業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資源能力,服務好相應的企業。就像大企業沒有做好準備就去服務一些中小型企業,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相應的小企業去服務一些超出能力的大中型企業,也會做得很辛苦,所以每家企業都要在行業中找準自己的客戶定位。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德馬發展的二十年中,卓總以一個企業家的敏銳目光,時刻關注著行業微小變化,適時調整企業發展戰略。在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二十年中,順應潮流,把握機遇,在創新中開拓前進。我們從德馬機械到德馬智能的變化就能看出企業的巨變軌跡,感受到一個民營企業家的睿智和膽魄!

前瞻德馬未來發展,卓序向我們袒露心聲:我們在2015年的上海漢諾威展會上就提出過”智慧的物流,聰明的機器“的口號。我們在那個階段就認為整個物流技術是要跟智能技術相結合的。在對外提出口號的同時,對內我們也早就有了研究開發智能技術相關的部署。
德馬從客戶需求出發,率先實現了產品的標準化、模塊化。這讓我們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質量提供客戶需要的產品。這是德馬領先于同行的最大優勢。


在慶典儀式當天舉辦的新產品新技術推介會上,德馬技術大咖向來賓們推薦了3款最新的智能物流裝備,包括剛剛在CeMA TA SIA上海物流展上發布的i-G5模塊化智能輸送機平臺,以及i-Cube智能魔方密集存儲系統和“靈動”視覺引導托盤搬運機器人。
目前,德馬集團作為國內領先的輸送分揀系統服務商和輸送機滾筒供應商,擁有四個制造基地、三個海外組裝工廠,并在國內外設立了30多個銷售/服務分支機構,其高品質、標準化、模塊化的輸送分揀系統廣泛應用于眾多行業。德馬為客戶量身打造最適合的物流輸送分揀解決方案,不僅能提供全球一流的物流零組件和設備,還能提供“交鑰匙”的項目落地服務,已被菜鳥網絡、順豐、京東、蘇寧、唯品會、亞馬遜等大型電商與快遞企業列為核心供應商。
2017年德馬將自己最核心的口號從以前的“德馬讓物流更輕松”,結合現在的發展趨勢改成了“技術改變世界,鏈接創造未來”,這兩句話也代表了德馬未來的發展方向。德馬會越來越努力成為一家物流智能技術解決方案的企業,通過技術的創新不斷地提升產品競爭力,為行業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智能技術相關產品。
德馬的發展離不開卓序這二十多年的付出和努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事業節節攀升,在家庭生活中會不會顧此失彼?記者的八卦好像有些多余,因為在朋友圈里看到過卓總美麗的夫人和漂亮聰慧的女兒。據說,還沒有記者敢于涉及卓總的私人話題。
問及這個問題,卓總聊的很輕松。他說,每個企業家肯定都要平衡事業與家庭這兩者的關系,要想讓企業快速發展肯定要付出時間和精力,而家庭也要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力。中國的企業家為了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在企業的快速發展階段,傾注的精力肯定更多一些,在企業的發展階段,就像是在賽跑,如果稍微慢一點就會被別的企業超過,作為企業的創始人和領跑者,肯定要一馬當先,這個時候家庭就需要給予更多的支持。卓序談到,在企業發展關鍵時刻,夫人給予他很大的理解和支持,能夠看出卓總對家庭的愛溢于言表。
半個小時的采訪時間到了,記者希望能將一個迅猛發展的物流智能裝備制造企業和一位會工作懂生活老板鮮活形象展現給讀者。物流的這些人,這些事,確實叫我們贊嘆,令我們動容,同時也讓我們受益匪淺。